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和骨骼是密不可分的,對生長成熟期雌性大鼠去勢後施以持續、規律和適量的跑臺運動可明顯減輕去勢後骨質疏鬆程度。肌肉對骨的機械力減少就會帶來骨形成減少,使骨轉換處於負平衡。老年人肌力弱,機械刺激相對減少,骨轉換趨於負平衡,就會加速骨質疏鬆的發展。關於運動和骨密度的關係,據Nilson報道,運動員比一般人的骨密度高,項目不同的運動員骨密度也有差異,其中游泳運動員比舉重和投擲運動員的骨密度呈有意義的升高。
Granheol報道,舉重運動員與同齡組人相比其腰椎骨密度增高約36%,且年內舉重量與骨鹽濃度呈正相關。Jones報道男性網球運動員利手的骨鹽濃度高出非利手34.9%,女性則高出28.4%。Kevin E研究評價了運動聯合生長激素(GH)注射是否比單純運動更益於老年男性BMD增加,結果表明正常BMD老年男性進行短期運動鍛鍊可增加局部的BMD,然而每天輔以注射生長激素不能提高全身和局部BMD,但可升高血清IGF-1和血清鈣濃度,提示16周運動輔以rh GH注射較單純運動可增加骨轉化,但不增加骨礦物鹽積累。
Hartard M在研究了系統肌力訓練治療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對比觀察後發現經過系統肌力訓練後,所有參與鍛鍊的肌群肌力增強40%~75%不等,與鍛鍊前相比較,均有高度顯著差異(P<0.001),但心率、血壓、代謝參數、CPK和AP均無顯著差異。在6個月期間鍛鍊組的腰椎和股骨頸的骨密度沒有明顯變化,而對照組股骨頸出現顯著的骨質損失(P<0.05)。該文提出了不斷適應肌力訓練法(continually adapted strength training, CAST),每週鍛鍊2次,是一種安全、有效、可重複、可適應的鍛鍊方法。
其中肩、髖運動的訓練和測試在多關節練習器上進行,腹肌和腰背肌運動的訓練在體操凳上進行,肩、髖均包括前屈、後伸、外展和內收運動。劉忠厚等則提出了幾項措施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與發展:堅持體育鍛煉,每日做兩次Goodman練法,運動分仰臥和立位、坐位兩部分;室外散步,開展體育活動;此外個別情況具體對待,要注意訓練的合理性及科學性。Sharkey Na提出運動是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普通生理和心理均得益於鍛鍊,而運動方案被認為可以對抗那些常見的肌骨骼疾病,可以防治骨質疏鬆和骨關節病。
伊藤博之認為隨年齡增加骨密度的減少是難以阻止的,但如何使其降低至最低限度,運動療法是有效的。事實上運動提高骨密度,應從兒童時期就培養運動習慣,至35~40歲時最低也能達到最大骨密度的程度,這是很重要的。該文重點介紹了中老年婦女的運動處方,指出決定運度強度要參考對象的年齡,身體狀況及運動經驗,最佳為最大耗氧量的60%,每天20~30分鐘,每週3~5天即可。運動項目應加入耗氧運動(主要有散步、慢跑、游泳等),肌力訓練(提高效率)及伸展(靜止)進行合理組合,綜合訓練為佳,此外還根據骨應激指數製出了散步程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