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5 17:37

急性冠脈綜合徵(ACS) 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潰,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徵,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UA)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其中UA和NSTEMI統稱為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脈綜合症(NSTE-ACS)。

老年ACS患者病情常常比較複雜。一方面,由於對疼痛的反應敏感度降低,加上常合併其它多系統疾病(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周圍血管病等),使得部分老年ACS患者症狀不典型[1],心電圖的診斷價值也低於年輕患者,導致老年ACS的診斷難度增加;另一方面,合併症和合並藥物、年齡和疾病相關性的生理學改變,均對ACS 的臨床處理和預後產生了不良影響[2]。臨床實踐中,老年ACS患者接受以指南為導向的正規治療率普遍偏低,而“高齡和安全性”往往成為擋箭牌。事實上,與年輕ACS患者相比,老年患者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心臟康復治療同樣有效,甚至獲益更大[1, 3] 。

近10年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大約半數PCI老年患者為NSTE-ACS,大約32%~40% NSTE-ACS患者接受了PCI 治療。早期血管造影和血運重建可顯著降低ACS患者的再發不穩定性心絞痛、再次住院、MI和死亡[2]。本文擬對老年ACS患者的冠脈介入治療現狀和相關進展做一介紹。

一、老年ACS的處理策略

目前對STEMI患者的處理策略基本無爭議,但UA和NSTEMI患者的最佳處理方案問題意見並不統一。最常見的問題是,臨床醫生經常高估老年患者的出血風險和其他併發症風險,導致介入治療(特別是早期介入策略)在臨床實踐中較少使用[4]。事實上,眾多證據均表明老年ACS患者同樣受益於介入策略,甚至比年輕患者收益更多[5]。

在2012年經導管介入治療會議(TCT)上,有報道回顧分析1001例ACS患者(555例NSTEMI,213例STEMI),平均年齡81±5歲,776例行介入治療,224例保守治療。這些患者合併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既往PCI、既往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周圍血管疾病、腦卒中、腎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症、肥胖,兩組均根據GRACE評分進行危險分層。結果顯示,住院期間死亡率在介入組(3.5%)明顯低於保守組(15.6%)(P<0.001),而總併發症兩組無差別。採用雙元迴歸分析發現,無論是STEMI還是NSTEMI,累計死亡率均優於保守治療組,採用單變量分析發現GRACE積分、腎功能不全、Killip分級>2級、糖尿病、既往PCI、年齡、肥胖、COPD和既往卒中是長期死亡率的預測因子。因此,對於ACS高齡患者(>75歲)在經上述危險因素評估後給予直接PCI策略,年齡並不是決定行保守治療或有創治療的決定因素。2013年公佈的ACSIS 註冊研究[6]中,接受早期冠脈造影的80歲以上ACS患者,其30天和1年死亡率顯著低於未接受冠脈造影的患者。FRISC-II和RITA-3研究5年隨訪分析顯示,早期侵入策略能顯著降低≥75歲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發生率,而<65歲人群未能同樣獲益[5]。近年來,高齡,甚至90歲以上的超高齡患者的介入治療越來越普遍,手術成功率與年輕患者相似,並顯著減少了大出血等併發症。

高齡是外科冠脈搭橋手術(CABG)的危險因素,≥80歲NSTE-ACS患者CABG手術死亡率為 5% -8% (急診手術為11%),≥90歲人群上升到13% 。但合併糖尿病或三支血管病變(如SYNTAX評分>22)的老年NSTE-ACS,CABG 比PCI更能減少心血管事件和再住院率。另外,ACS處理策略要以患者為中心,除病情外,要兼顧患者意願、合併症、功能和認知狀態、預期壽命等因素[2]。

二、老年ACS介入治療的時機

目前對STEMI患者介入時機並無爭議,而對於NSTEMl 患者是否常規行早期PCI術一直是醫學界爭論的焦點。有學者認為,對ACS病人應在發病後1~數天進行PCI,目的是讓斑塊有時間得到穩定,減少PCI部位的血栓形成。另有學者則認為,對ACS病人應儘早進行PCI治療,目的是減少由ACS演變為心肌梗死的危險,同時儘量縮短住院時間。

