發布於 2022-12-27 16:50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又稱Arnold-Chiari畸形,表現為大枕孔以下的小腦扁桃體楔形疝,主要是由於後顱窩結構的先天性異常所致。根據嚴重程度,可能伴有延髓下部和第四腦室下部向頸椎管內移位,導致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以及高頸椎端的脊神經受牽引而移位,嚴重者會堵塞大孔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循環受阻,出現腦積水。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循環受阻,脊髓中央管受到腦脊液的衝擊,進而形成脊髓空洞。

臨床症狀:

1.延髓和高位頸髓出現壓痛,感覺麻木,四肢無力,行走不穩,大小便失調,胸悶。

2.後組顱神經和高位頸椎神經根受壓,表現為聲音嘶啞、飲水嗆咳、枕部頸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

3、小腦壓迫症狀,行走不穩,如醉酒。

4、腦積水、頭痛、嘔吐等。

臨床檢查:

亞顯微腦疝畸形常由顱頸交界區MRI確定,但也需要做頭顱MRI以排除腦積水,根據病人情況,還可能需要做體感誘發電位和肌電圖。

治療:

1.保守治療(包括中醫、中藥、針灸等)目前不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甚至可能出現症狀進一步加重。

2.手術治療,主要針對進行性加重的患者,在枕部做切口,切口不大(約5-175px長),切除部分枕骨,切開小腦外的硬腦膜,用人工筋膜修復。

典型病例介紹

病例1

女性患者,14歲,學生。

主訴:頸部疼痛,雙手肌肉萎縮進行性無力2年。

顱頸交界處MRI顯示:雙側小腦下扁桃體疝氣,位於枕骨大孔下30px,顱頸交界處蛛網膜下腔陰影消失,頸髓脊髓空洞形成。

術前診斷:小腦下扁桃體疝氣畸形和脊髓空洞。

患者曾在外院接受過針灸、口服中藥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手術名稱:枕下後正中入路--後顱窩減壓及硬膜擴張修復術。

