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10 03:51

  去骨瓣減壓術(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作為救命性治療手段,仍用於頑固性顱內高壓者中。雖然Cooper等報告顱腦外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後輕度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者,採用DC治療未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但其研究中的缺陷,受到學者的質疑;有研究證實,對於頑固性顱內高壓者,DC能有效地降低ICP,且不少患者獲得良好的療效。雖然DC技術上並不複雜,但許多學者認為術後併發症會影響患者的療效。複習文獻,就DC術後腦積水的診治進展綜述如下。
  1、發生率
  隨著DC術後重型TBI死亡率的降低和對術後併發症的重視,腦積水的發生率也增多。Chibbaro等報告48例重型TBI伴頑固性顱內高壓者採用DC治療的結果,平均隨訪14個月僅1例發生腦積水。Yang等報告的108例閉合性重型TBI採用DC治療的結果,術後隨訪1個月有9例(8%)發生腦積水。Huang等報告38例出血性腦挫裂傷灶患者採用DC治療後,隨訪6個月有3例發生腦積水(8%)。Aarabi等報告104例重型TBI採用DC治療後,48個月生存者68例,13例(19%)發生了腦積水且行V-P分流術。Honeybul[20]報告41例重型TBI者,DC術後18個月4例(11%)發生腦積水。 De Bonis等[21]總結41例重型閉合性TBI的結果,DC術後1個月後生存的26例中9例(35%)發生腦積水。Kaen等[22]報道73例重型TBI者,採用DC治療後隨訪6個月以上,20例(27%)發生腦積水。Honeybul等總結195例採用DC治療重型TBI的資料,術後生存半年以上的159例中,72例(45%)出現影像學上的腦室擴大,其中26例(36%)有腦積水的症狀而行V-P分流術。陳磊等報告35例重型TBI採用DC治療後,隨訪6個月腦積水的發生率為37%。
  2、發生機制和相關因素
  腦積水發生的根本因素,是腦脊液產生和吸收之間的動態平衡受損。Rekate[25]認為除了脈絡叢乳頭狀瘤因為腦脊液產生過多外,其餘的腦積水都是不同部位的梗阻性的。TBI者採用DC治療後,腦積水的發生機制和危險因素,尚缺乏一致性的觀點。
  2.1機械性梗阻學說
  不少學者認為,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al hemorrhage,SAH)、腦室內出血、術後顱內感染,容易造成蛛網膜顆粒的機械性堵塞而導致腦脊液吸收受損。DC的操作本身,可增加疤痕形成和組織碎片導致腦脊液回吸收梗阻的機會。
  2.2 腦組織移位和腦脊液動力學改變學說
  Kaen等[22]報告了DC治療重型TBI後,大腦半球間硬腦膜下積液和腦積水相關性的研究結果。該組中73例重型TBI採用DC治療後,20例(27%)發生腦積水,其中18例(90%)有硬腦膜下積液;而無腦積水的53例中,僅18例(34%)術後有硬腦膜下積液(P<0.001)。17例有大腦半球間硬腦膜下積液者中,15例(88%)發生腦積水,僅2例(12%)無腦積水發生(P<0.01)。統計分析顯示,大腦半球間硬腦膜下積液是預測腦積水的唯一獨立指標,而且具有預測腦積水發生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他們認為,DC治療重型TBI後半球間硬腦膜下積液和腦積水的發生,是兩個連續的過程:(1)反彈階段(rebound phase):重型TBI患者,佔位性病灶引起急性ICP增高,腦組織向對側移位;DC後,腦組織再次移位但向術側,產生的吸力作用增大了半球間間隙。在此階段,可能存在機械性/炎性的蛛網膜下腔堵塞,使腦脊液吸收阻力增高。這一概念可以解釋為甚麼在DC後的第1d就可見大腦半球間積液;(2)流體動力學階段(hydrodynamic phase):蛛網膜顆粒的功能,是壓力依賴性、從蛛網膜下腔-引流靜脈竇的單向作用,顱骨開放後腦脊液搏動動力學受損,使得腦脊液迴流減弱,從而引起腦積水的形成。
