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升清孫師治療胃癌,每有四法必用,即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祛瘀生新、抗癌解毒;其中又以健脾和胃為根本,因為孫師認為“脾胃虛損”是胃癌發生、發展和轉移的根本因素。具體到治療“脾胃虛損”,又以健脾升清為第一要務,因為孫師總結臨床經驗發現,胃癌患者脾虛往往伴有氣滯、血瘀、痰凝、溼阻、食滯、出血等病變,且易由脾及腎,導致脾腎兩虛,孫師認為這些病變都緣於脾虛不能升清:因為脾之清氣不能健升,則胃之濁氣亦不能順降,脾胃氣機痞塞,就會出現氣滯呃逆、胃脘食積;而氣滯氣逆、胃脘食積,則導致血液鬱阻,推動不行而留著,即成胃脘瘀血;脾虛氣滯、血瘀而水液不得運化、推動,則水氣亦停著,遂成中焦溼阻;溼久不去而凝聚,則化為痰濁;脾氣虛損而不能統血,則可出現嘔血、便血;脾虛則氣血生化無源,亦因脾不統血、慢性出血而進一步氣血虧損,導致氣血、精微不能相生,損及腎精,最終脾腎俱虛。故孫師組方往往以黃芪為君,健脾而升清;以黨參或太子參加白朮、茯苓為臣,輔助黃芪健脾、升清、運化,又以白朮、茯苓滲溼化痰、導水利尿之功,輔佐黃芪祛除胃脘痰溼之弊;佐以白芍,既有生化血液、緩急止痛之功效,又可“除血痺,破堅積”(《神農本草經》)、“通順血脈,……去水氣”(《名醫別錄》)。在此基礎上,脾虛氣滯者,予以佛手、綠萼梅等理氣健脾;脾虛血瘀者,加桃仁、地龍、水紅花子,活血而不傷脾胃之氣;脾虛溼阻者,加白蔻仁、苡仁、杏仁化溼醒脾;脾虛痰凝者,加陳皮、清半夏、竹茹燥溼健脾、運化痰濁;脾虛食滯者,加焦山楂、焦檳榔消食運脾;脾虛出血者,加白芨、三七、阿膠珠等護胃止血;損及腎精而腎精虧虛者,酌加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生熟地、當歸、首烏等;損及腎氣而腎氣不足者,加菟絲子、桑螵蛸、補骨脂、骨碎補等。從上述用藥不難看出,諸藥行中有化、散中有守、補而不滯,總不離四個基本原則,就是清健為主、和於脾胃、不傷正氣、兼顧腎精,深刻體現了老師用藥謹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的學術思想。
1、和胃消食
胃癌病變畢竟在胃,故孫師認為本病實屬“脾虛為本,胃病為標”。胃癌之病標,各家多參以氣滯、血瘀、痰凝等學說加以闡釋,孫師卻另闢蹊徑,尤重“食積”。蓋胃為“水穀之海”、食物腐熟之地,其病多與飲食有關,或更直接地說,是與(以胃酸為標誌的)腐熟功能有關,如文獻報道的與胃癌相關的鹽醃食品、燻魚、亞硝胺類化合物攝入、地質水成分改變等,以及飲食習慣和飲食行為改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 ,本質上都屬“病從口入”;病邪入胃後,首當損傷胃的腐熟功能,導致胃內食物不能正常消化,遂成食積,食積又影響胃之和降,或致胃氣上逆,進而引起氣滯血瘀、痰凝溼聚而成痞滿吞酸,重則成翻胃,更不利於胃內食物的腐熟。故孫師常重用生麥芽、雞內金、代赭石以消食化積、理氣和胃。其中生麥芽、雞內金合用可提升胃氣、消食化積、磨谷除壅,生麥芽並可“溫中,下氣,開胃,……除煩,消痰,破Y結”(《日華子本草》),雞內金並可“寬中健脾”(《滇南本草》),均屬一藥多用而脾胃並調;而代赭石則“驅濁下衝,降攝肺胃之逆氣”(《長沙藥解》),與生麥芽有一降一升、調理氣機之妙,故此三藥合用,可使積滯之食物加快消化而和降入腸,減少停留於胃的時間,從而減少了氣滯血瘀、痰凝溼聚於胃脘的機會。
2、祛瘀生新
