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肝膽外科虞先濬教授領銜的團隊通過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評估胰腺癌患者的免疫狀態,通過大樣本的臨床數據分析,發現了胰腺癌患者的免疫狀態直接影響了手術後的遠期療效。本研究成果進一步強調了免疫支持治療在癌症患者中的重要作用,並發表在國際胰腺病協會的專業期刊雜誌《胰腺病學》(Pancreatology,2014)上。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虞先濬(Xian-Jun Yu)教授是本論文的通訊作者。虞先F教授主要從事胰腺癌的臨床和基礎轉化研究,開展以手術為中心的個體化與規範化治療的研究,探索胰腺癌惡性生物學特性和相關的免疫機制研究。
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儘管手術是目前唯一可能的治癒性手段,但是術後的遠期療效仍無明顯的進展。手術後的復發和轉移依然是術後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如何判斷高危因素和如何預測高復發風險的人群,這些都是臨床醫師在臨床決策中所面臨的現實挑戰。虞教授研究團隊系統分析了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一組連續病例,總計160例行胰腺癌根治術的患者,前瞻性檢測了患者圍手術期外周免疫細胞亞群的變化,通過近4年的隨訪研究,發現1)胰腺癌可誘導機體的免疫抑制狀態,病期越晚,免疫狀態越差;2)通過分析患者外周血中的免疫細胞亞群動態變化,可預測患者遠期的生存。即免疫狀態越強,則術後生存越久;3)本研究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儘管胰腺癌根治手術創傷大,恢復慢,但是,在獲得根治性的切除的患者中,術後的免疫狀態反而強於術前狀態,這一發現也有力的證明了,腫瘤負荷的去除可逆轉免疫抑制,強調手術根治性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論對臨床治療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於胰腺癌的惡性生物學行為,所以從一開始階段,腫瘤的表現可以體現在全身,其中首當其衝的是機體的免疫系統。從免疫學角度來說,腫瘤的發生發展始終貫穿著這3個過程,機體的免疫監視功能(immunosurveillance)失能,免疫系統的對腫瘤細胞的免疫編輯(immunoediting),以及腫瘤通過各種機制達到免疫逃逸(immuneescape),最終導致的腫瘤的進展。因此機體的免疫狀態直接影響了腫瘤的發生發展,本研究認為,通過檢測評估患者外周免疫細胞亞群,可有效預測機體的免疫狀態,進而可篩選高危人群。如果對這些人群的及時有效的干預,將使患者大大獲益。這研究也說明了機體的免疫調節的重要性,因此在腫瘤患者臨床治療中,適時的免疫調節治療,可使患者獲益。另外本研究進一步說明了,根治性手術切除腫瘤的意義,除了徹底去除腫瘤負荷外,還能在根本上逆轉腫瘤的免疫抑制狀態,這有力的回應了所謂的偏見認為“手術會使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