  Licata等也認為,硬腦膜下積液可能是腦積水的最初征象。但並非所有的DC後腦積水患者,都有大腦半球間積液的過程;相反,並非所有DC後有大腦半球間積液者都發生腦積水。此外Aarabi等[13]報道DC後硬腦膜下積液和腦積水發生的並無相關性。該組104例重型TBI採用DC治療後隨訪48個月生存的68例中,13例(19%)發生了腦積水,其中6例(46%)有硬腦膜下積液;55例無腦積水者中,33例(60%)有硬腦膜下積液。
  2.3 細胞外液產生和吸收失衡學說
  De Bonis等報道DC減壓窗上界太近中線(<25mm)是術後腦積水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他們認為,腦積水的發生受兩個主要因素決定:起源於脈絡叢的ICP搏動性壓力和腦組織對其壓力變化的不對稱反應。後者以橋靜脈通過側方陷凹(lacunae laterales)至硬腦膜靜脈竇的靜脈血流,非線性的表現為代表。這種解剖-功能的複合體,起到Starling阻力器的作用,決定著每次心臟循環中細胞外液產生和吸收的精確平衡。細胞外液在收縮期產生,舒張期吸收,吸收增多導致的失衡,引起腦組織的體積縮小,結果是腦室擴大形成腦積水。DC中減壓區上界太近中線,造成在舒張期作用於靜脈的外部壓力降低,靜脈迴流增加,進一步引起細胞外液的吸收增加,腦實質體積減少,從而引起腦室的擴大。他們認為Waziri等報告的腦梗死患者採用DC治療後,有88%的腦積水發生率的原因,是該組減壓區上界距離中線都在2 cm內。但該學說並不能解釋為甚麼有些患者在顱骨修補術後,腦積水仍然存在並需要行分流手術。Waziri等認為,可能是術後腦積水發生的病理機制持續存在,使腦積水成為不可逆性狀態。而Czosnyka等認為顱骨修補術可能加重大腦半球表面蛛網膜下腔的梗阻,使得腦脊液迴流阻力增大而導致腦積水形成。
  2.4 其他危險因素
  Mazzini等報道腦積水組年齡偏大(P<0.05)、昏迷持續時間較長(P<0.01)。但Kaen等報道患者的年齡、性別、受傷機制、DC類型、術前GCS和瞳孔改變,以及術前頭顱CT掃描上基底池改變、SAH和腦室內出血,均和腦積水的發生無相關性。Poca等報道患者年齡、最初GCS、SAH和腦損傷類型與外傷後腦室擴大也無相關性。Honeybul等報道單側DC、腦室炎是腦積水需要V-P分流術的高危險因素,但無統計學差異;骨瓣上界距離中線的距離、SAH、顱骨修補時間和腦室外引流與需要V-P分流間無關聯性。但多因素分析顯示減壓前最高ICP(P<0.01)、硬腦膜下積液(P<0.05)和入院時GCS低(P<0.01)是腦積水發生的獨立因素。他們認為,原發性腦損傷和腦脊液迴流通路的受損是重型TBI採用DC後腦積水發生的決定因素。
  3、診斷標準和鑑別診斷
  DC後腦積水的診斷尚缺乏一致的標準。Aarabi等提出的診斷標準為:頭顱CT掃描上腦室顳角擴大、第三腦室球樣擴張和側腦室增大,或腦室周圍有CSF滲出表現。Honeybul等[11]報道的診斷標準為:腦室擴大並伴隨典型的臨床表現,需要分流手術者。De Bonis等提出外傷性腦積水的定義為:影像學上進展性腦室增大(Evans指數>0.3),且CT掃描上大腦凸面的腦脊液間隙變窄;患者術後早期臨床狀態改善後,又出現意識障礙加重或神經狀態惡化(排除感染或其它疾患的因素存在),可作為腦積水確診的臨床指標。
  Kaen等提出的外傷性腦積水的診斷標準為:(1)改良的額角指數>33%;(2)頭顱CT掃描所見符合Gudeman標準(側腦室額角膨脹性擴大、顳角和第三腦室擴大、腦溝正常或消失)。腦室周圍滲出的表現,可作為腦積水診斷的依據。Honeybul等[23]報告的外傷性腦室擴大的診斷標準為傷後6個月影像學上腦室擴大(Evans指數>0.3)。而外傷性腦積水的診斷標準為:影像學上進展性腦室擴大伴有腦室周圍滲出,同時(1)臨床上有病情加重表現,或神經狀態長時間無改善;(2)V-P分流術後臨床表現有好轉。
