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又稱Arnold-Chiari畸形,表現為大枕孔以下的小腦扁桃體楔形疝,主要是由於後顱窩結構的先天性異常所致。根據嚴重程度,可能伴有延髓下部和第四腦室下部向頸椎管內移位,導致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以及高頸椎端的脊神經受牽引而移位,嚴重者會堵塞大孔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循環受阻,出現腦積水。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循環受阻,脊髓中央管受到腦脊液的衝擊,進而形成脊髓空洞。
臨床症狀:
1.延髓和高位頸髓出現壓痛,感覺麻木,四肢無力,行走不穩,大小便失調,胸悶。
2.後組顱神經和高位頸椎神經根受壓,表現為聲音嘶啞、飲水嗆咳、枕部頸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
3、小腦壓迫症狀,行走不穩,如醉酒。
4、腦積水、頭痛、嘔吐等。
臨床檢查:
亞顯微腦疝畸形常由顱頸交界區MRI確定,但也需要做頭顱MRI以排除腦積水,根據病人情況,還可能需要做體感誘發電位和肌電圖。
治療:
1.保守治療(包括中醫、中藥、針灸等)目前不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甚至可能出現症狀進一步加重。
2.手術治療,主要針對進行性加重的患者,在枕部做切口,切口不大(約5-175px長),切除部分枕骨,切開小腦外的硬腦膜,用人工筋膜修復。
典型病例介紹
病例1
女性患者,14歲,學生。
主訴:頸部疼痛,雙手肌肉萎縮進行性無力2年。
顱頸交界處MRI顯示:雙側小腦下扁桃體疝氣,位於枕骨大孔下30px,顱頸交界處蛛網膜下腔陰影消失,頸髓脊髓空洞形成。
術前診斷:小腦下扁桃體疝氣畸形和脊髓空洞。
患者曾在外院接受過針灸、口服中藥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手術名稱:枕下後正中入路--後顱窩減壓及硬膜擴張修復術。
手術體位和切口:左側臥位(頭架牢牢托住頭部,允許頸部回縮),切口長約150px,約四指橫切。
三個月複查後,患者的頸部疼痛消失,手部力量有所提高。
術後顱頸交界區MRI顯示下疝小腦扁桃體回縮,後顱窩空間增大,脊髓空洞較術前明顯縮小。
病例2
女性患者,49歲,頸部疼痛1年,四肢麻木1月。
檢查:雙上肢疼痛和痛覺減退,雙上肢肌肉萎縮。
術前MRI顯示小腦扁桃體楔形疝入頸椎管,脊髓空洞明顯。
術後顱頸交界處的MRI顯示疝下的小腦扁桃體回縮,後顱窩空間增大,脊髓腔明顯小於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