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02 20:17

  背景介紹

  胰腺癌是消化系統中侵襲性最高的惡性腫瘤,以導管腺癌為主。雖然和其它腫瘤相比,胰腺癌發病率較低,但由於其極低的5年生存率(小於5%),使胰腺癌成為癌症相關死亡因素的第四大主因。長期以來,依據形態學進行病理學診斷一直是胰腺癌診斷的金標準,但由於腫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的病理形態學診斷隨著國、內外分子診斷技術的發展逐漸不能滿足胰腺癌研究的發展需求。因此,在原有的病理組織學診斷的基礎上深入發展胰腺癌的分子分型對胰腺癌的診斷、預後及治療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進展

  腫瘤的分子分型最早由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於1999年提出,是通過綜合的分子分析技術為腫瘤分類從形態學轉向以分子特徵為基礎的腫瘤分類體系。隨著這一觀點的提出,以DNA、RNA及蛋白分子水平在不同腫瘤中表達差異的分子分型研究得到廣泛開展。近年來,由於胰腺癌遺傳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高通量測序技術的不斷完善,胰腺癌的分子分型的研究同樣得到了不斷髮展;大量關於胰腺癌基因組測序的綜合研究及胰腺癌遺傳異常的報道在國外權威科學雜誌發表。最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美國《Science》雜誌報道了Jones教授及其團隊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技術(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及桑格測序技術(Sanger sequencing)檢測了24例胰腺導管腺癌的外顯子,並在另外的90例胰腺癌樣本中進行了外顯子測序驗證。該研究發現,平均每例胰腺癌樣本中發生了48個非沉默突變(nonsilent mutation),而這些突變涉及12條核心信號通路。在這些突變中包括了後來公認的胰腺癌四大“驅動”基因:癌基因KRAS,抑癌基因TP53、CDKN2A /p16及SMAD4。其中KRAS在胰腺癌的突變率大於95%,CDKN2A /p16, and SMAD4突變率大於90%,TP53為50%-75%,SMAD4則為55%,故又稱作4大“高頻驅動基因(high-frequency driver genes)”。除此以外,另外7個低頻驅動基因(low-frequency driver genes):SMARC4A、CDH1、EPHA3、FBXW7、EGFR、IDH1以及NF1也參與構成了胰腺癌的一個基因“地形圖”。這一“地形圖”對胰腺癌的診斷、預後判斷以及個體化治療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臨床意義

  目前認為:KRAS基因突變是胰腺癌發生的最早期基因改變證據;SMAD4/DPC4的缺失對其手術切除後的預後密切相關;DPC4表達缺失的病人預後較差,並且DPC4蛋白的免疫標記能協助診斷胰腺癌轉移灶(如卵巢)來自於胰腺而不是卵巢的原發癌。另外,與SMAD4/DPC4突變不同,單獨的TP53或CDKN2A /p16的突變並不能預測胰腺癌患者的生存,但與KRAS一樣是胰腺癌發生的重要原因。而且根據各基因突變的情況,能夠間接反映從胰腺癌前期病變到胰腺癌的演變進展:胰腺上皮樣瘤變(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IN)作為重要的胰腺癌前期病變,分為3級(PanIN-1至PanIN-3)。PanIN-1中KRAS突變發生率約為45%;CDKN2A/p16失活性突變發生在PanIN-2,而TP53、SMAD4/DPC4及BRCA2突變常見於PanIN-3。基因改變能間接反映胰腺癌的侵襲性和進展情況,胰腺癌因此被認為是基因病變不斷積累的結果。一項針對胰腺癌發病家系的研究證實了這一觀點,發現隨著KRAS、CDKN2A/ p16、GNAS、TP53及 SMAD4突變的不斷積累,非侵襲性癌前病變逐漸增多,並進展為胰腺癌的爆發。同時目前最大規模的一項胰腺癌病人屍檢報告(76例)證實約70%的患者存在廣泛轉移,而這70%的胰腺癌患者中SMAD4基因存在失活性突變,說明SMAD4的潛在改變與胰腺癌的進展和轉移密切相關。因此不同基因突變在胰腺癌進展中發揮不同作用,且與進展分期慼慼相關,據此識別胰腺癌的基因突變為胰腺癌的個體化提供了潛在的治療靶點:比如確認存在BRCA2或PALB2突變的胰腺癌患者能優先接受PARP抑制劑或DNA交聯劑從而控制病情。

