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5 07:52

  甚麼是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是臨床常見的複雜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指長期糞便乾結、排便困難或不盡感以及排便次數減少等。通常食物經胃腸道消化、吸收,殘渣在24~48小時排出,若排便間隔超過48小時,可視為便秘。

  慢性便秘常見嗎?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精神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便秘發病率有增高趨勢。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達27%,但只有一小部分便秘者會就診。便秘可以影響各年齡段的人。女性多於男性,老年多於青、壯年。因便秘發病率高、病因複雜,患者常有許多苦惱,便秘嚴重時會影響生活質量。

  便秘有哪些危害?

  由於慢性便秘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症狀,症狀輕重不一, 大部分人常常不去特殊理會,認為便秘不是病,不用治療,但實際上便秘的危害很大。

  1、慢性便秘在有些疾病如結腸癌、肝性腦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這方面有很多研究報告。

  2、便秘在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病人可導致生命意外,有很多慘痛事例讓

  我們警覺。

  3、部分便秘和肛腸疾病,如痔、肛裂等有密切的關係。

  因此,早期預防和合理治療便秘將會大大減輕便秘帶來的嚴重後果,改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

  慢性便秘的病因是甚麼?如何分類?

  慢性便秘從病因上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類。

  1、器質性病因

  主要包括:

  (1)腸管器質性病變:腫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

  (2)直腸、肛門病變:直腸內脫垂、痔瘡、直腸前膨出、恥骨直腸肌肥厚、恥直分離、盆底病等。

  (3)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旁腺疾病等。

  (4)系統性疾病:硬皮病、紅斑狼瘡等。

  (5)神經系統疾病:中樞性腦部疾患、腦卒中、多發硬化、脊髓損傷以及周圍神經病變等。

  (6)腸管平滑肌或神經源性病變。

  (7)結腸神經肌肉病變:假性腸梗阻、先天性巨結腸、巨直腸等。

  (8)神經心理障礙。

  (9)藥物性因素:鐵劑、阿片類藥、抗抑鬱藥、抗帕金森病藥、鈣通道拮抗劑、利尿劑以及抗組胺藥等。

  如果慢性便秘無上述等明確病因,稱為慢性功能性便秘(CFC)。在有便秘史的人群中,功能性便秘約佔50%。

  2、功能性病因

  主要包括:

  (1)精神壓力過大。

  (2)進食較少,特別是膳食中纖維素含量過少。

  (3)或過度肥胖。

  (4)運動量少。

  慢性便秘有哪些表現?

  慢性便秘常表現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乾結、硬便,排便不淨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便秘病人哪些症狀為“報警”症狀?

  報警徵象包括便血、貧血、消瘦、發熱、黑便、腹痛等和腫瘤家族史。如果出現報警徵象應馬上去醫院就診,作進一步檢查。

  哪些便秘病人需要做結腸鏡檢查?

  一般認為有下列任何一種情況就應做結腸鏡檢查

  1、年齡超過50歲

  2、有報警徵象

  3、難治性便秘

  怎樣診斷慢性功能性便秘?

  首先應該明確除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慢性功能性便秘目前診斷標準使用國際上公認的的羅馬III標準:

  1、必須包括下列2項或2項以上:

  (1)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

  (2)至少25%的排便為幹球糞和硬糞

  (3)至少25%的排便有不盡感

  (4)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堵塞感

  (5)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輔助

  (6)每週排便少於3次

  2、不用瀉劑時很少出現稀便

  3、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徵的診斷標準

  診斷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何謂難治性便秘?

  便秘的嚴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指症狀較輕,不影響生活,經一般處理能好轉,無需用藥或少用藥。重度是指便秘症狀持續,患者異常痛苦,嚴重影響生活,不能停藥或治療無效。中度則介於兩者之間。所謂的難治性便秘常是重度便秘,可見於出口梗阻型便秘、結腸無力以及重度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徵(IBS)等。

  是否便秘就要進行全面檢查?

  臨床上並不是每個便秘患者均需進行檢查。檢查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並不是檢查越多越好。對便秘患者實施過多不必要的檢查,會加重病人的負擔。我們反對為患者做毫無針對性的、“撒大網”式的檢查。

  在慢性便秘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中,根據臨床需要,應做必要的檢查。首先要注意有否存在報警症狀及全身其他器質性病變存在的證據;對50 歲以上、有長期便秘史、短期內症狀加重患者應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排除大腸腫瘤的可能;對於長期濫用瀉劑者,結腸鏡可確定是否存在瀉劑性結腸或(和)結腸黑變病;鋇劑灌腸造影有助於先天性巨結腸的診斷。如疑為OOC ,肛門指診、排糞造影均是必須的。特殊的檢查方法包括:胃腸通過試驗(GITT) 、直腸及肛門測壓 (ARM) 、直腸- 肛門反射檢查、耐受性敏感性檢查、氣囊排出試驗(BET)、盆底肌電圖、陰部神經潛伏期測定試驗及肛管超聲檢查等,這些檢查只在難治性便秘時選擇。

