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神經切斷術被廣泛和有效地應用於治療梅尼埃病導致的頑固性眩暈以及其他一些經藥物或保守手術治療無效的耳源性眩暈。前庭神經切斷術的主要優點在於,對於85-99%梅尼埃病患者而言,可以在消除眩暈的同時保存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尼埃病的診治
梅尼埃病多發生於中年人,典型病例表現為四聯症,即發作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耳鳴和耳悶脹。目前認為梅尼埃病由於內淋巴積水或內淋巴間隙膨脹所致,而最終導致迷路纖維化。眩暈發作繼發於內淋巴膜性結構的破裂,其機制在於高鉀的內淋巴液與低鉀的外淋巴液混合,鉀離子內流促使前庭神經末梢去極化,導致眩暈和眼震。梅尼埃病的診斷主要在於症狀評估:眩暈反覆發作,持續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並能夠得到較快的緩解,發作時神志清楚,耳鳴、耳悶及波動性聽力下降與眩暈相關。
藥物治療在70-90%的患者中可以取得較好療效,然而相當數量的患者對藥物治療不敏感,並最終因此致殘。對於這些患者,應該考慮手術治療。決定手術與否的原則包括:眩暈發作頻率、患耳聽力損失情況、審慎的情感狀態評估以及職業狀態。在現今開展的不同手術技術中,各種前庭功能剝奪術常被推薦。這些技術的原理在於:一方面通過功能剝奪消除紊亂的前庭傳入;另一方面,單側前庭失傳入可以被中樞代償,進而緩解症狀。基於前庭神經切斷術具備的優點,該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治療梅尼埃病導致的頑固性眩暈。
2、方式
前庭神經切斷術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歷程。1898年Krause首次應用經顱第VIII顱神經全切術來控制梅尼埃病導致的眩暈。1961年House創立了顱中窩入路,併成為其後二十餘年間的主要術式。該方法可以完全切斷前庭上及前庭下神經,因而可以很好地控制眩暈,但該方法依然有較高的耳聾及面癱的發生率。1978年,Silverstein與Norrel介紹了迷路後入路,與顱中窩入路相比該技術操作簡單並且具有更少的併發症,但該入路手術視野較小,對橋小腦角的暴露不佳。1986年,Silverstein引入了乙狀竇後入路,該技術可以更好地選擇性切斷前庭神經纖維。此後,乙狀竇後-內聽道入路,迷路後-乙狀竇後聯合入路,迷路下入路等各種技術被陸續引入臨床。
總體來說,迷路後入路不能充分暴露VIII顱神經,並且需要取腹部脂肪填充術腔,以及有較高的術後腦脊液漏的危險。目前我們大多采用乙狀竇後入路,該技術的優點在於可以更快以及更好地暴露橋小腦角的第VII及第VIII顱神經,腦脊液漏等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但其主要缺點在於術後頭痛的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術後肌纖維與腦膜粘連、當頸部活動時肌肉牽拉腦膜有關,通過顱骨成形有望降低其發生率。目前,在美國大多數的醫生採用乙狀竇後入路,有三分之一的醫生採用多種入路。
3、中前庭神經的鑑別及處理
有學者認為術中監測聽覺誘發電位有助於判斷耳蝸神經是否受損,但我們發現該技術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均不是十分有用。依靠解剖學標誌可以清晰地完成第VII/VIII顱神經複合束各組份的鑑別。顯露橋小腦角以後,顯微鏡下稍微分離包繞在神經束表面的蛛網膜,可以清晰地看到位於上方的前庭神經以及位於下方的蝸神經,在75%的病例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裂隙(耳蝸前庭裂),從後面看可見一細小動脈為分界標誌。在剪斷前庭神經時,注意保持顯微剪刀尖端偏上,以避免損傷位於前側的面神經,並剪除一小段神經以防止可能的神經再生連接。
4、注意事項
前庭神經切斷術的併發症包括術中出血、術後切口感染、腦脊液漏、腦膜炎、耳鳴、聽力下降以及面癱。Goksu報道的十年間回顧研究顯示,聯合乙狀竇後-迷路後入路的術後併發症發生率非常低(2.5%),最常見的併發症為取脂肪導致的腹部血腫(4.5%),而非顱部併發症。在我們經治的患者中,均沒有出現切口感染或腦膜炎。有約10%的患者出現術後腦脊液漏,通過降低顱壓和局部加壓包紮處理均可得到控制。一例患者術後兩週出現術側遲發性輕度面癱,給予激素和神經營養劑治療後完全恢復。
完全阻斷病變側前庭衝動傳入是前庭神經切斷術的首要目的及治療原理所在,各種術式對眩暈均有較好的控制率,但即使是聯合迷路切除的前庭神經切斷術後也可能出現眩暈復發或平衡失調。這些患者主述頭暈,大多在兩年之內可以得到完全緩解;有少數患者表現為持久性,但大多為輕度的,極少影響患者的生活。這可能與神經未完全切斷、神經再生等有關,也可能與同期或先後發生的對側耳或中樞疾病,以及非耳源性眩暈等有關。此外,少數患者表現為持久的不穩定感,這可能與中樞未代償或代償不全有關,術後及時進行前庭康復訓練有助於更快獲得前庭代償。
耳鳴與聽力狀況也是前庭神經切斷術後觀察重點。術後可能出現聽力減退,但客觀地說,由於患者聽力的波動性以及手術本身並不能改變疾病的自然漸進過程,因此評估前庭神經切斷術對聽力的長期影響是很困難的。如果將純音聽閾上升10dB定義為聽力減退,則其發生率為27-50%,但大多不會超過30dB,罕有全聾病例。對於術後耳鳴情況,有報道高達75%的改善率,但文獻回顧顯示各家報道的耳鳴改善率相差較大(21-75%),也有文獻報道術後改善率與安慰劑治療組及未治療組之間差異並無顯著性意義。
目前還沒有明確的預後判斷指標。總體來說,術前眩暈發作頻率與嚴重程度與預後並無相關性,但那些術前自我評估越重的患者越難達到最佳療效。有對側耳鳴提示預後較差。既往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及視覺疾病的患者有預後較差的趨勢,這可能由於梅尼埃病與變態反應潛在相關、以及在前庭功能紊亂的狀態下視覺障礙更易於誘發平衡失調和眩暈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