FRISC II、TACTICS 和ISAR-COOL 等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對高危ACS早期介入治療具有很好的手術危險/利益比;對具有適應證的普通ACS病人早期介入治療比保守治療具有較好的近遠期效果,其總體費用相當;無論是低危還是高危ACS病人,在介入治療時應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能明顯減少圍術期血栓和無血流現象的發生率。在臨床實踐中,可根據心血管事件危險的緊迫程度以及相關併發症的嚴重程度,將NSTE-ACS治療策略分成三類: 緊急侵入策略、早期侵介入策略和保守治療策略。

1、緊急介入性策略  符合下列特徵者應採取緊急侵入性策略(儘快進行):①難治性心絞痛;②強化抗心絞痛治療後仍有胸痛再發,並伴S T段下移>2 mm或T波深倒;③有心力衰竭或血液動力學不穩定(休克)的臨床症狀;④存在威脅生命的心律失常(心室顫動或室性心動過速)。

2、早期介入性策略  符合下列特徵的患者應採取早期侵入性策略:①肌鈣蛋白水平升高;②存在動態S T 段變化(>0.5mm)或T波改變(症狀性或無症狀性);③糖尿病;④腎功能減退(GFR<60 ml/min);⑤左室射血分數減低(<40%);⑥早期梗死後心絞痛;⑦經皮冠脈介人治療術後6個月內;⑧既往曾行冠脈搭橋術;⑨據危險計分評估為中高危的患者。心臟導管檢查具體時間可根據當地醫院條件,但應在72h 內完成。

對於嚴重合並症患者(如肝、腎、肺功能衰竭和惡性腫瘤),不主張早期介入干預策略,此時,血運重建發生合併症的風險可能超過益處。急性胸痛但肌鈣蛋白陰性、NSTE-ACS可能性較小、不同意行血運重建的患者,也不推薦早期診斷性冠脈造影和血運重建。

3、保守治療策略  符合下列標準者可被視為低危患者,除非出現新的臨床情況,一般不接受早期侵入性評估:①無再發胸痛;②無心衰體徵;③初始心電圖及其後6-12 h 心電圖正常;④就診及其後6-12h 肌鈣蛋白水平正常。通過危險計分判定為低危的患者也支持採取保守治療策略。

目前指南推薦處理低危病人的方法是保守治療,只是對自發性或勞力性缺血者實施介入治療。但是,這種處理策略的結果往往只是延緩介入治療的實施;而不能真正減少介入治療的數量。對於部分低危患者如開始選擇了保守性治療策略,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胸痛再發,是否有缺血的體徵,反覆做心電圖,監測ST段的變化,進行系列的心肌標誌物的檢測(CK-MB,肌鈣蛋白)。即使沒有上述這些表現,患者仍可能是嚴重的冠心病患者,所以出院前一定要做負荷試驗,明確患者是否處於穩定狀態,是否存在明顯的冠狀動脈阻塞。應該強調的是。儘管NSTEMI近期預後佳,有研究顯示其長期預後則較差。保守治療組心絞痛複發率高,其中64.0%的患者最終需要介入干預,因此對於這部分患者還需著重加強冠心病的二級預防治療,如心絞痛反覆發作,則應當到有介入條件的醫院行介入PCI治療。

三、老年ACS介入治療的技術問題

老年ACS患者,尤其是≥80歲高齡患者的臨床情況複雜,常因多種疾病並存而導致治療矛盾,影響臨床決策。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迂曲、成角、鈣化,病變程度重,瀰漫病變多,常為多支、多處複雜病變,左主幹病變、慢性閉塞病變多見,使介入治療手術難度及風險增大,術中併發症的發生率高。此外,老年人心、腎功能對冠狀動脈介入操作耐受性較年輕患者差,PCI時的病情變化常難以預測,術者豐富的臨床經驗、隨機應變能力和較高的介入操作水平對提高手術成功率至關重要。應高度重視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殊性,在PCI前應全面評估患者的臨床情況並慎重選擇患者的治療策略。