  難治性便秘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1、糞便常規和隱血。

  2、有關生化和代謝方面的檢查。

  3、肛門直腸指檢,可以瞭解有無腫塊和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4、結腸鏡檢查或鋇灌腸有助於確定有無器質性病因。

  5、胃腸傳輸試驗(GITT)對判斷有無慢傳輸很有幫助,常在48h和72h拍片。

  6、排糞造影能動態觀察肛門直腸的解剖和功能變化。

  7、肛門直腸測壓能檢查肛門直腸功能有無障礙。

  8、24h結腸壓力監測,對是否手術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缺乏特異的推進性收縮波(SPPW)以及結腸對醒來和進餐缺乏反應,均表明為結腸無力,可考慮手術切除。

  9、肛門測壓結合超聲內鏡檢查,能顯示肛門括約肌有無力學上的缺失和解剖上的缺損,可為手術提供線索。

  10、應用會陰神經潛伏期或肌電圖檢查,能分辨便秘是肌源性或是神經源性。

  怎樣治療和預防便秘?

  1、分析便秘的原因,調整生活方式。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戒菸酒;避免濫用藥。

  2、提倡均衡飲食、適量增加膳食纖維、多飲水。

  (1)高纖維飲食:膳食纖維本身不被吸收,能吸附腸腔水分從而增加糞便容量,刺激結腸,增強動力。含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有麥麩或糙米、蔬菜、含果膠豐富的水果如芒果、香蕉等(注意:未熟的水果含鞣酸反會加重便秘)。

  (2)補充水分:多飲水及飲料,使腸道保持足夠的水分,有利糞便排出。

  (3)供給足量B族維生素: 用含B族維生素豐富食物,可促進消化液分泌,維持和促進腸管蠕動,有利於排便。如粗糧、酵母、豆類及其製品等。在蔬菜中,菠菜、包心菜,內含有大量葉酸,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4)增加易產氣食物:多食易產氣食物,促進腸蠕動加快,有利排便;如洋蔥、蘿蔔、蒜苗等。

  (5)增加脂肪供給:適當增加高脂肪食物,植物油能直接潤腸,且分解產物脂肪酸有刺激腸蠕動作用。乾果的種仁(如核桃仁、松子仁、各種瓜子仁、杏仁、桃仁等),含有大量的油脂,具有潤滑腸道、通便的作用。

  3、 適量的運動 以醫療體操為主,可配合步行、慢跑和腹部的自我按摩。

  (1)醫療體操:主要是增強腹肌及骨盆肌力量。練習方法:站位可做原地高抬腿步行、深蹲起立、腹背運動、踢腿運動和轉體運動。仰臥位,可輪流抬起一條腿或同時抬起雙腿,抬到40°,稍停後再放下。兩腿輪流屈伸模仿踏自行車運動。舉雙腿由內向外劃圓圈以及仰臥起坐等。

  (2)快步行走和慢跑可促進腸管蠕動:有助於解除便秘。

  (3)深長的腹式呼吸:呼吸時,膈肌活動的幅度度較平時增加,能促進胃腸蠕動。

  (4)腹部自我按摩仰臥在床上,屈曲雙膝,兩手搓熱後,左手平放在肚臍上,右手放在左手背上,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揉。每天做2~3次,每次5~10分鐘。

  4、器械輔助,如果糞便硬結,停滯在直腸內近肛門口處或患者年老體弱、排便動力較差或缺乏者,可用結腸水療或清潔灌腸的方法。

  5、藥物治療

  (1)促動力劑:莫沙比利有促胃腸動力作用。

  (2)瀉藥

  ①容量性瀉藥:硫酸鎂、硫酸鈉、甲基纖維素、瓊脂等;

  ②刺激性瀉劑:番瀉葉、蓖麻油、雙酯酚汀等;

  ③糞便軟化劑:液體石蠟、乳果糖等;

  ④直腸內給藥:甘油栓、開塞露等。

  6、 生物反饋療法  對部分有直腸肛門、盆底肌功能紊亂的便秘者可能有效。生物反饋治療是利用專門的設備,採集自身生理活動信息加以處理、放大,用人們熟悉的視覺或聽覺信號顯示,讓大腦皮層與這些臟器建立反饋聯繫,通過不斷的正反嘗試,學會隨意控制生理活動,對偏離正常範圍的生理活動加以糾正,使病人達到“改變自我”的目的。

  7、 認知療法  重度便秘患者常有焦慮甚至抑鬱等心理因素或障礙的表現,應予以認知療法,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必要時給予抗抑鬱、抗焦慮治療。

  8、 手術治療  對嚴重頑固性便秘上述治療無效,若為結腸傳輸功能障礙型慢性便秘、病情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的遠期效果尚仍存在爭議,病例選擇一定要慎重。

  甚麼是結腸黑變病?

