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中藥治療高血壓病,總結了藥理上具有鈣拮抗作用、腎素-血管腎張素-醛固酮系(RASS)拮抗作用、利尿降壓作用和中樞性降壓作用的4類中藥,通過對其性味、歸經、功效的分析,探討其規律,為臨床使用此類中藥提供借鑑。
關鍵詞:高血壓;鈣拮抗劑,RAAS拮抗劑,利尿降壓劑,中樞性降壓劑;中藥
抗高血壓藥(antihypertensive drugs)又稱降壓藥,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和防止併發症如腦卒中、慢性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等的發生、發展。由於人體血壓的生理調節極為複雜,在眾多的神經體液調節機制中,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腎張素-醛固酮系統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內離子濃度等起著重要作用。許多抗高血壓藥往往通過影響這些環節而發揮降壓效應。合理應用這些藥物,不僅能控制血壓,而且還可以減少各類心、腦、腎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死亡率,延長壽命。
隨著各類抗高血壓藥的廣泛使用,其副作用亦與其治療效果如影隨形,如鈣拮抗劑導致的便秘、噁心、頭暈、頭痛、眩暈、踝部水腫、心力衰竭加重、竇性心動過緩及低血壓、竇房或房室傳導阻滯等等;RASS拮抗劑導致的咳嗽,高鉀,孕婦禁用(因可以引起胎兒畸形),雙側腎動脈狹窄患者禁用,嚴重腎功能衰竭及腎小球濾過率進行性下降者避免應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中藥抗高血壓藥物屬於天然藥物、副作用小,而且中藥經過長期的使用和檢驗,其療效和安全性均有相對高的保障。同時,中藥具有降壓作用緩和、療效鞏固、改善各類症狀,並可以有效減輕西藥的副作用。
然而,目前臨床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過程中,存在簡單的中藥加西藥的情況,使得兩者的臨床療效非但不能獲得協同,甚至出現了拮抗作用。因此,如何既能有效遵循傳統中醫學辨證論治精神,又能借鑑中醫藥現代研究成果,使得辨證與辨病論治得到充分結合,更好的體再現個性化的治療原則,從而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將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我們根據中藥不同的藥理作用,按功效不同總結了具有鈣拮抗,RASS拮抗,利尿降壓和中樞性降壓的中藥共計70種。本文通過對其性味、歸經、功效的總結分析,探討其規律,為臨床和科研使用、開發此類中藥提供更好借鑑。
1、關於性味
在藥理上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性味依次為:寒涼藥41味,溫熱藥20味,平性藥9味,寒涼藥的比例要大於溫熱藥。
寒涼藥分別是:黃芩,黃連,黃柏,蓮子心,丹參,牡丹皮,白芍藥,赤芍藥,大黃,虎杖,玄參,金銀花,桑葉,菊花,葛根,地龍,地骨皮,貝母,葶藶子,前胡,澤瀉,益母草,車前草,q蓄,防己,鉤藤,羚羊角,龍膽草,決明子,垂盆草,苦參,海藻,北豆根,西洋參,木通,甘遂,中國蘿芙木,羅布麻,菊苣,萵苣,豬毛菜;
溫熱藥分別是:人參,黃芪,杜仲,淫羊藿,吳茱萸,當歸,川芎,紅花,三七,蒼朮,厚朴,五味子,遠志,杏仁,薑黃,降香,白附子,蜈蚣,大蒜,小茴香;
平性藥:茯苓,豬苓,萊菔子,玉米鬚,酸棗仁,青風藤,水蛭,銀杏葉,紅景天。
李武等對寒涼藥的藥性特徵及化學成分進行研究,認為寒涼藥主要化學成分大致可歸納為生物鹼和甙類兩大類。陳素紅認為寒性藥大多能抑制中樞神經的興奮性,減弱呼吸、循環、代謝和肌肉活動功能,減弱機體對病原性刺激的反應能力。梁月華等通過對28例熱證和12例寒證患者治療前後植物神經平衡狀態的測量及尿中CAs與17-OHCS的系統測定,結果表明,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系統機能活動的減弱和增強分別是寒證和熱證形成的重要因素。用寒涼中藥和溫熱中藥複方灌喂大鼠進行實驗,觀察對心率、CAs及17-OHCS氧消耗量的影響,結果顯示,寒涼藥有減弱交感神經-腎上腺(皮質、髓質)系統機能活動的作用,並能使代謝過程降低。這些都為寒涼藥治療高血壓提供了相應的佐證。