  綜合上述文獻,目前重型TBI者採用DC治療後腦積水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的表現。頭顱CT掃描上腦室系統進展性擴大,表現為側腦室額角增大(Evans指數>0.3)、顳角≥2 mm和第三腦室變圓,是診斷腦積水的必備條件。而腦室周圍低密度滲出和大腦凸面腦溝的變窄或消失,則是診斷的輔助條件。對於昏迷的患者,多數學者還未將其臨床表現納入診斷標準中,但減壓窗外膨加重、神經狀態一度好轉後又惡化,同時排出了其他顱內、外的潛在疾患存在,應評估有無腦積水的存在;而術後清醒者,如出現智力減退、步態不穩和尿失禁的典型表現,同時有典型的影像學徵象,應確診為腦積水。迄今為止,尚未將ICP的測定作為診斷腦積水的標準。
  鑑別診斷上需要和腦萎縮後腦室系統代償性擴大相鑑別。後者常見於瀰漫性軸索損傷後,影像學上的典型表現為腦室系統擴大的同時,腦溝也增寬,無腦室周圍低密度滲出表現。時間上外傷性腦積水多在傷後3個月內發生,而皮層萎縮性腦室擴大則多在傷後6個月後出現。腰椎穿刺引流試驗,有助於鑑別腦積水和腦室代償性擴大,同時有助於術前療效的評估。
  Mazzini等認為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有助於鑑別腦萎縮後腦室擴大和腦積水。腦積水者在SPECT上有明顯的顳葉低灌注(P<0.01)和額葉低灌注現象(P<0.05),而頂葉、枕葉、丘腦和腦幹則無低灌注表現,且左右大腦半球並無差異。但皮層萎縮者SPECT上的低灌注表現則是瀰漫性的(P<0.01)。他們認為與顯示結構性改變的CT和MRI相比較,SPECT則顯示腦組織功能性狀態,對診斷腦積水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但重型TBI採用DC治療者,會有程度不同的顳葉和/或額葉腦挫裂傷存在,SPECT在診斷DC後腦積水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還需要研究確認。
  4、防治策略和預後
  4.1 預防
  預防措施應該著重在減少和降低危險因素方面。術中儘可能將出血清除和沖洗乾淨,術後早期引流血性腦脊液減少迴流通路的粘連和堵塞;術中強調無菌操作和儘可能行硬腦膜的減張縫合,以減少炎性粘連引起的堵塞;De Bonis等提出的DC上界要距離中線25 mm以上的建議,尚需臨床研究證實。Chibbaro等報道147例DC後平均12周內顱骨修補,無腦積水發生。他們認為早期顱骨修補,恢復腦血流和腦脊液的動力學狀態,有助於腦積水的預防。
  4.2 治療
  4.2.1 腦脊液分流方式:迄今為止對於TBI後腦積水的治療,仍然以腦脊液分流術為主要方式。其中V-P分流術佔絕大多數,L-P分流術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而V-A分流術則逐漸減少。
  4.2.2 手術時機:尚無一致的意見,但對影像學上有典型徵象,臨床上有意識障礙加重或神經系統狀態一度好轉後又惡化者,和減壓窗持續外膨加重者,應儘早手術治療。
  顱骨修補和分流手術是否Ⅰ期進行,還有不同的觀點。主張Ⅰ期手術者認為,有助於減少分流後皮瓣內陷綜合徵,避免術後反常疝的危險,並減少分次手術的負擔。而主張分期手術者認為,Ⅰ期手術時間延長、2種植入物可能增加術後感染的風險。Honeybul等報告1例DC後腦積水者,V-P分流術後Ⅱ期行顱骨修補術後死亡病例。Ⅰ期手術是否可避免死亡,尚無法確定。
  4.2.3 分流管的選擇:目前認為可調壓分流管是腦積水分流術的首選,術後可根據臨床和影像的結果,調整設定壓力以避免過度分流或分流不足。是否選擇抗菌分流管和抗虹吸裝置,還缺乏可信的結論。