  結腸黑變病是由於長期服用蒽醌類瀉劑導致結腸上皮細胞凋亡和巨噬細胞內色素沉著,結腸粘膜佈滿棕褐色斑點,結腸鏡下表現為豹皮樣改變。一般認為結腸黑變病無害、可逆轉。多數人在停用蒽醌類瀉劑6個月後消失。

  過去大便正常,近期經常便秘,應該怎麼辦?

  1、如果是中老年人出現這種情況,首先要警惕結腸腫瘤,注意觀察糞便中是否帶血,有無糞便變形,有無消瘦、乏力等情況。應該馬上看醫生,反覆做大便潛血檢查。必要時作結腸鏡檢查。

  2、如果近期生活規律改變、過度疲勞或精神抑鬱,進食量少,可以先注意休息,以飲食調節為主,多食高纖維和滑腸通便食物,並且多飲水。

  3、如果是近期出現痔瘡和肛裂,由於正常便意受到抑制,也可以發生便秘。應先治療痔瘡,如無好轉,要及時就醫,作結腸鏡檢查。

  4、如果近期服用某些藥物,包括鎮靜藥如安定、利眠寧等;鎮痛藥如嗎啡等;抗酸藥如氫氧化鋁;解痙劑如652-2、阿托品等;還有鐵劑、抗抑鬱藥、抗帕金森病藥、鈣通道拮抗劑、利尿劑以及抗組胺藥等。可以先停藥,觀察能否糾正,如不能糾正應及時就醫。

  為甚麼便秘病人會有腹瀉?

  糞便的稠稀與其含水量有關。如果腸道運動過快,腸內容物中的水分來不及被吸收,大便就會變稀。便秘病人服用瀉藥後常常會腹瀉。再有少數出口梗阻型便秘,其臨床表現有類似“腸炎”的症狀,以腹瀉、便失禁為主訴,醫生常錯把便秘當作“腸炎”治療,進行止瀉治療。因此,便秘患者的肛門直腸指檢非常必要。

  是否可以長期使用刺激性瀉劑?

  瀉劑在功能性便秘的治療中是重要手段之一。但長期使用刺激性瀉劑是不恰當的,會出瀉劑性結腸,或(和) 結腸黑變病,表現為腸道黏膜下神經元及腸道肌層受損傷,腸道蠕動能力嚴重受損,腸道呈管狀擴張,結腸袋消失。對胃腸通過時間明顯減緩的慢傳輸型便秘患者,最好先用一些促動力藥,可有助於排便。對效果不好的,適當應用瀉劑。現多采用容積性或滲透性瀉劑。如聚乙二醇24000 (福松)或乳果糖(杜秘克) 。不宜長期使用一種瀉劑。如確實需用,建議交替使用不同的藥物,以免對一種藥物產生不良反應和依賴性。

  手術切除部分結腸就可以不便秘嗎?

  常有一些病人被便秘困擾,要求外科手術切除部分結腸治療便秘。但手術效果各不相同。

  目前對外科治療便秘的療效褒貶不一,手術時機和適應症也有不同意見。現在的基本共識是:如經嚴格的非手術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後仍收效不大, 且各種特殊檢查顯示有明確的病理解剖和確鑿的功能性異常部位, 可進行外科手術,並且確實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外科手術的適應症包括繼發性巨結腸、部分結腸冗長、結腸無力、重度的直腸前膨出症、直腸內套疊、直腸黏膜內脫垂等。