2、關於歸經
在藥理上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的歸經主要依次集中於:足厥陰肝經38味,手太陰肺經26味,足太陰脾經23味,足少陰腎經21味,手少陰心經18味,足陽明胃經18味,手陽明大腸經11味,足太陽膀胱經11味,足少陽膽經6味,手厥陰心包經4味,手太陽小腸經2味,手少陽三焦經暫無。大部分有治療高血壓作用中藥主要集中在六經中的陰經經脈,以肝經居多。
足厥陰肝經:當歸,川芎,丹參,三七,黃連,牡丹皮,赤芍藥,北豆根, 白附子,鉤藤,淫羊藿,白芍藥,紅花,薑黃,降香,益母草,水蛭,垂盆草,苦參,地骨皮,海藻,羚羊角,蜈蚣,大黃,蒼朮,吳茱萸,決明子,龍膽草,車前草,玉米鬚,地龍,羅布麻,杜仲,桑葉,小茴香,酸棗仁,菊花,豬毛菜;
手太陰肺經:人參,黃芪,黃芩,北豆根,前胡,銀杏葉,厚朴,五味子,西洋參,紅景天,玄參,金銀花,地骨皮,貝母,前胡,葶藶子,杏仁,大黃,萊菔子,大蒜,車前草,虎杖,桑葉,甘遂,桑白皮,遠志,菊花;
足太陰脾經:人參,黃芪,當歸,防己,北豆根,厚朴,葛根,白芍藥,西洋參,薑黃,降香,紅景天,蜈蚣,茯苓,蒼朮,萊菔子,吳茱萸,大蒜,虎杖,地龍,小茴香,菊苣,酸棗仁;
足少陰腎經:牡丹皮,蓮子心,防己,五味子,淫羊藿,西洋參,地骨皮,海藻,蜈蚣,茯苓,吳茱萸,玉米鬚,車前草,豬苓,澤瀉,杜仲,甘遂,小茴香,菊苣,遠志,黃柏;
手少陰心經:當歸,丹參,黃連,牡丹皮,蓮子心,銀杏葉,五味子,西洋參,紅花,益母草,金銀花,垂盆草,貝母,羚羊角,茯苓,木通,遠志,酸棗仁;
足陽明胃經:三七,黃芩,黃連,北豆根,白附子,厚朴,葛根,玄參,金銀花,苦參,大黃,蒼朮,萊菔子,吳茱萸,大蒜,小茴香,菊苣,萵苣;
手陽明大腸經:黃芩,黃連,北豆根,厚朴,苦參,杏仁,大黃,決明子,甘遂,萵苣,黃柏;
足太陽膀胱經:防己,益母草,苦參,葶藶子,木通,豬苓,澤瀉,q蓄,玉米鬚,地龍,黃柏;
足少陽膽經:川芎,黃芩,垂盆草,龍膽,虎杖,酸棗仁;
手厥陰心包經:川芎,鉤藤,丹參,大黃;
手太陽小腸經:木通,車前草。
《靈樞・陰陽系日月》雲:“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靈樞・營衛生會》稱“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太陰”之“陰”當指營氣,“主內”則指行於脈中。十二經脈中的六條陰經分佈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其中手三陰經循行於上肢的內側,足三陰經循行於下肢的內側。因此“主內”同時也是對於全身陰經的位置的闡釋。但從總體上講,經典古籍中對於陰經的治療作用的理解主要是集中於營血脈道範疇。
俞仲毅等採用 4C-脫氧葡萄糖代謝測定等方法研究涵蓋所有藥性的60味中藥,在一次用藥2h、4h時,聚類分析不同歸經對各組織器官機能的影響,得出歸陰經(髒經)的中藥主要影響大腦、間腦、心臟,部分影響小腦的結論。
3、關於藥物所屬功效
在藥理上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的功效依次集中於:活血化瘀藥12味,清熱藥12味,化痰止咳平喘藥9味,利水滲溼藥8味,補益藥7味,平肝熄風藥5味,溫裡藥4味,祛風溼藥3味,化溼藥2味,瀉下藥2味,發散風熱藥1味。
活血祛瘀藥:川芎,丹參,紅花,紅景天,薑黃,降香,三七,水蛭,益母草,虎杖,大黃,當歸;
清熱藥:黃芩,黃連,赤芍藥,垂盆草,地骨皮,金銀花,決明子,苦參,蓮子心,龍膽草,牡丹皮,玄參;
化痰止咳平喘藥:貝母,海藻,前胡,桑白皮,葶藶子,杏仁,白附子,前胡,銀杏葉;
補益藥:人參,黃芪,西洋參,白芍藥,當歸,杜仲,淫羊藿;
利水滲溼藥:茯苓,豬苓,澤瀉,蓄,車前草,虎杖,木通,玉米鬚;
平肝息風藥:地龍,蜈蚣,鉤藤,羚羊角,羅布麻;
溫裡藥:吳茱萸,小茴香,菊苣,萵苣;
祛風溼藥:北豆根,防己,青風藤;
化溼藥:蒼朮,厚朴;
瀉下藥:大黃,甘遂;