欲使胃內的腫瘤組織縮小或消失,必將是一個以新換舊的過程,即新生的正常組織代替壞死或凋亡的癌組織的過程,以中醫角度換言之,亦即“祛瘀生新”、“祛腐生新”。孫師指出,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肌肉和組織都為氣血化生而成,故當瘡瘍久不收口時,傳統外科即認為多屬氣血不足、毒邪內陷,血肉持續腐敗、不能及時生新所致,需大補氣血、拔毒生肌;腫瘤亦有相似之處,即有正氣不足、邪毒深藏的病機,亦可出現腫瘤組織壞死、所謂“血肉腐敗”的現象,故此其“祛瘀生新”與瘡瘍頗有類似之處,即都須拔毒剔腐、祛瘀生新。孫師通過臨床總結,認為白芷、露蜂房可拔毒祛腐,血餘炭、生蒲黃可祛瘀生新,故常四藥並用,蓋白芷具有拔毒潰膿之功,《本草綱目》就曾說過其能治“刀箭金瘡”;而露蜂房亦可解毒治瘡,如《本草綱目》指出“露蜂房,陽明藥也,外科……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日華子本草》雲其可“治……痢疾、乳癰”,可見比較而言露蜂房主要偏於解毒、白芷主要偏於拔毒,二者同用,可奏拔毒祛腐之功,現代醫學更證明兩者均有抗腫瘤作用。血餘炭和蒲黃均屬化瘀止血藥,化瘀是為除腐血、止血則需生新物,因為止血必須使破損的血管重新閉合、是血管“新生”的結果;而血止則血液不再進一步流失,氣血也能得到固藏,就能進一步“生新”,可見二者“祛瘀生新”亦是多方面機制作用的共同結果。孫師巧妙地將四藥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有的用藥特色,在臨床中亦顯示出不凡的療效。
3、抗癌解毒
胃癌之所以與普通胃脘病不同,就在於別有一種“癌毒”內蘊於其間。因為“癌毒”內蘊,故使癌組織血液供應充分、代謝旺盛、生長迅速、耗損氣血、容易壞死和脫落,從中醫“陰陽”角度辨證分析,當屬熱毒,熱毒內蘊、血肉腐敗(而壞死),則成“癰”病。故所謂抗癌解毒,多用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品;對於胃癌,孫師常喜用成方藤虎湯,由藤梨根、虎杖兩味藥物組成。其中藤梨根味酸、微甘,性涼,有小毒,具有清熱、利尿、 活血、消腫之功效,原適用於治肝炎、水腫、跌打損傷、風溼關節痛、淋濁、帶下、瘡癤等諸症,現代研究表明其對胃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虎杖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溼退黃、活血化瘀等作用,《日華子本草》曾言其可“主瘡癤癰毒”,現代研究表明其亦有一定抗腫瘤作用。兩藥合用,不僅能抗癌解毒、軟堅散結,且如發生腫瘤組織壞死、有似熱蘊肉腐而成癰病者,仍能切用。除此之外,孫師還常用草河車、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蛇莓、金蕎麥、石見穿、急性子等,均屬抗癌解毒之品,但每劑方中不過用2-3味,最多不過5味,即可取效而不傷正;孫師還認為熱毒深伏、似入骨髓者,非龜板、鱉甲、穿山甲、龍牡等類不能沉潛入裡而清其熱、抑制其升發之性,故亦常選用2-3味用之。
綜上所述,孫師用藥總體上平實而和緩,但自成特色、無一不滲透著老師對胃癌病機的深刻認識,故能在臨床上經得起千錘百煉,實際療效亦證明老師的學術思想是正確和切合實際的。
4、驗案舉例
患者黃某某,女,38歲。2004年6月行胃鏡檢查示:胃竇部巨大潰瘍,邊緣質硬,表面附著黃白色穢濁苔。遂行胃大部切除術,術後病理:潰瘍型低分化腺癌,含印戒細胞,淋巴結轉移3/46。術後化療5週期。就診時患者明顯消瘦,面色萎黃,時有上腹隱痛,進食後腹脹,伴有噁心、呃逆、反酸,食慾減退,氣短、乏力,舌質暗淡,邊有齒痕及散在瘀斑,苔薄白而潤,脈細弱。四診合參,孫師認為,此患者證屬氣血兩虧、餘毒未淨,治宜健脾升清、和胃降逆、益氣養血、消食化積,佐以抗癌解毒。藥用:生黃芪15g、白芍10g、太子參15g、炒白朮10g、茯苓15g、生麥芽30g、代赭石15g、雞內金30g、白芷10g、露蜂房5g、血餘炭10g、生蒲黃10g、虎杖15g、藤梨根30g、急性子5g、水紅花子8g、桃仁5g、地龍6g、香櫞10g、佛手10g、九香蟲5g、當歸10g、生草10g。每2日1劑,分2次服用。服藥1月後,患者全身狀況明顯改善,腹痛緩解,食慾增加,舌質轉為淡紅,苔薄白。後以此方隨證加減,連續服藥3年餘,患者病情穩定,2008年4月複查胃鏡未見覆發,病理:胃粘膜組織輕度慢性炎症。體重增加1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