慢性便秘怎麼診斷與治療?相關文章
一、急性便秘 急性便秘是指近期突然發生的便秘,發病較急,持續時間較短,當導致便秘的疾病痊癒後,便秘也隨之解除,它包括暫時性功能性便秘和症候性便秘兩種。 (1)暫時性功能性便秘:多由於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一時性的情緒抑鬱、進食過少等因素引起,患有這種便秘的患者除感覺腹脹外,不會有其他不適,如果消除便秘病因並能習慣之後,便秘即可自行痊癒。 (2)症候性便秘:屬於器質性便秘,一般多由疾病引起,發病較急
發布於 2023-03-05 06:05
0評論
國際學者制定了功能性便秘的羅馬Ⅲ診斷標準,目前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推薦使用。其診斷標準為:(1)症狀必須包括以下2項或2項以上:①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②至少25%的排便為幹球狀便或硬便;③至少25%的排便有不盡感;④至少25%的排便有肛門直腸梗阻感或阻塞感;⑤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幫助(如用手指幫助排便、盆底支持);⑥排便次數3次/周。(2)在不使用瀉藥時很少出現稀便。(3)沒有足夠的證據
發布於 2022-09-28 17:48
0評論
應詳詢病史及大便規律,有否胃腸道伴發症狀如:腹疼、腹脹、嘔吐、生長障礙、服用藥物史等。體檢時應注意檢查會陰部,肛門周圍,進行肛門指檢。注意有否肛門裂、皮膚感染、尿布疹等。如指檢觸及大量硬糞塊或指檢後隨之排出大量糞便,症狀隨之緩解,診斷可明確。 新生兒生後24小時未排出胎便,高度懷疑梗阻,應進一步檢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嬰兒生後即開始便秘,應注意與甲狀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結腸鑑別。後者鋇灌腸檢查除
發布於 2023-04-01 23:09
0評論
概述 慢性胃炎是發生在胃部的慢性疾病,主要會導致患者出現胃腸消化功能的紊亂,胃部疼痛,反酸等症狀,另外,由於消化功能受到影響,患者還會出現腸道吸收變慢,整個身體的新陳代謝受到阻礙的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多種病症,並且進行便秘的治療。便秘在臨床上受到胃部消化能力,腸道蠕動能力和直腸吸水過多的影響,因此需要綜合診斷治療。 步驟/方法: 1、 慢性胃炎引起的便秘,首先需要調節患者體內的內分泌和激素水平
發布於 2023-07-08 13:32
0評論
新生兒生後24h未排出胎便,高度懷疑消化道梗阻,應進一步檢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嬰兒生後即開始便秘,應注意與甲狀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結腸鑑別。後者鋇灌腸檢查除結腸擴張外,可見有節段性狹窄,而慢性便秘則結腸全部擴張。對兒童便秘也要進行詳細體檢和必要的輔助檢查以便和神經性或器質性梗阻鑑別。
發布於 2022-12-01 06:20
0評論
1.結腸梗阻性便秘 (1)除便秘外,患者常有腹脹、腹痛、噁心與嘔吐等症狀。 (2)結腸腫瘤、腸粘連等慢性腸梗阻者,起病較緩慢,便秘呈逐漸加重,少數左半結腸癌患者大便還可變細;如系急性腸梗阻者,則起病多較急驟,病情較重,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較便秘更為嚴重;急性腸繫膜血管梗死或血栓形成等缺血性腸病患者,也以劇烈腹痛為首發症狀,可伴有噁心與嘔吐及便秘等症狀,但患者常有血便。 (3)腹部平片如發現階梯
發布於 2022-10-22 01:44
0評論
慢性鼻竇炎可細分為慢性上頜竇炎、慢性篩竇炎、慢性額竇炎、慢性蝶竇炎、慢性多鼻竇炎以及慢性全鼻竇炎,無論何種慢性鼻竇炎,都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頭痛、頭脹、鼻塞、流涕、噴嚏、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還可繼發中耳炎,導致耳鳴、耳聾等症狀,或引起咽喉部、消化道功能紊亂等全身性問題,兒童鼻竇炎可能對患兒腦部發育造成不良影響。應該特別強調指出,有些患者可能以耳鳴、耳聾、咽喉部疼痛或異物感、消化道功能紊亂
發布於 2023-02-22 00:46
0評論
慢性便秘是指便次減少,每週少於3次,和/或排便不暢、費力、糞便乾結等。慢性便秘可引起局部和全身症狀。因糞便過於堅硬,可引起肛門疼痛、肛門墜脹、肛裂、肛周膿腫、痔瘡出血。糞石的局部刺激,可造成腸粘膜損傷而形成糞性潰瘍。糞石有時甚至要用器械將其搗碎或用手指挖出。另外腸道內代謝產物及毒素不能迅速排出而滯留體內,可引起全身症狀,如口苦、口中發粘,上腹脹滿、兩脅脹痛、噯氣,部分病人還可出現食慾不振,精神萎
發布於 2023-01-13 11:46
0評論
功能性便秘的研究進展功能性便秘(FD)是功能性腸病的一種,表現為持續的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或排便不盡感,且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徵(IBS)的診斷標準。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FD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結合2014年美國DDW會議相關報道,就FD的發病機制、診斷檢查、治療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發病機制F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與結腸運動功
發布於 2022-11-29 18:51
0評論
美國胃腸病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慢性便秘患者患大腸癌級腸道其他良性腫瘤的風險增高。便秘是常見的胃腸道不適症狀,大腸的水吸收功能亢進或腸道肌肉收縮減慢或遲鈍時就會發生,導致糞便在大腸內通過的速度過慢,糞便變得硬而幹。慢性便秘患者排便次數減少,少於每週3次,並常伴有排便困難。報道的這項研究對28854例慢性便秘患者與86562例無便秘的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研究病歷來源於1999年1月-2011
發布於 2022-11-25 02:3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