發散風熱藥:葛根。
大多數研究認為高血壓的病因病機主要以痰、瘀、熱為主,隨著疾病的發展和高血壓病人年齡的增長,同時常常伴隨存在著病久正虛的情況。李仕林等認為,痰瘀既是高血壓的致病因素也是高血壓病的病理產物,津液與血液生理上同源而生,病理上相因為患,痰濁是人體津液不歸正化的病理產物,瘀血乃人體血運不暢或離經之血著而不去所成,故有“痰瘀同源”之說。張福利基於單純舒張期高血壓( IDH多見於中青年男性) 具有肥胖、吸菸、酗酒、高脂飲食、體力活動少等危險因素集聚的流行病特點, 以清熱化濁祛瘀降逆法制定“條件通用方”, 治療IDH。“通用方”系在溫膽湯和半夏白朮天麻湯基礎上加味炒山楂、三七、黃芩、酒芍而成。總有效率高達92.86% ,清熱化濁祛瘀降逆的使用受眾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男性。靳利利[11]等認為,老年高血壓究其主要病機為氣虛痰濁,因該類患者年老正氣虧虛,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致痰溼內生;腎氣虧虛,溫煦氣化失常,則水溼內停;脾虛則神疲乏力,溼阻中焦則噁心、嘔吐、胸悶、納呆;脾腎虧虛,清陽不升則腦轉耳嗚,脛酸眩冒,痰溼上蒙則頭重頭痛,故氣虛痰濁是其主要病機。
長久以來,高血壓從肝論治非常盛行,歸於肝經的治療高血壓的中藥數量也較多。葉亮[12]等採用關聯規則和對應分析的方法對8828昧中藥的性味歸經進行統計分析,以發現性味歸經的分佈特點及其之間的相互關係。結果“歸經”以肝經最多。然而筆者認為,在中藥中歸於肝經的藥物總數較多,因此把治療高血壓的中藥中出現歸於肝經的藥物最多作為高血壓從肝論治的依據應當存疑。肝臟是代謝藥物的重要臟器,藥物在人體的循行過程中途徑肝臟的機率高於其他臟器。在高血壓的中藥臨床治療中單純使用平肝熄風藥物往往不能得到比較好的療效。
在此總結的治療高血壓中藥中,出現多味作用於多重高血壓致病機制從而達到降血壓目的的中藥,如黃芪,當歸,杜仲,川芎,丹參,三七,決明子,苦參,蓮子心,鉤藤,茯苓,葛根,吳茱萸等。從多重機制治療高血壓的角度來看,這些藥物主要為在補益氣血和活血化瘀藥物中,因此在臨床治療高血壓單純使用平肝熄風藥物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可與補益氣血腎氣,活血化瘀類藥物結合使用。
塗曉龍等認為,補益腎氣法能使主動脈膠原含量減少,I型、Ⅲ型膠原表達減少,從而改善動脈彈性。高血壓的治療目標不僅是使血壓降低,更重要的在於逆轉靶器官損害。除血壓因素外,其他非血壓機制也參與影響高血壓患者預後,如大動脈功能損害及膠原代謝的異常均為重要因素。對大動脈而言,血管順應性的降低直接與管壁膠原含量的增多有關,而小動脈的重塑中也有膠原合成與分解過程的參與。血管壁膠原的主要成分為I型、Ⅲ型,分佈於內膜下間隙、中膜及外膜。在高血壓及其靶器官損害患者中,由於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內皮素等膠原生成的刺激因素增強,膠原合成增多;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減弱,膠原降解減少,MMP抑制因子作用增加,導致膠原降解抑制增強,致使膠原在體內積聚,引起病理性纖維化。年齡增高,能導致大動脈中層彈力纖維減少,膠原含量增加,動脈管腔變窄,血管硬度增加,彈性下降。該法治療老年高血壓作用機制之一可能是通過改善動脈彈性功能起作用。
殷文慧觀察從虛辨證分型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將53例高血壓分為脾虛痰溼型、氣血虧虛型、肝腎陰虛型進行循證治療,觀察治療情況。原發性高血壓病中醫辨證除常見的(肝腎)陰虛型外,尚有脾虛、氣血虧虛證型。降壓療效總有效率為81.1%,症狀療效有效率為92.4%。同時認為,臨床不應拘泥於西醫學病名,動輒以清肝瀉火之品,以免損傷肝腎之陰,對年老體弱患者使用西藥利尿劑也要注意防止傷陰。