由於ACS患者約30%~60%存在多支血管的病變,在NSTEMI患者中,多支病變患者的比例更是明顯增高。目前主流意見認為,STEMI直接PCI時不主張干預非罪犯血管(非梗死相關血管)[7]。其理論基礎是,非罪犯血管介入會導致球囊擴張引發的血流動力學危害和血管相關併發症(夾層、無複流);多支血管PCI會引起介入時間延長和造影劑加量,可引發患者煩躁和其他不良事件。但一項最新的Meta分析[8]顯示,對於STEMI患者,與單支PCI相比,多支血管PCI(完全血運重建)可改善患者近期和遠期生存率,並減少重複PCI。另一項研究[9]也顯示,STEMI患者在直接PCI時對非罪犯血管預防性PCI能帶來進一步獲益,因此目前也有少數學者建議將PCI擴展至非罪犯病變。

對於NSTE-ACS患者,靶病變和多支血管同時PCI 並不伴有MACE 事件增加,並降低了再次血運重建率[10]。2014 AHA/ACC指南推薦,對NSTE-ACS患者實施多支PCI是合理的(IIb類證據,證據等級B)。但是老年ACS患者全身耐受性降低、冠脈病變常較複雜,PCI時不應刻意追求完全血運重建,以避免過多使用造影劑或出現手術併發症。對於多支血管病變的老年ACS患者,應充分考慮手術的安全性,應認真瞭解病變的臨床和預後意義,可選擇分次、擇期PCI,不應強求一次手術干預多支、多處血管病變。老年ACS患者即使是不完全血運重建,如能配合積極的藥物治療,多數患者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

對於不完全血運重建,罪犯血管判斷是介入治療的一項基本功。判斷方法包括心電圖檢查(相應導聯ST-T波動態改變;胸導r波遞增不良和新發左束支傳導阻滯提示前降支病變;緩慢性心律失常提示右冠狀動脈病變等)、 超聲心動圖(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冠狀動脈造影(閉塞伴造影劑滯留、高度狹窄後血流減慢、血栓影、斑塊破裂龕影等)、血管內超聲(不穩定斑塊、斑塊破裂現象、夾層、血栓等)、光學相干斷層顯像技術(識別不穩定斑塊、評價血栓及血栓的性質)、血流儲備分數(FFR<0.75為功能性心肌缺血指標性)等 。

四、ACS圍介入期的藥物治療

1、抗血小板藥物  2014 AHA/ACC指南[2]指出,所有無禁忌症的NSTE-ACS 患者無論是否接受早期介入治療,均應給予P2Y12 抑制劑(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12 個月。接受冠脈PCI 治療的患者應使用P2Y12 抑制劑(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療至少12 個月。對於所有NSTE-ACS 患者,選用P2Y12 抑制劑時替格瑞洛優先於氯吡格雷是合理的。對於接受PCI 且非出血高危的NSTE-ACS 患者,選用P2Y12 抑制劑時普拉格雷(PCI 期間開始使用)優先於氯吡格雷是合理的[2]。在ACS緊急/早期介入治療前,可使用糖蛋白IIb /IIIa受體抑制劑(如替羅非班)。

2、抗凝治療  無論初始治療策略如何,所有NSTE-ACS患者均應推薦給予抗凝聯合抗血小板治療。但值得強調指出的是,PCI治療後應停止抗凝治療,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需要繼續該治療。抗凝藥物一般採用低分子肝素或磺達肝癸鈉治療。

