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組織配型技術的提高、器官保存技術的改進、移植外科技術的嫻熟、新型免疫抑制劑的臨床聯合應用,術後管理經驗的豐富,腎移植已成為當今終末期腎病最成功、最根本的臨床治療方法。然而供腎短缺仍是影響腎移植開展的主要障礙,許多終末期腎病患者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死亡,故增加供器官來源是當前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而親屬活體供腎腎移植因眾多優點正在為人們所接受,是緩解供腎短缺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親屬活體供腎腎移植的回顧和現狀
自1954年12月23日,Murray等首次對一對同卵孿生兄弟間成功實施了腎移植,開創了醫學史上首次對一名健康個體進行非治療性的重大手術的先河,移植供者腎臟冷缺血時間82min,手術後腎移植功能良好,健康存活8年後因心肌梗塞死亡。目前,親屬活體供腎移植在歐美國家佔相當重要的地位,移植效果也優於屍體腎移植。據美國國立網絡器官分配中心(UNOS)2005 年1月至11月資料顯示,全美共行腎移植15209例,其中活體移植6021 例,佔移植總數的39.6%。我國親屬活體供腎移植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據中華器官移植雜誌登記處資料顯示,1972至2005年底全國共施行親屬活體供腎移植539例,親屬活體供腎移植還不到腎移植總數的1%。近年來國內學者在活體親屬供腎腎移植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活體親屬供腎腎移植呈現逐年增多的勢頭。
二、親屬活體供腎移植的優點
活體供腎多來源於與受者有三代以內血緣關係的親屬或配偶,活體供腎移植有如下的優點:
1、可擇期手術:術前充分準備,等候供腎時間縮短;
2、活體供腎熱、冷缺血時間較屍體供腎短;
3、移植效果好:大部分活體供腎者由於有血緣關係,HLA 配型的組織相容性佳,術後排斥反應發生率低,移植後免疫抑制劑用量較屍體移植後的用量少,治療所需費用減少;
4、術前可誘導受者對供者特異性免疫耐受:如可對受者進行移植前預治療,如給予免疫抑制劑、供體特異性抗原輸注受者(輸血、輸骨髓細胞或造血幹細胞),更有利於長期高質量的存活。
三、捐獻一側健康供腎供者安全性的循證醫學證據
正常人的兩側腎臟約有170~240萬個腎單位。臨床上當腎小球損害達到60 %以上時,才會出現腎臟功能失代償和明顯症狀。從生理學上講,正常健康人捐獻出一側腎臟相當於減少約50%腎臟單位,捐獻者還有10%的儲備和應急能力,理論上是安全的。臨床實踐表明:
1、大量終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在行腎移植後移植腎功能長期正常,而先天性孤立腎的患者腎功能長期正常,證明一個腎臟完全能夠滿足正常的生理需要;
2、臨床中對因腎臟腫瘤、外傷性腎臟破裂、複雜性腎臟結石、多囊腎等切除一側腎臟的大宗病例進行長期觀察,結果表明其腎功能衰竭發生率及死亡率並不高於正常對照人群。
四、親屬活體供腎移植的倫理學原則
在親屬活體供腎中,為了保證效果必須遵守7條原則:“非不得已,不得為之”;知情同意原則;絕對自願原則;生命自主原則;“無害自上論”原則;有利原則;互惠互利原則。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絕對自願原則和生命自主原則。捐獻者應為18歲以上完全有自主行為能力的公民,且不受來自家庭內外的勸導和壓力而最終作出本人自願捐獻的決定。醫生在供受者選擇時應從免疫遺傳學角度綜合考慮:首選同卵孿生,其次為兩條HLA單倍體相同的兄弟姐妹、父母與子女,再次為一條HLA單倍體相同的兄弟姐妹,第四為無HLA單倍體相同的兄弟姐妹,第五為血緣關係較遠者。在我國,目前應力推“家庭內自救”方案,不應急於提倡非親屬活體捐獻,其理由為:
1、鑑於目前我國的現狀,非親屬活體器官捐獻極易給器官買賣和犯罪可乘之機。
2、醫療機構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負責對非親屬活體捐獻者的身份和真實動機進行一一審查、 偵緝和追蹤。
3、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制度不健全,不能從制度上保護非親屬活體自願無償捐獻者的長期健康和利益。也就是說,在捐獻者健康利益保障機制尚未健全之前,不能開展非親屬活體器官捐獻。對極少數長期強烈要求者應由相關醫學倫理委員會嚴格審批,以保證非親屬活體無償捐獻者的強烈意願得以實現。
五、供腎者的評估:
包括臨床醫學和心理學,臨床上包括供者的一般健康狀況、移植常規檢查、腎功能和影像學檢查,特別是雙側腎動靜脈檢查對於供腎的選擇、植腎手術血管的設計和降低供腎手術的風險均至關重要。較之有創的腎動脈血管造影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多層螺旋CT血管三維成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更具有優勢。至於左右腎臟的選擇原則則依據同位素腎動態檢查評估兩側供腎的腎小球濾過率,將更好的腎臟留給供者。
六、免疫抑制劑方案
與屍體腎移植的方案無差別,絕大多數移植中心仍以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環孢黴素A或他克莫司+ 酶酚酸酯+潑尼松為主的三聯治療。由於親屬供腎在免疫學上的優勢,多數中心或Fk506的劑量較屍體腎移植的方案中的低。
七、加強供體的長期隨訪
目前國外大多長期隨訪數據尚不完整,但報道的資料顯示,與供腎摘除相關的腎功能惡化風險很低。我國目前尚未見此方面的文獻報道,雖然親屬活體供者近期恢復順利,但加強長期隨訪既是對供者的負責,又能在長期觀察供者腎功能、高血壓、蛋白尿等方面積累我國的科學數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