  4.2.4 其他:Tzerakis等[35]報告採用V-P分流術治療3例腦積水合並硬腦膜下積液的病例,他們認為此類患者,積液會隨腦積水的改善而消失。同時強調與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和硬腦膜下水瘤的鑑別診斷。作者採用劍突下小切口置入分流管腹腔端,依靠腸蠕動作用,分流管的遠端絕大多數在術後1d降入盆腔內。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術前必須區分症狀性腦積水和腦萎縮後腦室擴大,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流管置入。
  4.3 預後
  多數學者報道,DC後腦積水是增加患者預後不良的危險因素。Kaen等報道的腦積水組預後不良率為95%,而無腦積水組為70%(P<0.01),但兩組的死亡率分別為20%和18.8%(P>0.05)。Poca等報道外傷後腦室擴大者的預後明顯差於無腦室擴大者(P<0.01)。Mazzini等[30]也認為外傷性腦積水不僅影響患者的功能和行為預後,還與傷後癲癇有相關性。
  進行多中心的隨機對照研究,制定外傷性腦積水的診斷標準和診治流程、與外傷後腦萎縮後繼發性腦室擴大的鑑別診斷方法、腦積水分流術的規範化操作指南等,以避免過度分流、減少手術併發症,提高療效和患者的生存質量,是今後基礎和臨床研究的方向。

採用清創減壓治療的嚴重顱腦外傷後腦積水的診斷和治療現狀如何?相關文章
2010年的統計結果顯示,交通事故傷位於全球性殘疾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DALYs)排序的第十位,是青少年致死的首要病因,其中重型顱腦外傷(Traumaticbraininjury,TBI)仍然是主要的致死因素。儘管快速院前急救和轉運、快速影像學診斷普及、重症監護治療的完善和TBI規範化診治的推廣,為TBI患者預後的改善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由於TB
發布於 2023-01-10 03:46
0評論
臨床上常會遇到這樣的病人:因車禍、工傷或摔傷等造成顱腦外傷而住院,在開顱手術後病情逐步好轉,恢復神志清醒,後出現腦積水,病情又加重。進行分流手術,病情再次好轉;出現分流管突然堵塞,病情又加重,再次進行分流手術,更換分流管,病情再次好轉;分流管再次堵塞,...... 病人不得不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分流管堵塞,病情一次又一次好轉,家屬剛看到一點療效,充滿希望,又再次加重。本來經過搶救,顱腦損傷進入恢復期
發布於 2023-02-08 01:56
0評論
腦外傷是引起腦積水的常見原因。重型顱腦損傷後常常繼發腦積水。目前一般認為腦積水的成因為腦外傷後蛛網膜下腔及腦室內積血,血塊堵塞導水管、第四腦室出口,影響腦脊液循環,出現顱內高壓或蛛網膜下腔絨毛被紅細胞阻塞、粘連,妨礙腦脊液的吸收所致。因此,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家屬都應警惕患者腦外傷後腦積水的發生。外傷後腦積水分為急性、慢性兩類,急性多在傷後兩週內,慢性多在傷後3-6周發病,臨床以急性多見。急性腦積
發布於 2022-12-13 19:35
0評論
    為何醫生讓我輕壓術區的紗布?用手掌輕壓術區的敷料,有助於壓迫止血,防止術後局部明顯水腫、血腫,能夠明顯縮短術後腫脹的時間。壓迫的時間最好能在45分鐘左右,力度適當即可,對於孩子或是眼睛的重要部位,壓迫應十分注意。手術切口應該如何護理?手術切口需要保持清潔和乾燥,所以手術通常要對傷口進行1~3次的外科換藥;口內如有傷口,則應每日早晚及餐後進行常規的漱口液漱口。手術切口需要一直包紮嗎?如果傷
發布於 2022-12-30 18:35
0評論
患者: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症狀、就診醫院等):2010年10月7日,車禍造成顱腦外傷。當時深度昏迷30天,在蘭大二院住了34天(治療情況薛主任您知道一些)。之後轉入蘭大一院治療75天,100天時轉入甘肅省康復醫院康復治療75天。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近期記憶力差,剛刷牙後洗完臉,會又去刷牙。左側下肢活動不靈活。走路膽小,總怕摔倒。診斷為瀰漫性軸索損傷,轉入蘭大一院,用了兩個半月的神經節苷脂、醒腦靜