肝素仍然是目前PCI術中的標準抗凝藥物,對於血栓負荷大的ACS患者,可加用糖蛋白IIb/IIIa受體抑制劑,一般維持24-48小時。一項納入6項RCT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ACS患者IIb/IIIa抑制劑治療無需年齡調整,但老年女性的不良事件顯著增加。ACUITY研究表明老年ACS患者PCI時使用比伐盧定與糖蛋白IIb/IIIa抑制劑+肝素療效相似,但出血併發症更少。對於接受至少兩劑皮下注射劑量(1mg/kg)或PCI前8~12小時接受末次依諾肝素的NSTE-ACS患者,應於PCI時再靜脈給予0.3mg/kg依諾肝素(Ⅰ/B級)。若PCI時患者正在接受磺達肝癸鈉治療,則應在PCI前再行靜脈給予85IU/kg UFH,以預防導管血栓形成。

出血併發症是老年ACS抗栓治療的主要併發症。CRUSADE研究表明,15%的大出血是由肝素、低分子肝素、糖蛋白 IIb/IIIa抑制劑的劑量過大引起的。阿司匹林應該維持在75-100mg/天,≥75 歲或體重<60 kg的ACS患者不推薦普拉格雷治療。老年ACS合併房顫時,三聯治療(雙聯抗血小板+華法林)出血風險顯著增加。WOEST研究顯示,口服抗凝藥患者PCI時,單用氯吡格雷(不聯用阿司匹林)可明顯減少出血併發症,同時不增加血栓事件。但由於證據力有限,並未被臨床實踐廣泛採信推廣。

3、預防造影劑腎病  造影劑腎病是老年ACS患者介入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高達10%。高齡本身就是造影劑腎病的危險因素,而老年患者較多合併的腎功能異常、高血壓、糖尿病或腎動脈狹窄等危險因素則進一步促進了造影劑腎病的發生。PCI前認真評估腎功能、充分水化治療、選擇等滲造影劑、儘量減少造影劑用量等對於造影劑腎病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4、其他藥物治療  關於老年ACS的其他藥物治療原則並無特殊,同樣強調改善生活方式基礎上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的規範應用。但用藥時要考慮到老年患者存在藥代學/藥動學、分佈容積、合併症、藥物相互作用和藥物敏感性的年齡相關性改變,藥物治療應該個體化,根據體重或肌酐清除率調整劑量,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2]。

