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特點
跟骨的後1/3向後突出,稱為跟骨結節,其上面呈馬鞍狀,由脂肪覆蓋。後上緣向後上突出,為跟骨後上結節,又被稱為滑囊突。跟骨後方呈不光滑突出形態,在滑囊突的下方,中間向後突出成為跟骨後側結節。在跟骨結節的蹠側面,有較大的內側結節和較小的外側結節。
跟腱止於滑囊突下方的跟骨後側結節,抵止處的寬度為1.2~2.5cm。跟腱和跟骨後上結節之間有一滑囊,稱為跟腱囊。跟腱囊的前壁是附於跟骨的纖維軟骨組織,後壁是跟腱的腱周組織。跟腱囊前有脂肪墊,跟腱和足跟皮膚之間也有一滑囊,稱為皮下囊。滑囊正常時可以在跟腱和跟骨結節間以及和皮膚間起到潤滑作用。足背伸時,跟腱和跟骨結節會擠壓跟腱囊;而在足蹠屈時,跟腱囊的壓力會減小。
二、病因和病理
止點性跟腱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不但運動員可發生此類病變,不好運動的中老年人也可發生。運動員的止點性跟腱炎可能引發於運動時準備活動不足,突然運動量的改變和經常在不平整或坡度較大的的地面活動。跟腱受到過度異常的、反覆應力作用後發生微小撕裂所致。而非運動員性止點性跟腱炎,一般多見於體重超重的中老年女性,跟腱炎的發生可能更多引發於退變,而不是過度活動。另外,足部力線的異常也是引起跟腱損傷、退變的原因。如足的過度旋前,是跟腱受到的應力不平衡,跟腱作用的力矩加大,加重了跟腱的負荷。高弓足減弱了足在行走時吸收地面應力的作用,增加了跟腱的應力。跟後部疼痛也可由一些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如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等。止點性跟腱炎患者的跟腱止點處發生纖維粘液樣變性,最後纖維化、鈣化,跟腱增粗,有結節形成。
更為常見的情況是止點性跟腱炎合併有周圍其他結構的改變。如跟骨後上結節可增生肥大,刺激跟腱囊發炎引起疼痛。在穿窄小或硬幫的鞋後,突出部位的皮膚和鞋幫摩擦產生皮下囊的炎症,也可引起疼痛。由於1928年Patrick Haglund首先描述此種病變,跟骨後上結節可增生肥大又被稱為Haglund畸形。
三、臨床表現
運動員的止點性跟腱炎常表現為運動時跟部的疼痛。一般不影響日常的活動。非運動員性止點性跟腱炎可逐漸出現跟後部疼痛。開始為間斷性疼痛,以後可轉為持續性疼痛。跟腱止點部外觀正常或增大,局部壓痛。讓病人單足提踵困難或引發疼痛。少數患者可在活動時發生跟腱的斷裂,Thompson試驗陽性。
跟腱囊炎一般發病於運動不多的中老年人。典型發病過程為突然出現跟後部疼痛,局部腫脹。跟腱兩側可見膨出,局部皮膚溫度可升高,跟腱內外側均可有壓痛,被動背伸踝關節可加重疼痛。
Haglund畸形一般多發於年輕人。表現為跟骨結節後外側的突出。如不合並有滑囊炎可以無臨床症狀,骨突出部位皮膚和鞋幫磨擦,引起局部皮膚的紅腫疼痛。
但在很多患者,止點性跟腱炎、跟腱囊炎和Haglund畸形共同存在。
化驗檢查,查血尿酸,以及HLA-B27等項檢查,確定有無痛風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
X線表現:側位X線可見跟腱前跟腱囊陰影的消失,在滑囊突上2cm跟腱增寬超過9mm,跟腱附著部可見鈣化和骨贅形成。
滑囊突的形態可分為三種,增大的滑囊突可能對跟腱引起刺激引發炎症。所以,有一些X線測量評價的方法。
