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組比較的隨機臨床研究常常有一個贏家和一個輸家。然而結果有時候也可能是“雙贏”。
這也許是關於低危導管原位癌病人保乳術後輔助放療還是觀察的第一個隨機臨床研究。來自美國紐約MSKCC的Beryl McCormick領銜的研究團隊期望他們的研究能夠為低危導管原位癌病人保乳術後的兩大治療選擇提供依據,因為他們的研究結果既支持取消放療的決定,也確認放療能夠顯著降低乳房內複發率。該項研究結果於2015年1月發表在國際腫瘤學的權威雜誌JCO上。
該項研究的主要終點是同側乳房內復發。在入選的585例低危導管原位癌病人中,287例在保乳術後接受輔助放療,298例未放療,接受觀察。中位隨訪時間7年,入選病人的中位年齡58歲。
放療組在局部復發例數上明顯少於觀察組(2 vs 19)。保乳術後7年時,放療組的局部複發率為0.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0% - 2.2%),而觀察組為6.7%(95% CI, 3.2% - 9.6%; hazard ratio, 0.11;P < .001)。
顯然,觀察組的局部複發率也是比較低的,然而放療仍然能夠顯著降低局部複發率,Beryl McCormick和他的同事在文章中下了這樣一個結論。
研究(代號RTOG 9804)中入選的所有病人都具有低危的特徵。其定義為:乳房X線檢查發現的低級別或中級別導管原位癌,病變大小直徑2.5cm以內,並且切緣>3mm。這些入選標準將來有可能會成為定義低危導管原位癌病人的金標準。
放療組的2例復發患者中,一例是浸潤性癌,另一例是非浸潤性癌。而觀察組的19例復發患者中,8例為浸潤性癌,另11例為非浸潤性癌。放療組和觀察組復發病人中接受乳房切除的病人數均較少(4 vs 8)。
儘管輔助放療降低了局部複發率,但是,放療的毒性也是放療組病人關切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晚期放射反應而言,放療組有30%的病人發生1級反應,4.6%的病人發生2級反應,0.7%為3級反應。
那麼在這樣一個研究結果背景下,放療醫生和低危導管原位癌病人該如何做出放療的決策呢?筆者建議以下四步法:
第一步:估計長期生存的概率。這是因為年輕,身體狀況好的病人更有可能從輔助治療中獲益。
第二步:評估跟放療相關的風險。有心臟疾病或其它危險因素者更傾向於放棄輔助放療;有膠原血管病者以及肥胖病人也可能因皮膚損傷和軟組織併發症放棄輔助放療。
第三步:傾聽患者的傾向。
第四步:探討發生乳房內復發時的挽救手術措施。部分病人的乳腺可能適合再次保乳手術,而其他人可能需要乳房切除,這種差異會影響初始治療時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