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徵的介入治療相關文章
在冠脈介入治療發展30多年的今天,有許多新興的技術來彌補冠狀動脈造影的侷限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血管內超聲(IVUS)技術,不僅對判斷冠脈病變程度、斑塊是否穩定、管腔大小、是否需要介入治療有重要參考價值,也是判斷介入後支架是否貼璧良好、病變覆蓋程度、是否有撕裂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使用。冠脈內血管鏡用來評價血管內膜對支架的覆蓋程度、是否存在血栓。OCT全稱為光學相干斷層成像系統,是
發布於 2022-09-24 15:58
0評論
患者:本人於今年三月中旬,胸部連續兩天出現悶疼同時手部出現麻麻的感覺,經本地醫院治療已沒有上述症狀。在本地住院治療已好轉。急性冠脈綜合症如何治療?謝謝!宋成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ST抬高或不抬高性心肌梗死,一部分病人需要留院觀察甚至要搶救治療,另一部分病人穩定後可以回家治療。得醫生全面評估再決定如何治療。患者:謝謝宋大夫的回覆!
發布於 2022-10-05 20:48
0評論
冠心病的治療是綜合性治療,主要包括內科藥物保守治療、冠脈介入治療(PCI手術)及冠脈搭橋(CABG)。其中冠脈介入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的手段之一。介入術後治療重點強調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其餘同冠心病的二級預防治療原則(通常熟悉的ABCDE原則)基本一致。對冠心病而言,冠脈介入手術如同修好了“一條大路”,但是介入術後“大路”的維護、“道路”暢通還是離不開內科藥物治療。因此PCI術後用藥是否合理,從一定
發布於 2023-02-11 08:57
0評論
上腔靜脈為是頭面、頸部、臂部和胸腔以上血液迴流到至心臟的最大、最主要靜脈。因此上腔靜脈梗阻可引起各種臨床症狀,也被稱上腔靜脈綜合徵(SVCS),是臨床重症。引起SVCS的疾病絕大多數為惡性,主要是有肺癌及縱隔內惡性腫瘤,其中肺癌佔80%以上,且右肺中央型肺癌為主。臨床上主要症狀和體徵有:漸進性呼吸困難,面、頸、上肢腫脹,胸腹壁淺靜脈擴張,球結膜充血、水腫視物不清,頭暈,暈厥,聲嘶,頭痛,鼻塞,舌
發布於 2023-03-10 00:41
0評論
一、必須關注的高血脂1、2011版本的AHA指南將降脂治療提高到了非常重要位置。所有行CABG的患者,除外藥物禁忌的,都應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2、行CABG的患者應接受充足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治療以降低LDL至100mg/dL(2、59mmol/L)以下並至少降低LDL30%以上。3、行CABG的高危患者應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以降低LDL至70mg/dL(1、81mmol/L)。4、未接受他汀類藥物治
發布於 2023-01-15 12:36
0評論
1、甚麼是冠脈搭橋術心臟的每天每夜的跳動是需要能量來維持的,冠狀動脈是輸送心臟血液的血管,它給心臟帶來氧氣和營養以維持心臟的代謝。粥樣斑塊是脂肪、膽固醇及其它物品在動脈壁內的積聚,當你的冠狀動脈內粥樣斑塊不斷生長就會造成冠狀動脈的嚴重狹窄,心臟的血流灌注減少,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旁路手術是一種用以改善心臟的血液灌注的心臟外科手術。這手術將從身體其他部分提取的血管作為旁路(血管橋),血液
發布於 2023-01-26 13:42
0評論
患者:病情描述:頭暈、歐吐全身出冷汗,全身冰涼。在河津中心醫院治療,7月15號出院有所好轉,7月18號在運城急救中心紅十字會醫院做了一個128CT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T掃描所見:右冠狀動脈起源未見異常,主幹及其分支管腔通暢,左冠狀動脈起源未見異常,主幹顯示習,前降支近段管腔通暢,中段侷限性狹窄,程度為85%,遠段管腔通暢,迴旋支及其分支管腔通暢。7月18號做的CT,CT診斷:左冠狀動脈前降支
發布於 2022-11-24 06:01
0評論
冠心病的病因可歸納為勞逸不當,嗜食膏梁厚味,或七情內傷,但這些因素並非使人人患冠心病,而是決定於正氣之盛衰,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冠心病的臨床病程較長,少則數月,多則數十年,反覆發作,纏綿難愈,邪氣久留,耗傷正氣,致臟腑功能減退,正氣日虛,正所謂“久病多虛”。說明正氣不足是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心居胸中,清陽之位,外應夏氣,其性屬火,而為太陽。心居上焦,屬陽髒而主陽氣,心主一身之血脈,藏神
發布於 2023-03-25 08:36
0評論
溫陽活血方防治冠脈介入術後再狹窄,具有改善心絞痛症狀、血瘀證、中醫胸痺證候的作用,對心血管事件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冠脈介入術後再狹窄(RS)是指PCI術後擴張部位6個月內出現的再狹窄現象。中醫學對於PCI術後再狹窄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PCI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可使胸痛、胸悶等症狀即刻得以緩解,但PCI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冠脈粥樣硬化,也不能根除冠心病,且PCI作為一種外來之力,使局部經脈
發布於 2023-01-18 23:11
0評論
腎病綜合徵的主要病理類型為腎小球微小病變、局灶節段增生硬化性腎小球腎炎、膜性腎病。難治性腎病綜合徵主要是指激素抵抗、激素依賴及經常復發。激素抵抗是指足量糖皮質激素(1mg/kg/d)治療12-16周不緩解;激素依賴是指最初緩解後於減量過程中復發或停藥2周內復發;經常復發是指最初緩解後6個月內復發2次或一年內復發3次者。重度腎病綜合徵是指血漿白蛋白小於25g/L,血管容量下降,血漿滲透壓顯著下降,
發布於 2023-01-05 23:4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