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固定早期併發症,是指骨外固定手術中至術後1周內,因為手術可能引發的問題。如在骨折復位、截骨術、器械安置和鋼針穿放時,可能的損傷、創傷等潛在的威脅和臨床問題。如神經血管損傷,肢體腫脹、截骨不全、器械和鋼針位置不當,以及偶見的骨筋膜室綜合徵、脂肪栓塞等因手術引發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併發症。
(一)神經損傷
臨床實踐中神經、血管損傷極為少見。神經損傷術後會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刺激症狀如,感覺異常、運動障礙,以及肌肉萎縮、足下垂等。一般認為,鋼針直接對著神經穿入時,鋼針前端可將其推向側方。穿針的手術操作除充分了解局部解剖和嚴格穿針技術外,需注意以下問題:
1、選擇更安全的穿針位置穿針位置應最大限度避開主要神經,在危險區,如脛骨近端(腓總神經)、肱骨遠端(尺神經和橈神經)穿針時,儘可能選擇全針與半針結合應用的鋼針佈局,必要時使用穿針定位器穿針。
2、選擇安全的進針方式若在危險區穿放鋼針時,應由相對安全的一側進針,如腓骨小頭一側,肱骨內髁作為進針側,或應用穿針定位器穿針。
3、穿針時應緩慢進針,同時觀察神經反應症狀,若發現有神經刺激症狀應退出鋼針,從新調整進針點穿針。
4、培養安全操作的習慣如作皮膚切口時,手術刀的平面須與神經、血管走行方向平行刺入。
5、術中、術後發現神經損傷時,應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即刻更換穿針位置,適當應用神經應用藥輔助康復。
(二)血管損傷
臨床中血管損傷非常少見。血管損傷,可引起術中出血、局部血腫、肢體腫脹,甚者演變為骨筋膜室綜合徵。血管損傷可因穿針或截骨術的操作引起。靠近血管的鋼針,可能會引發慢性侵蝕損傷的可能,一旦針孔發生感染或長時間的刺激,則可引起急性出血或假性動脈瘤。儘管臨床不當較少,但也有在某些危險區域穿針,造成重要血管損傷,甚至截肢的報告。如Lin報道一例應用單側外固定器治療脛腓骨骨折造成脛前動脈損傷;Jakin報道一例應用Ilizarov外固定器造成股動脈遲發性損傷,形成假性動脈瘤;我們也曾有1例應用單側外固定器進行股骨延長時,發生股深血管假性動脈瘤破裂,經用人造血管修復治癒。
血管損傷的防治方法與神經損傷防治的原則相似,除充分了解局部解剖,避開神經、血管穿針外,尚須注意以下問題。
1、選擇最安全的穿針位置穿針位置應最大限度避開主要神經血管,在危險區內穿針時,儘可能採用半針。當發現血管被傷、出血,應立即退出鋼針,進行壓迫止血,另選進針位置。
2、嚴格穿針程序如鄰近血管位置的穿針,儘可能應用套管程序化操作;在危險區穿放全針時,應由相對安全的一側進針,或先用250px長的7號注射針試穿無誤後再沿試穿方向穿針或應用穿針定位器穿針。
3、避免鋼針熱損傷和軟組織纏繞在全針操作過程,熱損傷或鋼針纏繞,也可造成神經血管損傷。操作時應以手指壓緊穿針出軟組織,以及避免持續高速旋轉。
4、樹立微創意識應用骨刀、線鋸、電動鋸截骨時,要避免過多剝離或誤傷知名血管。應用鑽孔或微創連孔截骨時,應避免鑽頭誤傷對側血管或神經。
5、術中、術後發現神經與血管損傷時,應採取相應補救措施並更換穿針位置。
6、術後對靠近神經血管的鋼針應注意加強觀察,一旦發現或可疑的神經血管損傷臨床症狀,應優先考慮拔除可疑的鋼針,而不必等待“確診”。
(三)肢體腫脹
骨外固定本身罕見引起肢體腫脹,雖有肢體慢性腫脹的報道,原因並十分確切。位移原因可能與使用環式外固定器,過多的交叉穿針,影響血運有關。更多的原因與原始損傷、截骨術過多的軟組織剝離、損傷附近知名血管,引起的滲血,引流不通暢有關。另外創傷反應、鋼針壓迫血管、體位等因素也可能引發組織水腫及肢體腫脹。
1、創傷引起的肢體腫脹嚴重閉合性骨折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應用骨外固定治療時應嚴格按照創傷治療原則消除肢體腫脹,必要時應進行切開減張。骨外固定器在為骨折提供有效固定的同時,也應為治療創傷提供方便。儘可能減少鋼針數量,以減少鋼針對血供的影響,外固定器以維持不負重條件下的穩定即可,等待腫脹消退,離床運動前再加穿鋼針,增加固定的穩定性。
2、截骨術引起的肢體腫脹與引流不暢有關。術中一定要放置引流管,並保持引流通暢。
3、避免靠近血管和肌腹部位的穿針特別是全針;避免在肢體中段、股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穿置過量的全針。
4、術後可常規應用組織脫水藥物術後一旦發現異常的肢體腫脹,應嚴密觀察,積極採用非手術方法儘快使肢體腫脹消退。非手術措施效果不明顯,腫脹有進行加重的趨勢,應考慮按照骨筋膜室綜合徵採取進行進一步治療措施。
(四)骨筋膜室綜合徵
可能是插釘橫行通過骨筋膜室,或皮質切割後骨筋膜室內壓增高所致。這種現象在單獨使用骨外固定中雖有報道,但極少發生。我們在單獨應用骨外固定時尚未見發生,只是應用內外結合肢體延長中發生過,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早期診斷、處理,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五)其它問題
1、皮膚壓迫性壞死皮膚壓迫性壞死,包括來自鋼針與皮膚間的張力、外固定器的連桿或鋼針對皮膚的壓迫,以及肢體的放置受自身重力和外固定器的壓迫,造成皮膚壓迫壞死。術中穿鋼針時,應嚴格穿針技術,儘可能在肢體功能位或自然位,軟組織無張力狀態下穿針。如有張力,應不姑息地切開減張,確保皮膚與鋼針間無張力。確保外固定器與肢體之間的距離,避免體位性或重力性壓迫,必要時可以進行滑動牽引或將患肢架空。
2、鋼針位置不當如鋼針穿入骨折線或關節內。一旦發現應及時將鋼針退至正常位置或退出重新穿置。在鄰近關節的穿針,最好在術中或術畢是藉助X線片透視下進行操作或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