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已經成為危害我國糖尿病人群視覺健康的重要問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病情況如何?應該如何治療預防?在2015CDS年會期間,《醫學界》記者對知名的眼底病專家、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的張新媛教授進行了專訪。
《醫學界》:張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謝您接受《醫學界》的採訪。作為糖尿病和眼科領域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專家,能否介紹一下目前國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情況?
張新媛教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所導致的最嚴重的眼病併發症。是由糖代謝異常導致視網膜微血管及神經元損傷所引起的一系列典型病變,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致盲性眼底疾病。它主要以視力下降,眼底出血,滲出,黃斑水腫,增殖性病變等為臨床特徵。國際35個知名流行病學研究(22896例糖尿病者)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全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為34.6%,我國的患病率約在27-43%。在我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四高一低”的特點,即高患病率、高致盲率、高流行趨勢、高社會經濟負擔、低認知率。因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我國已經成為危害我國人民視覺健康的嚴重的社會公共問題。
《醫學界》:您經常參加國際眼科專業學術交流,請問您目前國內外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方面有無顯著差異?
張新媛教授: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交換方式的不斷增加,國內和國際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知識更新基本是同步的。目前,我國也有自己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指南,美國、歐盟和英國的相關指南也在臨床的工作中作為指導的參照和補充,國內專家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之中。
《醫學界》:請問您作為一名研究型學者,最近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面有甚麼研究或看法?
張新媛教授:國際大規模的人群橫斷面研究給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防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循證證據。比如DCCT研究,UKPDS研究,ACCORD、FILED 研究,ETDRS研究等等。另外國際著名的設計良好的RCT研究如美國著名的DRCR. Net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研究網絡也給我們眼科醫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關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糖尿病黃斑水腫的治療策略方面的建議。因發病機制尚未闡明,目前的基礎研究主要圍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理進行。另外我們提出使用基因治療的方法提升目前的治療空間,最大限度挽救患者視力。
《醫學界》:您經常參與內分泌領域的學術交流,您認為內分泌專家與眼科專家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預防和治療上的觀念有何不同?
張新媛教授:目前雙方的的治療理念是一致的,都認識到應該攜手共同對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一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國家提出大病防治前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防治需要內分泌專家的更多參與。糖尿病的防治體系提倡三級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預防也應該更加往前一步,雙方專家應聯手合作,做到無併發症的時控制危險因素,儘量防止發生併發症。
《醫學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應該如何預防?如何進行及早治療?
張新媛教授:根據我國、美國、歐盟關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指南,在患者確診為糖尿病特別是II型糖尿病時就應對患者進行宣教,使其意識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的可能性。因此首先需要從國家和公共衛生層面上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在目前盛大召開的CDS年會上,我本人非常受益於各大糖尿病專家的講演,這些內分泌專業專家也在呼籲加強糖尿病併發症方面的患者教育。因此,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宣教工作及健康管理是我們共同努力攜手進行的重要工作。另外,我本人也從事生物學標記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們希望在糖尿病發病甚至在高危人群中能夠找到一些生物學標記物,發現具有預警作用的細胞因子進行干預,從而對患者進行更早更精準的治療,這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有效預防也是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
《醫學界》:關於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藥物治療,羥苯磺酸鈣(如可元)是具有適應症的藥物,您可否介紹一下藥物對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
張新媛教授:羥苯磺酸鈣類藥物(如你剛提到的可元),早在1997年就載入歐洲藥典,98年載入英國藥典。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其治療的適應症之一。在一項關於羥苯磺酸鈣療效的研究中, 我們對Pubmed, SpringLink 和Cochrane圖書館數據庫的檢索系統對隨機對照試驗進行檢索, 在128篇隨機對照研究(RCT)中,在嚴格的入排標準下,篩選出設計嚴謹的8篇RCT, 經過薈萃(meta)分析表明羥苯磺酸鈣可從全身(降低全血粘度、血漿粘度、血膽固醇)局部(保護血視網膜屏障,改善視網膜微血管瘤,減少視網膜出血及滲出)治療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關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藥物治療,特別是針對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藥物,在臨床工作中確實覺得有待更多循證證據的支持。
張新媛教授在2015CDS年會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防與治――內分泌醫生?眼科醫生?》的精彩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