發布於 2022-10-19 18:59
0評論
在眾多的兒童神經外科疾病中,作為從業者最不願意見到的疾病是創傷。兒童創傷,尤其是顱腦和脊柱創傷已經成為學齡前兒童死亡和致殘的首要原因。兒童生性好動,又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因此兒童創傷的發生率高於成人。一個孩子因創傷而導致死亡或殘廢,將為家庭和國家帶來多大的損失。希望整個社會都能有意識,保護少年兒童,盡最大可能避免創傷。1、首先是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責無旁貸。時時刻刻要有安全意識,尤其是處於陌生
發布於 2023-03-15 13:56
0評論
顱腦外傷發生後,由於機體呈高代謝,高分解狀態,能量消耗急劇增加,易引起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且胃腸道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早期、合理進食對顱腦損傷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對於昏迷的、不能進食的患者可以採用留置胃管、空腸置管等方法進食。採用配比好的腸內營養液固然不錯,但多用於長期昏迷、危重的患者,且較昂貴。患者病情好轉,或病情較輕的患者,家屬準備飲食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受傷早期(0-1周):飲食配
發布於 2023-02-19 17:26
0評論
外界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頭部所造成的損傷稱為顱腦外傷。多見於跌倒、交通事故、墜落、各種銳器、鈍器對頭部的傷害、工礦等事故,自然災害、爆炸、火器傷等。平時佔各部位損傷的10-15%,戰時約佔15-20%,僅次於四肢損傷,居第二位,而死亡率卻為首位。腦外傷也分兩類:第一類是原發性顱腦損傷:外界暴力一剎那造成腦部挫裂、腦幹損傷、骨折等,這種損傷,就目前醫療水平是沒辦法扭轉的,需要做的是維持病人基本生命
發布於 2023-02-19 17:41
0評論
顱腦損傷包括頭皮損傷、顱骨損傷及腦損傷,其中對預後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腦損傷的程度及其治療效果。腦部是人體的神經中樞,是人的意識及活動的“司令部”。 腦組織呈白色膠凍狀,因而最為脆弱,一旦受到損傷則很難再生或修復。發生腦損傷後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的方法不正確,會造成患者偏癱、截癱,甚至死亡。 那麼,發生顱腦損傷後應怎樣進行救治呢? 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救治顱腦損傷的病人應該掌握以下五條原則: ①在搶
發布於 2023-11-16 20:22
0評論
1.X線平片:判斷骨折、顱縫分離、顱內積氣、顱內異物。 2.腰椎穿刺:可以測定顱內壓和化驗腦脊液。顱腦損傷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可以通過腰穿釋放血性腦脊液,同時又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 3.CT掃描:十分重要的手段,可以顯示血腫、挫傷、水腫的存在及範圍,也可看到骨折、積氣等,必要時可多次動態掃描,以追蹤病情變化。但後顱窩部位常有偽影干擾,顯像欠佳。 4.腦血管造影:已較少於用顱腦損傷診斷,但當懷疑
發布於 2023-12-22 01:58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