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是個體與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情緒體驗,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希望自己表現的出色,從而被他人認可、接受、尊敬、羨慕和讚揚,適當的焦慮可以提醒個體提前作些準備,在交往過程中,動用自己的內在資源,從而表現出自己的優秀,獲得他人的賞識,實現自我價值感,從而體會到充分的擁有自尊心的感覺。所以社交焦慮是人際交往必備的情緒,大可不必大加抵制。
然而,接受社交焦慮並不等於對之不管不問。如果焦慮的強度過大,持續的時間過長,對個體的人際交往產生了阻礙,並引起個體的持續迴避行為,這就是“社交焦慮障礙(SAD)”,也就是通常說的“社交恐怖症”。SAD的表現可謂是琳琅滿目,凡是涉及到與人交往的場合都有可能引發SAD。如大會發言、主持會議、小組討論、朋友聚會、會見領導或老師等重要人物、與異性約會、在熟人面前講話、甚至向陌生人問路、到商店退貨等情景均可以讓個體感受到強烈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往往伴有顯著的軀體不適:如心悸、出汗、發抖、臉紅、僵硬、口吃、大腦一片空白、尿急等;此時個體有強烈的想逃離的願望和衝動,把身子縮起來,把頭低下,閉眼睛、不敢呼吸、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於是以後每當遇到此類場景就會提前出現焦慮、恐懼,並儘可能迴避參與這些人際交往,在極端的情況下,可引起完全的社會隔離。當然,多數SAD患者會認為這種害怕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一次次的迴避也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於是會鼓勵自己帶著畏懼參加人際交往,每一次卻總是不斷重複焦慮和恐懼的體驗,令其非常痛苦。
無論是輕度的屬於正常範圍的社交焦慮,還是達到疾病程度的SAD,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講,其核心是程度不同的“怕自尊心受到傷害”並“極力維護自尊心”的過程。比如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不敢參加聚會的SAD患者,怕自己表現不好,怕出醜,繼而擔心別人會批評、挑剔和嘲笑自己,從而有損於自尊心;不敢與異性交往,甚至不敢與人對視的SAD患者,怕對方評價自己不好,怕自己喜歡對方的某些想法被對方發現,怕被拒絕,從而有損於自尊心。在社交的場合下,會激發出SAD患者的擔心:他們會發現“我不好”、“我無能”、“我無知”、“我有缺陷”、“我下賤”、“我有病”……等等,所有這些擔心反應了自尊心受到威脅時的恐懼。
SAD患者的一些迴避行為正是出於對“自尊心的極力維護”。放棄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拒絕當眾講話,希望不被提問,當約會來臨時,又以身體不適而失約等類似的行為都是對自尊心的“呵護”,是見諸行動式的防禦機制,以為這樣弱點就不會被對方發現,不會被嘲笑,不會被輕視,其實,這是一種“掩耳盜鈴”式的自欺欺人,這種對自尊心的維護不但不能起到作用,反而會提前漏出馬腳,並被賦予額外的社交焦慮的形象,這種防禦適得其反,也不能真正緩解社交焦慮。如果只是防禦,沒有痛苦也就罷了,但是,人際交往卻是人類天生的需要,比如為了生存、為了職業、為了生命的延續。防禦的結果是加深了與交往需求的矛盾,也使得SAD持續存在。
萬事皆須追本溯源,SAD患者的自尊心為何容易受到傷害?同樣的情境,為何對不同的人會引發不一樣的焦慮程度?遺傳的先天素質固然重要,但早年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更值得重視。一個在幼年或隨後的成長過程中,自尊心不斷受到打擊的人(如父母過分的苛刻要求或嚴厲指責、否認,老師和同學的嘲笑、辱罵,經濟、成績、容貌等方面因不如人而被輕視),更傾向於對人際環境表現出敏感性和易受傷害性。因為在其內心深處,形成了一個關於自己的負面形象:如“我不好”、“我有缺陷”、“我不如人”等,同時內心深處還有一個挑剔、嘲笑、輕視的客體形象,這種關於自己和他人的固定認識會導致個體在人際互動中選擇性注意自己的不好和他人的負面評價,從而這種模式越發鞏固,並越發帶有偏差。SAD的嚴重形式就是迴避型人格障礙,而單純的SAD在發病之前性格上基本沒有明顯的迴避行為,SAD往往是因為某個社交情境危及到個體的自尊心,作為扳機事件,引發了SAD固定的認知行為模式――“怕自尊心受到傷害”並“極力維護自尊心”。
綜上所述,治療SAD的焦點是幫助患者恢復其自尊心。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都將集中於使SAD狀態轉變到非SAD狀態。
如何才能幫助SAD患者恢復自尊心?要從治療本身開始,尊重SAD患者,關注其內心矛盾,認可維繫SAD的兩種力量:
1、“怕自尊心受到傷害”並“極力維護自尊心”。
2、內在的與他人交往的需要。
與患者一起,個體化的探索其SAD產生並維繫發展的心理社會因素;捕捉特定的引發焦慮/恐懼的人際情景下,其固有的帶有偏差的認知模式和不能真正發揮保護作用的行為模式;探討新的更加合理的認知模式和更有建樹性的行為模式,運用更成熟的防禦機制――昇華,而不是迴避,來切實提升自身素質,提高對挫折的耐受能力。一方面提高了自尊心受傷害的閾值水平,另一方面創造了提供尊敬個體的人際環境。這樣既滿足了交往需求,又感受到擁有充分的自尊心,一個非SAD的狀態也就逐漸產生了。
社會焦慮症患者康復的關鍵是甚麼?
