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季,普通人常會出現腹脹、食慾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現象,甚者會出現嘔吐、腹瀉、發熱等消化道炎症的表現。
為甚麼夏季容易有胃腸道症狀或者容易罹患胃腸道疾病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細菌汙染。高溫下細菌容易滋生,剩飯剩菜或熟食不加以適當貯存就容易被細菌汙染,使胃腸道感染。同時夏季也是蟑螂、蒼蠅最為活躍的季節,有了這些蟲媒的助紂為虐,病原體更是容易傳播。
二是夏天飲水多,胃酸被沖淡,其效率被迫降低,不能有效分解食物。此外,胃酸是一種強酸,PH大約在1~2左右,這使得它具有“屏障”能,大部分伴隨進食而進入胃腔的病原體都會被殺滅,而被稀釋的胃酸其滅菌能力就必然會下降。
三是生食蔬果。夏季時鮮蔬果大量上市,與其他季節相比人們生食蔬果的機會大大增加。生食之所以比熟食更容易誘發胃腸疾病除卻果蔬上細菌汙染這個因素以外,還有農藥殘留這個問題。
四是冷飲的刺激。寒冷會刺激胃黏膜收縮,胃酸分泌減少,影響消化。腸道壁上的平滑肌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過多的食用冷飲,低溫刺激下平滑肌收縮明顯加強,甚至發生痙攣,造成疼痛。寒冷也會造成腸運動增快,正在進行消化的食物在腸內通過加快,從而影響營養的吸收,會造成排便次數增加,大便稀溏,出現腹瀉。
其他因素還有如空調房的影響等等。許多人喜歡貪涼,空調溫度開得較低。人進入寒冷空間後血液易分佈到肌表以禦寒,胃腸道血供相對減少,粘膜修復受到影響。此外,炎熱導致睡眠不佳,抵抗力下降也會誘發胃腸疾病。
夏季以來,燒烤攤如雨後春筍般遍佈大街小巷,不少人喜歡就著冰啤酒吃燒烤的海鮮、動物內臟,而往往是在這樣大快朵頤之後,很多人會到醫院就醫。這裡麵包含的原因就比較複雜,既有冷飲、酒精、辛辣帶來的胃腸刺激的因素,也有燒烤食物堅硬難消化的因素,既有大量蛋白質加重胃腸負擔的因素,也有夏季炎熱導致食物變質的因素等等。
因此,在夏季預防腸道疾病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飲食上要遵循“溫、軟、淡、鮮、少”的五字原則。溫,就是說要少吃冷食,溫暖的食物比較容易被消化。軟,就是食物要柔軟,燒烤、煎炸類食物不容易消化,清蒸或水煮的食物反之。淡,第一層含義即“味道淡”,這裡不僅包括不要進食過於辛辣的食物,還要注意過甜、過鹹食物,後兩者容易增加胃酸,對有胃部基礎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來說尤當注意。淡的另一層含義是“清淡”,即減少高脂食品的攝入,如動物內臟、五花肉等等,而新鮮蔬菜、瘦肉、魚、雞蛋等則比較可取。鮮,當然是指飲食要新鮮,既然剩飯剩菜容易被細菌汙染,那麼還是少碰為妙。少,少量多餐之意。控制好進食量,不宜過飽等,使得胃腸工作不要超負荷,這樣才能使每次的工作都能及時且優質地完成。
除了上述五點,我們還有如下建議:由於夏季出汗量多,鉀離子多隨之丟失,同時由於食慾減退,進食量少,從食物中攝取鉀離子的量少。因此,飲食上應注意吃些含鉀的食物。西瓜是很好的解熱利尿且含鉀量高的水果,建議食用。夏季的飲食還要切忌飲酒,因為酒精能直接破壞胃粘膜。最後,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等等也必須謹記。
第二、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勞累會破壞機體免疫平衡,休息不足則使得胃腸修復時間欠缺,胃腸的屏障機制受損,容易引發胃腸炎。空調環境是個雙刃劍,較低溫度會提高睡眠質量、增進食慾,但可能會降低抵抗力,影響消化。如果遇到睡眠不足的情況,不妨吃過中飯打個盹,補充一點睡眠。
第三、適當的運動。許多人視夏季運動為畏途。高溫下出汗多,心肺功能受影響,難以持續且容易受傷如中暑、脫水等。停止運動固然會減少這些問題,但得不到鍛鍊的身體其機能勢必下降。推薦在溫度合適的環境內運動,比如清晨或傍晚運動,或者在恆溫的健身房內運動等。游泳被認為有很多優點,不僅提高心肺功能,還有利於塑形,在運動中還不損傷膝蓋(與跑步、快走、深蹲等運動比較),同時可以消暑,是夏季運動的首選。
第四、平和的心態。心理問題被認為是許多疾病的誘因,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都會引起健康問題。夏季炎熱潮溼,工作生活節奏本來就快的都市生活加上炎熱帶來的煩躁、汗流浹背的體感等都會使得負面情緒滋生。一個最為常見的例子就是IBS(腸易激綜合徵),這種病會在焦慮緊張的狀態下誘發,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或者便秘等等,良好的心境有利於該類疾病的緩解。除了上述的運動能夠改善負面情緒外,還推薦培養興趣愛好如閱讀、聽音樂,適當參加社交活動等等,以培養平和健康的心態。
第五、戒菸。許多人不能理解吸菸與胃腸疾病的關係,他們認為尼古丁只是吸到肺裡去而不是胃裡,不應該造成胃腸的傷害,這是一個認知的誤區。我們知道尼古丁進入血液後會引起幽門關閉不全、胃酸返流的現象,還會加重酒精以及非甾體抗炎藥如感冒藥片、止痛片等對胃粘膜的損傷。所以從胃病這個角度來講,戒菸非但是夏季應該做的事情,而是應該一年四季持之以恆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