跟骨后角: 在跟骨X線片上,跟骨結節後方,連接滑囊突後緣和後側結節後緣的連線,連接跟骨內側結節下緣和跟骨前下結節下緣的連線,兩條連線的交角成為跟骨后角。此測量由Fowler 和Philip 在1945年首先提出,又被稱為Fowler CPhilip角。他們認為,正常人此角44°~69°,大於75°時,表示滑囊突異常增大,可能引起跟部疼痛。需要手術切除跟箭囊和滑囊突。Pavlov認為:跟骨后角大小和跟痛無關,而和滑囊突向上突出的程度有關,又提出了使用平行間距線來測量滑囊突突出的程度。
平行間距線:在跟骨X線片上,連接跟骨內側結節下緣和跟骨前下結節下緣的連線,並通過跟骨距骨關節面的後緣作上述連線的平行線。正常情況下,滑囊突向上不超過第2條線。Chauveaux和Liet認為平行傾斜線不能反映出滑囊突和跟腱的關係,又提出測量足負重後水平線的垂線和滑囊突與後側結節的連線的交角(C-L角),來判斷滑囊突和跟腱的關係。但其他一些醫生髮現,這些角度的大小和患者的症狀之間並無直接聯繫。不能單憑X線測量作出臨床診斷。MRI一般不作為常規檢查。如果非手術治療失敗,需行手術治療時,為方便手術方案的設計,行MRI檢查可以清楚的顯示跟腱、滑囊和跟骨結節突出的情況。
四、治療
1、非手術治療
95%的患者使用非手術治療就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1)對於運動員的止點性跟腱炎,應適當減少運動量,避免在坡道或硬的地面跑跳。症狀嚴重者,可能需要休息或制動4~6周。
(2)運動後可使用冷敷。
(3)非甾體消炎止痛藥物(NSAIDs)。 跟腱囊炎可使用激素注射,但不要注射進入跟腱中。痛風患者,需要使用秋水仙鹼、別嘌呤醇等藥物,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需要相應的內科處理。
(4)穿軟幫的鞋減輕對跟腱止點的擠壓,還可用帶有硅膠護墊的跟腱襪保護。鞋跟抬高減輕跟腱的應力。矯形鞋或足墊可以糾正足的力線不良。
(5)理療,輕柔的跟腱牽拉訓練。
(6)對於非運動員性止點性跟腱炎,也可先試用上述非手術治療方法。但一般不好活動的中老年患者,非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差,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可切除止點部跟腱退變和炎性組織、滑囊及增生的跟骨後上結節。手術入路可採用跟腱內側、外側、雙側或經跟腱入路。通常使用外側切口,以避免損傷小腿內側感覺神經。先切除炎性的滑囊組織,再用骨刀或骨鋸從跟骨後緣前方約1.5cm開始,斜行向下到跟腱止點,注意完全去除跟腱前殘留的骨嵴,以免術後刺激跟腱,引起疼痛。跟腱止點上2cm的切除一般是安全的。有時,切除過多的後上結節可能會累及跟腱止點;需要時也可見跟腱外側緣附著切開,以便切除跟骨結節。探查跟腱止點上方腱組織內有無退變、鈣化,切除病變的腱組織,用3-0不可吸收線縫和修復。切斷的跟腱止點可在跟骨上打孔,用2號不可吸收線縫合或用軟組織固定錨縫合固定。止點性跟腱炎的跟腱清理手術,也可經跟腱中間入路或斜形入路(Dickinson入路)。如果跟腱止點長範圍病變,切除病變組織後,失去跟腱附著,需重建跟腱止點。不能重建止點時,需要行肌腱移位重建跟腱。
術後併發症有:
1、傷口不癒合感染 。一般傷口換藥可以治癒。
2、腓腸神經損傷。跟部外側麻木,但很少引起長期的功能不良結果。
3、症狀復發,術後仍然疼痛。需要檢查骨質切除是否足夠,跟腱內病變組織的清楚是否徹底。症狀嚴重者可能需要再次手術,徹底切除病變組織,用屈拇長肌腱或屈趾長肌腱移位加強跟腱。
4、跟腱附著點的斷裂。常發生於術後6~8周內,再次受到外傷而致。需再次手術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