  總而言之,深入探索胰腺癌相關的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分析,構建胰腺癌完整的分子分型模式,並聯合詳細的病理組織學檢查,對於胰腺癌的異質性、分期診斷及預後判斷,以及個體化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將對不同個體的腫瘤或同一個體腫瘤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合理調整療效,減少無效治療,最終達到延長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胰腺癌的分子分型的研究進展及臨床意義相關文章
胰腺導管上皮細胞癌(簡稱胰腺癌)是一種致死性極高的疾病(發病率/死亡率為1/0.95)。2011年最新全球腫瘤統計資料顯示,其發病率逐年升高,預計2011年將有26.6萬例患者死於胰腺癌。胰腺癌已成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胰腺癌的研究領域,使相關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本文回顧2011年胰腺癌從基礎到臨床的研究進展,以期為胰腺癌診治和進一步研究提供些許思路。轉化性研究:隨著生
發布於 2022-10-02 18:43
0評論
    胰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胰腺癌在美國已佔腫瘤致死亡的第4位,在我國,近20年來其發病率增長約6倍。胰腺癌很難早期發現,一旦發現,80%的患者喪失了手術機會。即使病變侷限的患者雖經根治性手術切除,仍會出現復發和轉移,5年生存率不足25.0%。而晚期胰腺癌患者1年生存率不足10%,中位生存時間僅為3個月左右。經過5-FU治療,中位生存時間也僅為5個月
發布於 2023-03-21 17:36
0評論
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腫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低於5%,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是延長生命的主要療法,各種手術技巧的改進也使得腫瘤切除率不斷提高。然而,由於胰腺癌起病隱匿、早診困難,大多患者就診時已經是晚期而失去了手術機會,此時藥物治療就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即使是經過手術切除的患者,他們在術後2年的復發、轉移率也高達80%,術後5年的存活率只有15%~20%,大部分患者都因為手術以後的
發布於 2023-02-02 09:12
0評論
最近有學生在閱讀近年美國ASCO年會關於進展期胰腺癌的治療藥物的相關文章,現在將學生的讀書筆記貼上以供患者及家屬參考。早先,5-Fu作為進展期胰腺癌標準化療藥物,其單藥有效率僅僅不到19%,病人中位生存期在4.2月-5.5月。1997年後,吉西他濱投入臨床使用,為現代進展期胰腺癌的化療奠定基石。近十年,許多研究將吉西他濱單藥治療與吉西他濱聯合其他化療藥物治療胰腺癌進行比較,比如氟尿嘧啶、卡培他濱
發布於 2023-01-09 08:16
0評論
胰腺癌的治療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難題,具有早期診斷率和根治切除率低、臨床治療效果差、5年生存率低等特點。胰腺癌的早期診斷對預後有重要價值。有不少資料顯示,直徑≤2cm的小胰腺癌5年生存率為42%,而直徑>2cm的胰腺癌5年生存率不足5%。近年來,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進展,胰腺癌的早期診斷率逐漸提高,同時對於晚期不能手術的患者,內鏡下治療也顯示出一定的優勢,現對此做一綜述。內鏡在胰腺癌診斷中的價值
發布於 2023-01-29 08:52
0評論
胰腺癌惡性程度高,預後極差,5年生存率低於5%。約80%-85%的患者就診時已處於局部進展期或晚期,從而喪失手術治療的機會。吉西他濱單藥化療是胰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但只有約15%-20%的患者對此方案有效。對於一線吉西他濱為主的化療方案失敗後,NCCN指南推薦以氟尿嘧啶為基礎的方案作為二線化療方案,但是缺乏隨機對照III期臨床試驗的支持。CONKO003臨床試驗,是由德國CONKO胰腺癌研究小組
發布於 2023-02-02 18:12
0評論
取得活組織病理(包括治療前穿刺樣本,及手術切除樣本)一直是腫瘤臨床診治必備的“黃金標準”。但胰腺由於其複雜的解剖位置――居於腹腔臟器的最後方;及胰腺癌獨特的生物學特徵――富含間質,導致依靠穿刺技術難以取得足夠臨床診斷或分型的活組織量。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更是回顧性分析了2006~2011年,上海31家醫院(多中心),1,088例臨床確診胰腺癌病例的前瞻性資料,發現上海地區5年間胰腺癌病人的病理
發布於 2023-02-02 08:17
0評論
基因編碼的蛋白是SCF型泛素連接酶中介導底物識別的部分,常參與底物的泛素化,引導底物被蛋白酶體降解。FBW7可介導包括原癌蛋白在內的許多重要蛋白的泛素化,如cyclinE、Notch、mTOR、c-Jun和c-Myc等眾多在細胞週期、細胞增殖及分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蛋白質。因此FBW7的失活會引起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如胃癌、結腸癌、乳腺癌、肝癌等。上海腫瘤醫院的虞先濬教授在CellResear
發布於 2023-02-02 07:22
0評論
最新一期《臨床肝膽病雜誌》刊出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葉勝龍教授文章:肝癌研究當前面臨的挑戰。摘要:原發性肝癌是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升高趨勢。近年來原發性肝癌臨床研究不斷取得長足進展,但仍面臨嚴峻挑戰。重點評述原發性肝癌相關的分子分型和幹細胞基礎研究、病理和臨床診斷、臨床分期、外科治療、局部區域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系統化療、門靜脈癌栓治療、抗病毒治療、肝內膽
發布於 2023-03-09 04:11
0評論
探尋有效的治療藥物及手段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髮展,針對肝癌發病機制、腫瘤進展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新的分子靶向藥物不斷湧現,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抗血管生成藥物和多激酶抑制劑等,生物靶向治療已逐漸成為原發性肝癌病人的新選擇、新希望。現就其研究進展簡要介紹如下。多靶點Raf激酶抑制劑腫瘤的生長、發展、轉移過程中的許多步驟均是由酪氨酸
發布於 2023-03-26 04:4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