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年患者來診,訴說他在今年5月去到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旅遊回來後開始出現不明原因的間隙性發熱,無伴隨症狀,也無前驅症狀,每次發熱在38.5-39.5攝氏度,然後半天能自動退燒,大約7-15天發作一次,每發就到醫院急診,但未發現異常,反覆去專科醫院就診,檢查包括PET-CT等各項檢查,僅顯示結直腸條形代謝增高。
來診時,說一週內沒發燒,但最多一月,必會“自動發燒”,看他精神不錯,僅是口有些苦,胃納不錯,排便也正常,脈稍有弦滑,想不出該從哪裡下手。
就開柴胡劑:
一週後來複診,沒發燒,又加了茵陳、鬱金、蛇舌草:
柴胡10、半夏10、黃連3、黃芩10、黨參10、炙甘草5、大棗10 茵陳15、鬱金10、蛇舌草15 。
二週後複診時,仍未出現發燒,且口苦消失,於時,去柴胡,繼續和其中,並用桂枝:
桂枝10、半夏10、夏枯草10、黃連3、黃芩10、黨參10、炙甘草5、大棗10 茵陳15、鬱金10、蛇舌草15 、陳皮6、砂仁5。
又二週,來診,沒有再出現發燒,原方續服,二週結束。
回顧一下這個奇怪的治療過程來:
間隙性發熱,是否可用“寒熱往來”解?加上“口苦”應該已經超過張仲景教我們的“但見一症便是”的範籌了,既然現代檢查手段一時查不到原因,且用古人的理念下藥試試,恐柴胡劑不夠,就在第2次複診時加了茵陳、鬱金、蛇舌草之類,考慮患者是一中年男子,平時飲食偏頗,溼熱難免,果然,半月後口苦感消失,而“往來寒熱”尚沒有確定治癒,就繼續中藥和中,此時,辯證畢竟半年的犯病,正氣總有些不足,桂枝以通陽,鼓舞一下正氣,同時,怪病可能有痰在裡,加上夏枯草,軟堅化痰,合原方的半夏,組成對藥,兩者都是調肝的,一味善於收藏,一味善於疏通。半夏能引陽入陰,但半夏主要和肺胃的關係密切,有痰溼阻在肺胃而不降時用半夏合適,夏枯草屬肝膽,在肝膽氣機上升時遇到壅阻用夏枯草。半夏性燥開破,善於治療溼痰;夏枯草性寒,瘰癧痰核,多由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痰火結鬱而成,所以夏枯草治療的是火痰。
至今,已早過3月,患者偶來調理,再未發燒。言其檢查所花費,不無心痛,其實,該檢查還是要查,不然,我等下手也沒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