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昇陽是李東垣所創立,也是《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主要學術思想的體現,其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其補中、益氣、昇陽之功卓著,為中醫入門者皆所熟知,為臨床各科所常用,只要辨證無誤,用之確鑿,效如桴鼓。而益精升陰之治法尚無人對此探討研究,實際在臨床應診中有的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應用中。我曾於《燕山醫話》 “昇陽藥物亦可升陰”中,對“益精升陰”治法作了初探,根據東垣先生“益氣昇陽”學術思想的啟迪,及眼科疾病臨床治療中的實際情況和先賢的有關論述,特將有關“益精升陰”治療大法的研究論述如下。
1、益氣、昇陽、舉陷治法:
1.1益氣昇陽法在眼科的應用:
東垣首創“益氣昇陽”治法制方多種,主要的代表名方補中益氣湯為各科所常用。東垣在眼科學領域中亦創制了多種益氣昇陽的方劑,代表方劑有神效黃芪湯、人參補胃湯、益氣聰明湯、助陽活血湯等諸方,俱見於《東垣試效方》,為應用益氣昇陽法治療目病之典範,現述於下:
其一方:神效黃芪湯:治渾身麻木不仁,或右或左身麻木,或頭面,或隻手臂,或只腿腳,麻木不仁並皆治之。如兩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或澀緊難開,或視物無力睛痛,手不得近,或目少睛光,或目中如火。《蘭室秘藏》謂:“服五六次有效”。
黃芪二兩,人參八錢,炙甘草一兩,蔓荊子一錢,白芍一兩,橘皮半兩上(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其二方:人參補胃湯(《蘭室秘藏》一名蔓荊子湯):治勞役所傷,飲食不節,內障昏暗。
黃芪 人參各一兩 炙甘草八分 蔓荊子一錢 白芍三錢 黃柏酒拌溼四遍,一錢上(口父)咀,每服三、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臨臥,三五服後,兩目廣大,視物如童時,惟覺兩腳踏地不知高下,蓋冬天多服昇陽藥故也。病減住服,侯五七日再服。
其三方:益氣聰明湯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此方藥能令目廣大,久服無內外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黃芪 甘草各半兩 人參半兩 升麻 葛根各三錢 蔓荊子一錢半 芍藥一錢 黃柏一錢,酒制,銼,炒黃。
上(口父)咀,每服秤三錢,水二盞,去渣,熱服,臨臥,近五更再煎服之,得睡更妙。
其四方:助陽活血湯(《蘭室秘藏》稱“助陽和血湯”、《脾胃論》稱“助陽和血補氣湯”):眼發之後,尤有上熱,白睛紅,隱溼難開,睡多眵淚。《脾胃論》中並指出:“此服苦寒藥太過,真氣不能通九竅也,故眼昏花不明。”
防風,黃芪,炙甘草各半錢。蔓荊子二分,當歸身酒制,半錢,白芷三分,升麻七分,柴胡五分。
前三方均以參、芪、草大益元氣而補氣虛,如元氣已補,積於胸中不能升運亦屬無功,故前二方獨以風藥蔓荊子將清陽之氣升發上行而治目病,即“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意。後方再加升麻、葛根以助升舉下陷之陽氣。第四方以芪草補元氣,當歸身補陰血,乃“陽生於陰”助其氣。防風、蔓荊子、白芷祛風昇陽。升麻升發陽明經氣,柴胡升發少陽經氣而養目明目。可以看出東垣制方的三個層次即益氣、昇陽、舉陷可達到三種不同效果。這給我們眼科常用的補益肝腎精血之法提練上升總結為眼科獨特的“益精、升陰、斂聚”理論很好啟迪。
1.2張錫純發展“舉陷”理論:
近代名醫張錫純領悟了東垣“益氣昇陽”之精髓,在臨床實踐中創制“治大氣下陷方”,升陷湯、回陽升陷湯、理鬱升陷湯、醒脾升陷湯四方。
現舉“升陷湯”: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其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其劇者,六脈不合,或參伍不調。
生箭芪六錢,知母三錢,柴胡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升麻一錢。
氣分虛極下陷者,酌加人參數錢,或加山萸肉數錢,以收斂氣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致復陷更佳。
升陷湯以黃芪為主者,因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氣,….惟其性熱,故以知母涼潤者濟之。柴胡為少陽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自右上升。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故用之為嚮導也。至其氣分虛極者,酌加人參,所以培氣之本也。或更加萸肉,所以防氣之渙也。
張氏之闡發,可以說是在李東垣補中益氣湯類方基礎上,在治療臨床危急重症,以“益氣、昇陽、舉陷”之理論進一步發展了東垣“益氣昇陽”學術思想,而有所繼承、創新。
2、益精、升陰、斂聚治法:
2.1益精升陰治法的重要意義:
益精升陰法在臨床治則治法中的重要意義有二,一為人體升運之機失常,臨床上常見到一些病人體壯無疾,六脈平和,而獨雙目不見人物影動,餘無可辨證之處,實非肝腎虛羸,精血虧少,乃為精血在經絡玄府中往來通路之機不足,升降乖和所致。
二為肝腎所貯藏之精血耗傷,甚則有欲散之危象,無精血升運營養頭目,或又兼上述經絡玄府往來之機衰微,而致目昏不見。此二種病機所致,均需應用益精升陰為治療大法,而指導選方組藥,才可能達到治療的預期效果。
精血與眼的關係,眼中之精血與一般精血之關係在《審視瑤函》 “目為至寶論”中已作闡述:“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於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混濁易行之血,因其輕清上行於高而難得,故謂之真也”,“真精者乃先後二天元氣所化之精汁先起於腎,次施與膽,而後及於瞳神也。凡此數者一有所損,目病生矣。”由此看來,肝腎中之精血與目中經絡之精血,在清與濁,輕與重方面還是有一定區別。因此臨床在補益精血法中加入適當的藥物,激發或促進精血的升騰,使輕清易行之精血上輸於目竅達到明目祛翳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2.2益精升陰治法的起源:
“益精升陰”治法前人未提及,但實際上其精神已見於方書中。最早可從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明睛地黃丸(後世又稱“明目地黃丸”)組方分析中得知。
2.2.1明睛地黃丸主治及組成:
明睛地黃丸原文:補肝益腎,驅風明目。治男子,婦人肝藏積熱,肝虛目暗,膜入水輪,漏睛眵淚,眼見黑花,視物不明,翳膜遮障及腎臟虛憊,肝受虛熱及遠年近日暴熱赤眼,並皆治之。兼治乾溼腳氣,消中消渴及諸風氣等疾,由腎氣虛敗者,但服此,能補肝益腎,驅風明目,其效不可俱述。
生乾地黃焙洗,熟地黃洗焙各1斤,牛膝去蘆酒浸3兩, 石斛去苗,枳殼去瓤麩炒,防風去蘆叉4兩,杏仁去皮尖麩炒黃研細去油2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吞下,或用飯飲,鹽湯亦得,忌一切動風毒等物。
2.2.2明睛地黃丸功能益精升陰:
明睛地黃丸藥味組成僅7味,但其方意不易闡述,其實真正的意義在於它顯示了“益精升陰”法的創意。現從方藥組成探討方義如下:
君藥:熟地黃、生地黃。
熟地黃味甘微溫,補血生精,滋腎養肝。生地黃味甘性寒,涼血清熱,滋陰補腎,補血以養陰,涼血以降火,二藥合治肝腎精血不足,陰虛火旺,有水火交濟之意,當為君藥。
臣藥:金釵石斛。
石斛味甘性涼,滋陰養胃,益精補腎,助君藥滋陰降火之功能佐藥:為杏仁、枳殼、牛膝。
杏仁苦溫,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潤腸之功。其特點能理胸膈間氣滯故上能降氣逆喘促,下能通大腸氣秘。《長沙藥解》:“杏仁疏利開通,破壅降逆,善於開痺而定喘,消腫而潤燥,調理氣分之鬱,無比易此。”可見杏仁在本方中主要功能為疏理上焦氣分之壅滯。
枳殼苦辛涼,善於開胸寬腸,理氣消脹,因此當胸膈、脘腹之氣滯鬱阻,升降氣機失司之時,一則精血不能上輸目竅,二則氣鬱日久,內熱自生,上可炎於目竅,下能灼於陰精。
故李{(chān)《醫學入門》中說:“…實火氣有餘,宜前風熱藥中加枳殼、杏仁以破氣。”與杏仁合用關鍵在疏利三焦氣機,鬱滯通解則火自降熄,精自升騰。
牛膝苦酸平,主要功能為補肝腎、強筋骨散瘀血,引藥下行,其補肝腎作用在於強筋骨,治腰膝寒溼痺痛及四肢拘攣。實與菟絲子、枸杞子等補肝腎、益精血、明目祛翳之功迥異。然牛膝尚能治腦中痛及口齒諸疾,故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作了闡述:“牛膝《別錄》又謂其除腦中痛,時珍又謂其治口瘡齒痛者何也?蓋此等症,皆因其氣血隨火熱上升所致,重用牛膝引其氣血下行,並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是以能愈也”,從而說明牛膝在本方中的主要作用是“引浮越之火下行”。
以上三藥相合通暢上中下三焦,使鬱滯者自解,輕清者可升,重濁者自降,虛火者下僭(jiàn),共為佐藥。薛已的按¡°此出太陽例又氣藥也¡±道出了本方解之迷津。
使藥:防風。
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通治一切風邪,尚具有解表,止癢,定痛,升舉陽氣等功能。在本方中雖然可止目澀癢痛,但此之“目澀癢痛”乃因精血不足所致非治其本。其重要的意義是配合君藥發揮更好的功效。在此起升發陰精的作用。可從李東垣對風藥的有關論述中釋義。《脾胃論》在分經隨病制方中謂:“經雲肝腎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可見防風在此為升發肝腎中之陰精上行目竅,猶如桔梗之舟楫載藥上行之功,起到使藥的作用。
2.3益精升陰法促進補益肝腎藥物上達病所:
平時所用補益肝腎劑中的藥物多為味厚甘潤,質重粘滯,滋膩難散之品組成,入於下焦,滋養肝腎之精血。為了達到直入下焦目的,往往在服藥方法上還強調於食後服、晚間服,如為中成藥,主張用淡鹽湯送服。都是為了達到補益肝腎精血的最佳效果。如何佐使某些藥物激發人體的機能,使所用君臣主要藥物到達病之所在,從而達到治療頭目疾病的最佳效果是眼科治療大法中應該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2.4益精升陰法中藥物的選用:
在益精升陰法中起“使藥”作用的有“升陰” 和“斂聚”功能,兩方面的藥物酌情選用或合用參與處方的組成,才能達到治療的最佳目的。
2.4.1祛風藥在益精升陰法中的作用:
在目病中無論外障或內障眼病,因精血不足或精血虧損者其治療原則一為補益精血,使“肝腎之氣充,則精彩光明”;二為升發精血,使下焦肝腎中輕清之精血升騰上升至清陽上竅,達到耳目聰明的目的。
祛風藥與補益肝腎藥同用,有助於益精升陰的使藥作用,在明睛地黃丸中之“防風”為風中潤劑,升發陰精而無燥烈傷陰之弊,當為首選。在《直指方》中的明眼生熟地黃丸即在明睛地黃丸基礎上加用羌活、菊花,不僅加強了祛風藥清熱的功能,亦有助於“防風”升發陰精的使藥作用。
