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角子宮是一種常見的對稱性子宮畸形,其發生率約佔子宮畸形的13.6%。發生原因為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兩條副中腎管(又稱苗勒管,Müllerian ducts)融合後,中段未完全吸收,形成一個宮頸,兩個宮腔,宮腔上部及宮底部呈分叉狀,未吸收的隔板末端呈頓圓形,40%的雙角子宮可引起流產、早產,分娩異常或不孕不育症等。其根本的治療在於將兩個狹窄的宮腔融合成為一個正常形態的宮腔。傳統的手術方法為開腹子宮成形術(Strassman metroplasty)。隨著宮腔鏡、腹腔鏡聯合手術的成熟和普遍應用,我中心於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行宮腹腔鏡完全雙角子宮融合術10例,3例未孕,1例男性不孕,2例失訪,4例成功分娩5次,報告如下。
1、完全雙角子宮成形手術的演進及現狀子宮是受精卵著床、胎兒生長髮育的場所,子宮形態與功能異常,會導致不孕不育、流產、早產,IUGR 或分娩障礙。雙角子宮為副中腎管發育不全造成的對稱性子宮發育畸形,手術治療可改善子宮形態,擴展宮腔面積,減輕宮內壓,改善宮內膜血流,有利於受精卵著床及防止流產,改善生殖預後。恢復生育能力的雙角子宮成形術涉及到打開宮腔,侵及子宮內膜,術後瘢痕形成,有可能造成宮腔粘連或狹窄,反而影響生育,因此,減少手術創傷十分重要。傳統的完全雙角子宮治療方法為Strassman開腹成形術,創傷較大。多年來腹腔鏡的實踐已證明宮腹腔鏡手術較開腹或陰式手術的創傷小,組織損傷少,術後盆腔內粘連幾率低。1996年Pelosi等用腹腔鏡聯合陰式進行雙角子宮成形術,成功妊娠、剖宮產分娩。1997年Heinonen報道宮腔鏡治療32例中隔子宮,術後胎兒成活率由13%提高到91%。2007年Zlopasa等報道宮腔鏡中隔和雙角子宮成形術,能夠明顯改善生殖預後。宮腔鏡子宮成形術以其微創及有效,已經合理的替代了開腹手術。近些年來應用生理鹽水灌流的雙極電切鏡問世,避免了單極電切應用非電解質灌流液導致低鈉血癥併發症的發生,提高了宮腔鏡手術的安全性。2008年Litta等比較63例不全子宮中隔患者單、雙極(Versapoint)宮腔鏡成形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生殖預後,42例用雙極,21例用單極,結果手術時間單極20.5min,雙極15.4min,兩者相比,P<0.05< span="">,提示雙極電切優於單極,但兩組的妊娠率、分娩率和自然流產率相似。2009年Alborzi等首報腹腔鏡雙角子宮融合術,病人為雙角子宮和雙子宮各2例,均有兩次<5< span="">個月的複發性自然流產,宮腔鏡檢查後腹腔鏡融合,3個月後宮腹腔鏡二探,結果4例均獲得融合成為一個的子宮和良好且能耐受高壓的宮腔,2例腹腔有極少粘連。認為新的腹腔鏡雙角子宮成形術微創,是可以接受的替代開腹矯形手術的方法。本文報告腹腔鏡聯合宮腔鏡完全雙角子宮成形術,是先用宮腔鏡自宮腔切通隔板,直達腹腔,然後腹腔鏡向兩側宮角延長切口,對隔板較厚者,例如雙角中隔子宮,較用腹腔鏡直接從雙角分叉處切向並切通宮腔容易成功,為本術的明顯優點。
2、畸形子宮與宮頸機能不全:1983年Abramovic指出子宮畸形的宮頸肌肉成份增加,結締組織減少,宮頸不足以對抗妊娠後增加的不對稱的宮腔壓力,而致流產、早產。他曾為15例有反覆流產和早產史的畸形子宮患者, 在妊娠11~1 2周行宮頸環扎術,15例並無宮頸機能不全的臨床或放射證據,術後13例足月產,2 例早產,嬰兒均存活。據此經驗,作者認為對因子宮畸形而不孕者,在考慮手術矯形之前,儘管缺乏宮頸機能不全的證據,推薦先行宮頸環扎,以延長孕周, 提高胎兒存活率。1990年Golan報道先天性子宮畸形患者30%合併宮頸機能不全,雙角子宮宮頸機能不全的發生率高達38%。近幾年畸形子宮與宮頸機能不全的相關性受到重視。2011年Yassaee等比較40例子宮畸形孕婦,研究組26例行宮頸環扎術,對照組14例未環扎。結果曾行宮頸環扎術的雙角子宮76.2%足月分娩,23.8%早產,未環扎的27.3% 足月分娩,72.7%早產,(P<0.05)< span="">。弓形子宮環扎的早產和足月各半(50% :50%),但是未環扎的足月與早產之比為66.6% :33.3%。因此,認為為雙角子宮行宮頸環扎術能有效預防早產。但是對弓形子宮不能改善生殖預後。2012年Chifan等[14]回顧及前瞻研究361例中期妊娠婦女經陰道超聲測量宮頸長度,結果凡宮口開大>62.5px或長度縮短<50px< span="">者全部早產。宮頸機能不全49 例(15.3%)患者中,單角子宮8 例(2.5%),雙角子宮11例 (3.4%),中隔子宮30例(9.5%)。認為經陰道超聲診斷宮頸機能不全十分有用。畸形子宮妊娠的處理必須考慮宮頸機能不全問題,於妊娠16-20W連續超聲評估宮頸狀態,在宮頸呈漏斗狀或<100px< span="">時,及時做宮頸環扎術。本文例3晚期流產3次,第3次孕14W診斷為宮頸機能不全,行經陰道宮頸環扎失敗,孕20周流產。雙角子宮融合後1年腹腔鏡宮頸環扎,術後妊娠至足月,於 39W+1剖宮產,獲活嬰。
宮腹腔鏡聯合完全雙角子宮成形術較開腹成形術微創,孕期密切關注宮頸內口變化,必要是行宮頸環扎術,可明顯改善生殖預後,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