發布於 2022-10-05 15:00
社會焦慮症患者康復的關鍵是甚麼?相關文章
一、醫生態度:
一般來講,臨床醫生應對多發性抽動症患兒及其家長提供較為寬廣的專業知識服務,下面所提的三點內容也是特殊教育人員或社會工作者所要注意的問題。
(1)臨床醫生在對多發性抽動症患兒做出正確診斷及提供及時治療信息的同時,要儘量幫助家長開始適應他們這種變化了的家庭生活,接納家長的憤怒和傾聽他們訴說的犯罪感,使他們從日益增加的失望-憤怒-犯罪感的循環中解脫出來。
(2)對患兒的學習能力和神經心
發布於 2023-02-25 06:16
0評論
概述
胃癌是一種比較可怕的惡性腫瘤,現在越來越多的中老年朋友會患有胃癌這種疾病,導致胃癌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對於胃癌患者應該儘早的接受治療,早期的治療效果是比較好的,一定要避免延誤病情的治療,如果不及時的進行治療,治療起來是比較困難的,胃癌患者在飲食上也要格外的注意,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胃癌患者手術飲食調理是康復的關鍵。
步驟/方法:
1、
首先,我們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胃癌患者手
發布於 2023-10-02 19:01
0評論
概述
我們知道生活中很多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會留有不同的後遺症,對於這些問題的出現,患者一定要積極的進行面對,這樣才能儘快的恢復健康,導致腦血管病人不能及時進行康復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不瞭解康復治療,誤認為自己動一動就可以康復了,其實這樣對我們的身體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步驟/方法:
1、
首先一個就是及早進行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對降低腦血管
發布於 2023-10-27 14:22
0評論
在日常出診過程中,焦慮症患者人數眾多,患病率很高,誤診率也很高,有很多病例開始都被誤診為身體的疾病,這樣不僅延誤了治療時機,導致疾病慢性化,治療難度增加、藥物依賴,增加病人的痛苦(常常是一家人都因此受累),還給患者和患者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如何讓更多的焦慮症患者正確的得到救治,是每一位臨床工作者共同關注的事情。焦慮症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轉換障礙、疑病症、軀體形式障礙、軀體化障礙、
發布於 2022-12-17 18:05
0評論
1、呼吸道症狀
主要是主觀感覺吸氣不足、胸悶、呼吸不順暢,極可能出現嘆息樣呼吸,甚至感到窒息。
2、心血管症狀
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有的患者會心前區痛、呈針刺樣或隱痛、鈍痛等。這些症狀可能持續幾個小時,並且局部伴有壓痛感;而有些患者則會心慌、心悸。
3、消化系統症狀
焦慮症患者還會出現口乾、嘴裡沒味、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消化不良和便秘等情況,同時,還會感到上腹部難受,但卻說不清楚具體感
發布於 2022-12-08 08:45
0評論
腰痠背痛、頭疼腦熱、胸悶心悸……生活中有這些症狀的人比比皆是,但很多人的症狀卻是由於心理原因引發。他們可能身體好好的,卻總是懷疑自己有“大病”,只有看到“白大褂”,才覺得有安全感。一項調查表明,在醫院的門急診中,這樣的“患者”已佔到3成左右。專家認為,他們應該去看心理門診或者做抗焦慮和抑鬱治療。“想”出病四處求醫24歲的許小姐最近正忙著四處求醫。身為知名外企職員,她一直處於一種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
發布於 2023-02-25 14:06
0評論
1、對病人的關心保持在正常範圍內,也就是說不要過度關心:家屬要保持良好的判斷力,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和以往的習慣在生活中給病人以適度的關心和照顧,最好不要讓病人的疾病成為家庭日常生活的中心,讓病人做些力所能及的或病人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很好地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有效地減低焦慮的程度。
2、要讓病人感受到家屬對治療的信心:焦慮症的治療需要一段時間,有些病人的病情會有反覆,家屬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疑慮,但
發布於 2022-12-04 04:34
0評論
一、情緒障礙。表現出天原由的不安、擔心害伯,或反覆懷有不祥的預感,彷彿大難臨頭、禍在眉睫,表情緊張,眉頭緊韌,皮膚蒼白、多汗等。
二、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如口乾、消化不良、腹脹、胸閣、吸氣困難、過度換氣、f俯、尿頻、尿急、陽瘓、性慾冷淡、痛經、月經紊亂、視力模糊、耳鳴、同身不適、頭暈及暈撅等。
三、運動症狀。表現為搓手頓足、坐立不安、往復徘徊、四肢震顫等。
發布於 2023-01-15 08:28
0評論
1、棗麥粥棗仁30克,小麥30-60克,粳米100克,大棗6枚。將棗仁、小麥、大棗洗淨,加水煮至10沸,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每日2-3次,溫熱食。功效養心安神。適用於婦女煩躁、神志不寧精神恍惚、多呵欠、喜悲傷欲哭,及心悸、失眠、自汗。
2、玫瑰花烤羊心鮮玫瑰花50克(或幹品]5克),羊心50克,精鹽適量。將鮮玫瑰花放人小鋁鍋中,加精鹽、水煎煮10分鐘,待冷備用。將羊心洗淨,切成塊狀,穿在
發布於 2024-04-09 03:35
0評論
似乎人人都有焦慮症,你正在因為忘記帶手機而坐立不安,你的母親卻喋喋不休地警告你電子產品可能讓你患上各種疾病,氣氛簡直糟糕到了極點。我們似乎失去了平心靜氣的能力,對一切都充滿了煩惱和擔憂。
焦慮症是一種現代流行疾病,這種負面情緒吸走了我們的精力和注意力,讓我們難以得到寧靜和幸福,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變得低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在不斷變化,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以及所掌握的技能卻有可能跟不上這種變化。於是我
發布於 2023-02-09 23:5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