2.4.2升發藥在益精升陰法中的作用:
在升發藥中有柴胡、葛根、升麻之類,為臨床常用於益氣昇陽劑中,其實它們在補益肝腎精血劑中,同樣具有升發陰精的功能。
2.5“益精升陰”的發展―斂聚治法:
2.5.1益精升陰斂聚治法的應用:
當陰血不足,精氣耗散之時,瞳神散大,神光不能斂聚而欲散之際,在此情況下,不僅要“益精升陰”而且要斂聚陰精,收斂欲散之神光。
2.5.2益精升陰斂聚治法的代表方:
益精升陰斂聚治法的典型代表方劑為《審視瑤函》中的明目地黃丸治視瞻昏渺症。
組成:熟地黃 生地黃 山藥 澤瀉 山萸肉 牡丹皮 柴胡 茯神 當歸身 五味子君藥:生地黃、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神、丹皮、澤瀉即六味地黃丸為主滋補肝腎精血。
臣藥:當歸養血和血加強君藥補益精血的作用。
佐藥:五味子補腎斂精收瞳神耗散之氣,而使目精彩。輔佐君藥補精血斂聚精氣而收欲散之神光。
使藥:柴胡具有發表和裡和解少陽,疏肝解鬱等功,尤為東垣以此升舉陽氣而治陽氣下陷諸證。在本方中主要功用為疏利厥陰之經氣,使清輕之精血升運於目為使。《原機啟微》“益陰腎氣丸”中解釋“柴胡引入厥陰經為使”,即此意。
2.6斂聚陰精藥在益精升陰法中的應用:
人之瞳神為腎之所主,精之所充,氣之所養。瞳神散大,視瞻昏渺,青盲,內障等病症,皆為精失所充,氣失所養,甚則精氣耗散,不能斂聚,而終致神光瞑滅。在治療方面,不僅要大劑滋補肝腎藥,而且要加用酸收斂聚之品,如山茱萸、五味子、白芍等,收斂耗散之精氣。《銀海精微》中說:瞳神“開大者,酸以斂之”,即為此意。
山茱萸:酸微溫,入肝、腎經。能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醫學衷中參西錄》:“山茱萸,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脫,……收澀之中兼具條暢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流暢血脈。”所以在補養肝腎,益精滋陰劑中,以六味地黃丸為主的加減,山茱萸益精斂陰,發揮了積極作用。
白芍藥:味苦酸,涼,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等功能。《本草求真》中謂:“白芍藥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故《日華之本草》中用以“治頭痛、明目、目赤,胬肉”等諸多眼病。
五味子:酸溫,入肺腎經。有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等功能。在眼科主要用其滋養肝腎之陰,收斂腎中耗散欲脫之氣。李東垣在滋陰地黃丸方解中謂:“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瞳神之散大。”
其它如覆盆子、金櫻子、芡實等亦屬補益肝腎,固澀斂精之品,均可酌情選用。
3.結語:
李東垣首創“益氣昇陽”治療大法,並制方多種,為後世臨床廣為應用,療效卓著。近代名醫張錫純先生在領會“益氣昇陽”精髓的基礎上,於臨床實踐中又有所發揮創立“舉陷”之法,並在此理論指導下創制“治大氣下陷方”四方亦為今日醫界所常用。
在“益氣昇陽、舉陷”理論的啟發下,探索“益精升陰”理論的應用,發現《局方》“明睛地黃丸”具有“益精升陰”理論的創意,進一步研究《審視瑤函》中的“明目地黃丸”亦具有“益精升陰”理論至“益精升陰、斂聚”的發展。此治療大法的理論在治療視瞻昏渺、青盲內障等屬於肝腎精血虧耗、神光欲散之危重眼病,有著積極的臨床意義。
“益精升陰、斂聚”法應列入中醫眼科具有獨特治療大法中,從臨床上不自覺的使用到自覺地有理論指導下的有目的地應用,以便達到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