手術體位和切口:左側臥位(頭架牢牢托住頭部,允許頸部回縮),切口長約150px,約四指橫切。

三個月複查後,患者的頸部疼痛消失,手部力量有所提高。

術後顱頸交界區MRI顯示下疝小腦扁桃體回縮,後顱窩空間增大,脊髓空洞較術前明顯縮小。

病例2

女性患者,49歲,頸部疼痛1年,四肢麻木1月。

檢查:雙上肢疼痛和痛覺減退,雙上肢肌肉萎縮。

術前MRI顯示小腦扁桃體楔形疝入頸椎管,脊髓空洞明顯。

術後顱頸交界處的MRI顯示疝下的小腦扁桃體回縮,後顱窩空間增大,脊髓腔明顯小於術前。

小腦下部扁桃體疝氣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手術治療相關文章
脊髓空洞、Chiari畸形1、甚麼是脊髓空洞症?是一種受多種致病因素影響,病理特徵為脊髓內形成管狀空腔,並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緩慢進行的脊髓病變。2、病因有哪些?分為先天發育異常性和繼發性脊髓空洞症兩類。前者多合併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後者常由外傷、腫瘤、炎症等引起。後者少見,是指繼發於脊髓腫瘤、外傷、炎症、頸椎病、椎管狹窄等脊髓壓迫症。先天發育異常所致者,有以下幾種學說。一、先天性脊髓神經管閉鎖
發布於 2022-12-02 17:11
0評論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是由於各種先天或後天因素導致產生進行性脊髓病的脊髓空穴樣膨脹,臨床表現為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節段性肌肉萎縮和傳導束性運動、感覺及局部營養障礙。病變累及延髓者稱為延髓空洞症。發病率約25~34/10萬,高發年齡31~50歲,兒童和老年人少見。自MRI廣泛應用於臨床後,國內外報道病例數均明顯增加。 交通性和非交通性兩大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意指空腔與脊髓中央
發布於 2024-01-02 17:03
0評論
答案是很明確的----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屬於枕大孔區的結構畸形,湯湯水水的藥物難以化解這種畸形狀態。等、靠、拖的結果只能是病情加重、空洞增大、殘損殘廢,治療越晚、病情越重則恢復越難、越慢,恢復目標也越低。中西藥是康復保養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和休息及營養一樣重要,在康復保養階段要注意應用,不僅要應用,而且要應用的合情合理。
發布於 2022-12-28 03:25
0評論
發布於 2023-02-19 12:11
0評論
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可分為先天發育異常性和繼發性脊髓空洞症兩類,後者罕見。 1.先天性脊髓神經管閉鎖不全本病常伴有脊柱裂,頸肋,脊柱側彎,環枕部畸形等其他先天性異常支持這一看法。 2.脊髓血液循環異常引起脊髓缺血,壞死,軟化,形成空洞。 3.機械因素因先天性因素致第四腦室出口梗阻,腦脊液從第四腦室流向蛛網膜下腔受阻,腦脊液搏動波向下衝擊脊髓中央管,致使中央管擴大,並衝破中央管壁形成空洞。 4.其他
發布於 2024-01-02 17:10
0評論
發病年齡31~50歲,兒童和老年人少見,男多於女,曾有家族史,脊髓空洞症的臨床表現有三方面,症狀的程度與空洞發展早晚有很大關係,一般病程進展較緩慢,早期出現的症狀多呈節段性分佈,最先影響上肢,當空洞進一步擴大時,髓內的灰質和其外的白質傳導束也被累及,於空洞腔以下出現傳導束功能障礙,因此,早期患者的症狀比較侷限和輕微,晚期症狀則表現廣泛甚至出現截癱。 1.感覺症狀根據空洞位於脊髓頸段及胸上段,偏於
發布於 2024-01-02 17:17
0評論
取決於引起脊髓空洞症的原因,一般需外科手術。 與小腦扁桃體疝有關的脊髓空洞症有後顱窩減壓治療,通常包括枕骨下露骨切除術、上頸椎板切開術及硬腦膜移植替換術等。近年來發展的微創手術應用微創器械,切口小(長約4-6釐米),骨窗小(2×3釐米大小),在顯微鏡的輔助下完成硬腦膜內的各種操作,如分離小腦扁桃體與腦幹之間的粘連,解除第四腦室中間孔的梗阻。術中損傷周圍重要結構的可能性較小,降低手術風險。 如第四
發布於 2024-01-02 17:24
0評論
關於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的發病機制,比較公認的理論是:枕骨的發育不良導致先天性後顱窩容積偏小,而正常發育的後腦部分由於過度擁擠,使得小腦扁桃體下蚓部疝入到椎管內。儘管存在多種學說解釋脊髓空洞積水的發病機制,其核心內容都是:小腦扁桃體下疝導致顱腔和椎管內的腦脊液循環受阻,進而引起脊髓中央管的擴大、積水。外科手術是治療合併脊髓空洞積水的ChiariI型畸形的唯一有效措施。手術的關鍵步驟是徹底解除枕大孔
發布於 2022-10-10 09:23
0評論
1.心理護理:脊髓空洞症會造成病人極大的心理創傷,導致心理失衡,悲觀、失望、焦慮、憂鬱均有可能產生。而較強烈的長期或反覆精神緊張、焦慮、煩燥、悲觀等情緒變化,可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使肌跳加重,使發展。所以要開導患者要有信心接受治療,這對疾病的恢復有很大的意義。 2.合理膳食,保持消化功能正常。脊髓空洞症患者保持消化功能正常,合理調配飲食結構是康復的基礎。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飲食
發布於 2024-01-02 17:30
0評論
小腦萎縮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小腦萎縮主要是小腦腦組織病變,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自主活動緩慢、軀幹、肢體肌張力增高、站立不穩、步幅寬大、步態蹣跚、不能直線行走、呈“醉漢步態”,以及構音障礙、語言不利、吞嚥困難,飲水嗆咳、眼球震顫、持物不準、指鼻不能、頭暈、失眠、暈厥、心悸、直立性低血壓、排汗障礙、尿頻、性功能減退或障礙等。 脊髓小腦變性症 本病病因不明,但大多有家族遺傳傾向,20歲以前起病者多為
發布於 2024-06-19 02:2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