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痠背痛、頭疼腦熱、胸悶心悸……生活中有這些症狀的人比比皆是,但很多人的症狀卻是由於心理原因引發。他們可能身體好好的,卻總是懷疑自己有“大病”,只有看到 “白大褂” , 才覺得有安全感。 一項調查表明, 在醫院的門急診中, 這樣的 “患者”已佔到 3 成左右。專家認為,他們應該去看心理門診或者做抗焦慮和抑鬱治療。“想”出病四處求醫24 歲的許小姐最近正忙著四處求醫。身為知名外企職員,她一直處於一種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氛圍中。上個月,一位老同學因為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療,在醫院看望了老同學以後,許小姐發現自己也有心跳加速、心悸、心率不齊、腹痛等心肌炎的症狀,於是請假到滬上數家三甲醫院就診,心電圖等各項檢查做遍,醫生們一致認為她的心臟沒有問題。
但在生活中,許小姐還是感覺心肌炎對她的“威脅”無處不在。聽到鞭炮聲她就感覺心臟狂跳、乘坐空調車感覺透不過氣、坐在辦公室裡也感覺胸悶得厲害。
一朝得病多年害怕路阿婆 3 年前曾突發心力衰竭,家人迅速將其送往附近醫院看急診,終於轉危為安。幾個月後,路阿婆的外孫從外地來滬,路阿婆非常激動,一下子就感覺心跳有些快,她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以前發病的情景,立刻要求家人送她到醫院。
急診醫生經過多方檢查,認定老人一切正常,根本用不著到醫院。可路阿婆認為那些檢查就是治療,而且“病”已經好了,連誇醫生水平高。以後,每到她自我感覺有 “病” 的時候, 就催促家人帶她看急診, 到醫院一看到醫生, 路阿婆的病就恢復正常。
內心焦慮致心病頻發上海仁濟醫院心內科博士生導師王長謙教授指出,許小姐和路阿婆的臨床情況都屬於心病。很多白領青年的疑病症多是由於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對疾病過於恐懼引起的。這類人要學會“減壓”,使自己內心的苦悶得以適當宣洩。而老年人多是因為內心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所致。
除此,更年期女性也是疑病症的高發群體。多是由於性激素分泌的下降,機體逐漸衰老,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再加上家庭、社會負擔沉重,在抑鬱素質的基礎上,或在過度勞累、某種疾病的影響下,這些人群往往出現各種軀體不適症狀,如心血管症狀、胃腸道症狀、持續性軀體疼痛、呼吸系統症狀和月經紊亂等。
到門診做抗焦慮治療一直關注著門診病人心病問題的黃浦區中心醫院內科王一波醫生告訴記者,在臨床中經常遇到那些四處求醫的疑病患者。有的認為自己患了癌症、有的感覺像是艾滋病,跑遍了上海的醫院,做遍了各種檢查,醫生不確診就是不甘心,甚至再到外地的醫院去諮詢和檢查。
王醫生指出,其實這類患者根本不用再繼續求醫了。如果非要去醫院看,應該到綜合性醫院的心身科或心理醫學科做個抗焦慮或抑鬱的測試,醫生會根據其個人情況做出最後的評估,然後確定是心理疏導治療或藥物治療。總之,這類患者應當多與外界進行交流,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