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5 06:22

  腦動脈瘤是危害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因手術難度大,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被認為是顱腦手術中的高危中的高危手術。

  顱內動脈瘤一旦發現,通常需手術治療,包括開顱手術夾閉動脈瘤、孤立動脈瘤、微創介入栓塞動脈瘤等。上述任何一種手術方式,都會金屬異物植入顱內,如動脈瘤夾、顱骨固定釘、微彈簧圈、血管支架等。

  很多患者包括放射科醫師會問:“一旦放了這些材料後還能不能做頭部核磁共振呢?”畢竟頭部核磁共振比頭部CT能更清晰顯示腦組織的解剖結構。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面來分析,材料的性質和核磁共振的場強。

  隨著技術的進步,材料製作工藝也在進步,如果是塑料性質的材料,那可以肯定的說做磁共振完全沒有問題;目前常用材料的性質通常為鈦合金的,目前的工藝水平,大多數此類材料完全兼容核磁共振檢查的(最好核磁共振場強不超過1.5T);對於鋼材製作的植入材料,是完全不能兼容核磁共振檢查,是禁忌!

  所以,開顱手術後,做磁共振要根據具體的植入材料性質。除鋼材製作的材料外,基本上都可以做核磁共振檢查,不必擔心會造成不良影響。需要提醒的是,做之前必須向自己的主管醫生明確到底是那種性質的植入材料哦。

腦動脈瘤術後到底能不能做核磁共振?相關文章
顱內動脈瘤(腦動脈瘤)是危害人們健康的重大疾病,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一般初次出血死亡率達30%,再次出血死亡率高達80%,因此一旦檢查發現腦動脈瘤,尤其是高危動脈瘤,建議積極手術治療,介入栓塞或開顱夾閉。那麼,動脈瘤術後應該注意些甚麼呢,能不能恢復正常人的活動呢,能不能上班呢,還能抽菸喝酒嗎?腦動脈瘤本身是一種出血性腦血管病,手術本身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其破裂出血的機會,理論上血流不再流入動脈瘤腔內
發布於 2022-12-07 06:04
0評論
腦動脈瘤介入手術後會有一定的複發率,複發率跟動脈瘤大小成正比,即動脈瘤越大,複發率相對越高。一般來講,直徑小於1cm的動脈瘤介入術後複發率低於5%-10%;但直徑大於1cm的動脈瘤複發率可能高達10%-30%。因此,腦動脈瘤術後定期複查就顯得尤為必要。復發一般集中在術後2-3年之內,超過2-3年不復發就基本解除警報了。但也有文獻報道術後8-9年復發的個案。國內外通常都要求患者術後至少複查4次,即
發布於 2022-10-20 05:04
0評論
前面講過,腦動脈瘤介入術後是有一定複發率的。復發機理在於血流的衝擊把瘤腔內的彈簧圈團壓縮到瘤底,瘤頸部重新開放。醫生強調定期複查的目的也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處理復發的動脈瘤。複發性動脈瘤仍然可以再次介入治療,如再次介入治療困難也可以考慮開顱夾閉。多項臨床研究表明支架輔助技術能顯著降低腦動脈瘤介入術後遠期複發率,因此對複發性動脈瘤進行再次介入治療時建議常規使用支架輔助。對於首次介入手術使用了支架的復
發布於 2022-10-20 05:09
0評論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腦動脈瘤診斷的精準率越來越高。簡單說,有兩種檢查手段,一是無創性檢查,一是有創性檢查。無創性檢查主要包括:1、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好碌拿鄭涫稻褪搶習儺帳熘CT);2、核磁共振(MR);3、CT血管成像(CTA);4、MR血管成像(MRA)。有創性檢查這裡單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腦CT和MR都是腦的斷層掃描,主要觀察腦實質、腦室、腦池、蛛網膜下腔有無異常信號。CT
發布於 2022-10-20 04:24
0評論
查出了腦動脈瘤,該如何治療呢?兩個字:手術。簡單說就是通過手術把這個動脈壁上的鼓包給封閉,不再讓血流進入鼓包,從而防止動脈瘤的破裂。手術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開顱夾閉術。根據腦動脈瘤的部位,神經外科醫生選擇相應的開顱手術入路,顯微鏡下暴露腦動脈瘤,用特製的鈦合金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頸部(如圖3所示)。圖3腦動脈瘤開顱夾閉術示意圖這種治療方法主要適用於:(1)病人的身體素質較好,能承受開顱手術,Hun
發布於 2022-10-20 04:29
0評論
    近日我院神經外科完成1例典型前交通複雜動脈瘤夾閉術。患者:女,50歲。為陶然亭社區居民。於2013年10月1日突發頭痛,頸強,四肢活動受限。頭部CT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急診以“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動脈瘤”收入神經外科病房治療。入院後給予脫水、腦保護、防治腦血管痙攣等對症治療。於2013年10月14日行頭部CTA檢查示:顱內前交通動脈瘤,動脈瘤寬蒂,為前交通動脈局部膨隆所致。全科行病例討論:
發布於 2023-01-07 04:26
0評論
隨著趙本山從上海華山醫院痊癒出院,對於這位明星的病因和治療過程也漸漸為大家所瞭解,趙本山是由於顱內動脈瘤破裂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經過動脈瘤的栓塞治療得以安全康復。其實我們從這個事件中可以對於顱內動脈瘤有個大致的瞭解:(1)病情隱匿,很多情況下動脈瘤並不能有預期的得到診斷,除非動脈瘤壓迫到了鄰近的神經產生了明顯的症狀,從而間接提示動脈瘤的存在。作為明星級別的趙本山相信該有著很多常人難以企及的醫療優
發布於 2023-01-10 01:46
0評論
腦動脈瘤患者半數以上合併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跟動脈瘤的發生、發展和破裂密切相關。最新的《重症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管理專家共識》,患者手術前應該將收縮壓控制在140~160mmHg之間,血壓過高會增加動脈瘤再出血風險,血壓過低則可能導致腦灌注不足進而形成缺血性腦損害;手術後,要根據患者的基礎血壓進行個性化調控,可通過擴容使患者血壓高於基礎血壓的20%左右,以保證充分的腦灌注,避免低血壓造成的腦缺
發布於 2022-10-20 04:54
0評論
誤區一:望文生義,以為腦動脈瘤是“腫瘤”。腦動脈瘤不是“腫瘤”,而是腦血管病。腦動脈瘤的發生,是因為某些原因,導致腦動脈壁薄弱,動脈壁像“吹氣球”一樣鼓起來。腦動脈瘤血管壁非常菲薄,有時候就像一層紙那麼薄,可以想象,在壓力很高的動脈血的衝擊下,這樣的薄弱部分非常容易破裂。腦動脈鼓出的動脈瘤部分,形狀像“瘤”,但實質上不是腫瘤,與腫瘤有天壤之別。所以說,腦動脈瘤雖然很危險,但經過治療後,不會像腫瘤
發布於 2023-01-25 06:42
0評論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
發布於 2024-06-10 20:0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