在補益劑治療高血壓的同時與活血化瘀相結合也可增強療效。高血壓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高血脂、高血糖、高鹽飲食引起的脂質代謝紊亂,過氧化物質過多,血流變學異常,以及自我調節功能失調,導致氣血津液代謝紊亂,津停為痰,血留為瘀,痰瘀互結,損傷絡脈,逐漸影響血管系統,使絡脈系統受到損害而發生病變。因此,可以認為痰瘀阻絡、肝腎不足是高血壓病發生的核心病機。郭偉聰的實驗顯示,通過活血化瘀,補益肝腎法治療高血壓大鼠,經頸靜脈取血作血液黏稠度、紅細胞聚集率和紅細胞變形性檢測,血粘度,紅細胞聚集率,變形性都有顯著改善,可以達到降壓作用。
綜上所述,治療高血壓中藥主要以寒性藥較多,普遍歸五臟絡屬的陰經,病因病機主要以痰、瘀、熱為主,隨著疾病的發展伴隨存在著病久正虛的情況,在使用過程中用補益劑和活血化瘀劑相結合使用可以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本次通過對於中藥降血壓藥的性味、歸經,所屬藥類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也從治療高血壓的中藥的歸納總結對於已往的高血壓病治療的以平肝熄風等方法為主提出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黃曉瑾,劉偉芳,夏淋霞,何立群,楊雪軍.中藥鈣拮抗劑的研究進展[J].中醫雜誌,2011.9
[2]劉偉芳,黃曉瑾,夏淋霞,何立群,楊雪軍.中藥拮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研究進展[J].中醫雜誌,2011.11
[3]劉偉芳,黃曉瑾,夏淋霞,何立群,楊雪軍.中藥利尿降壓作用的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雜誌,2011.45(9).
[4]李武,周冬梅,黎躍東.寒涼藥的藥性特徵及其配伍作用淺析[J]新疆中醫藥,2002,20(4):40.
[5]陳素紅 ,呂圭源.”性、昧結合歸經”層面研究中藥藥性[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8;24(4):58-62.
[6]梁月華,謝竹藩,中醫寒熱本質的初步研究[J].中華醫學雜誌,1979,59(12):705.
[7]粱月華,王晶,謝竹藩.寒涼藥與溫熱藥對交感神經腎上腺及皮質機能的影響[J].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87,19(1):54.
[8]俞仲毅,王博,陸敏.中藥歸經的形態學基礎研究(二)[J]..中醫藥學報,2006,20(3):32-36。
[9]李仕林,蘇虹,雷亞玲,李軍.李軍教授從痰瘀論治高血壓病的思路[J].現代中醫藥,2010,30(4):1-2.
[10]張福利,宋博,馬伯豔,張吉芳,王珊珊,宋聰.清熱化濁祛瘀降逆法治療單純舒張期高血壓56 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9,6:25.
[11]靳利利,丁達 ,郭英普,黃培紅,王清海.複方芪麻膠囊治療氣虛痰濁型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病6O例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7(3):27-221.
[12]葉亮,尚爾鑫,範欣生,段金廒,唐於平.中藥性、味、歸經對應分析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誌,2010,23(1):75-80.
[13]塗曉龍,孫建平,仇玉平,郭偉星.補益腎氣法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膠原含量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誌,2O09,7(ll):1309-1310.
[14]殷文慧,劉姣林.從虛辨證原發性高血壓循證治療53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誌,2005,37(6):536-537.
[15]郭偉聰,劉德桓,陳國英,陳文鑫.瘀濁清顆粒對高血壓大鼠的降壓作用及其機制[J].世界中醫藥,2010,5(3):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