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間皮瘤及原發性腹膜癌因為診斷的困難,常常在外科和婦科手術中發現。
1908年Miller等首先報道了間皮瘤。1960年Wagner等首次提出間皮瘤的發生與接觸石棉粉塵有關。有學者提出本病可能與放射性物質、病毒、遺傳易感性及慢性炎症刺激有關,提示部分間皮瘤的發病與石棉無關。
間皮瘤是一種高度侵襲性腫瘤,目前尚缺乏可靠的血清學腫瘤指標。澳大利亞Robinson等報告,血清可溶性間皮相關蛋白(SMR)有助於預測和診斷間皮瘤(Lancet2003;362:1612)。44例經組織學證實的間皮瘤患者中有37例(84%)SMR水平升高,而160例其他腫瘤、其他炎性肺病及胸膜疾病患者僅3例(2%)有SMR升高;在28名無石棉暴露史的健康對照中無1例出現SMR升高,而40名有石棉暴露史的對照中7例SMR升高,其中分別有3例和1例在1~5年隨訪期內發展為間皮瘤和肺癌。
臨床特徵:在一般人群中發病率為1~2/百萬,發病隱匿,早期多無症狀,中、晚期當腫瘤生長到一定大小或累及胃腸道,才有腹痛、腹脹,腹水、盆腹腔包塊等徵候,但無特異性表現。若在腹水中找到有惡性特徵的異型間皮細胞,有助於診斷,但陽性率極低,確診需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
子宮間皮瘤(mesothelioma)
子宮間皮瘤(mesothelioma)為盆腔腹膜腫瘤之一,由子宮漿膜間皮細胞發生。間皮細胞具有原始性和多能性,在增生髮展過程中可形成各種不同組織類型。因此,文獻中出現名稱繁多,如腺纖維瘤、腺瘤、血管瘤樣瘤和淋巴管瘤等。子宮間皮瘤罕見,多發生於中年或老年婦女。臨床無特殊症狀。其表現與子宮肌瘤相同,並易與子宮肉瘤相混淆。此瘤好發於子宮角部漿膜下肌層內,呈瀰漫散佈或形成索條、片塊狀。一般體積較小(<3cm直徑),質硬,無包膜,切面呈灰白或灰黃色。鏡檢下瘤細胞呈立方形、梭形、圓形或多角形。細胞形態基本上有3種,即上皮樣細胞、成纖維梭形細胞及多形性肉瘤樣細胞。根據病理組織學形態,可分為漿液乳頭型、單發纖維型和腺樣瘤型。
診斷:其表現與子宮肌瘤相同,並易與子宮肉瘤相混淆。在診斷原發性子宮間皮瘤之前,應排除其他器官的原發性間皮瘤。
治療方法:一般主張,對位於子宮壁間,體積小,鏡檢無特殊細胞異形者,施行全子宮切除術;若腫瘤較大,明顯突出於腹腔或宮腔內,尤其是漿液乳頭型者,應按照子宮惡性腫瘤的處理原則,採取廣泛的徹底切除手術,並適當輔助放療或化療。
卵巢外腹膜漿液性乳頭狀癌
自1959年Suerdlou首次報道了1例卵巢乳頭狀囊腺癌樣的盆腔腹膜間皮瘤以來,許多學者又陸續報道多例相似病例,如間皮瘤、原發性腹膜乳頭狀漿液性囊腺癌、多灶性卵巢外漿液性癌、卵巢外腹膜漿液性乳頭狀癌(EPSPC)等。BLCss報道250餘例。國內罕見報道。
卵巢外腹膜漿液性乳頭狀癌(extraovarian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EPSPC)是一種原發於腹膜間皮、有時可累及卵巢表面、呈多灶性發生的惡性腫瘤。早期多無症狀,晚期可有腹脹、腹水、納差等消化道症狀,而消化系統往往找不到原發病灶,易誤診和誤治,術後常誤診為卵巢癌。
關於EPSPC的組織來源有兩種:一是起源於胚胎時期性腺遷移途中殘留的卵巢組織惡變,二是腹膜上皮和卵巢上皮具有潛在苗勒系統的間皮,當受到某些致癌因素刺激後發生癌變。
至於EPSPC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瞭。Komatsu等認為,EPSPC的高危因素與上皮性卵巢癌相似,如不孕及高促性腺激素水平等。
國內現大多采用美國婦科腫瘤學組(GOG)所制定的EPSPC的診斷標準(EPSPC的病理特徵):腫瘤多生長於盆腔及腹腔腹膜,形成多發性或多個腫瘤結節。雙側卵巢大小基本正常。組織學結構與卵巢漿液性囊腺癌一致,瘤細胞多為矮柱狀,呈乳頭狀排列,常見砂粒體形成,分化程度較差。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由於EPSPC與上皮性卵巢癌相似,CA125均明顯增高,可作為該瘤診斷標準之一。
EPSPC的治療,目前採用手術和化療,由於EPSPC與乳頭狀漿液性卵巢癌(PSOC)起源相同,組織學特點亦相似,故常採用適用於PSOC的PAC方案治療EPSPC。美國GOG推薦的化療方案為順鉑75 mg/m2和環磷酰胺750 mg/m2,經腹腔或靜脈化療,每個療程的間歇為21天,共6個療程。一般認為EPSPC的預後較差。
一、病例1:43歲,已婚。因月經量多,伴腹脹擬“子宮肌瘤、盆腔混合性腫瘤”於1998年12月4日收住院。入院婦科檢查:宮增大如孕7周、質硬、活動欠佳。子宮右後方可及7 cm×6 cm×5 cm囊實性腫塊,表面高低不平,可推動。B超示:子宮前壁見低迴聲5.5 cm×4.8 cm,子宮後方偏右見不規則暗區8.9 cm×5.9 cm內見少許分隔及不規則光團6.9 cm×5 cm,提示:子宮肌瘤、盆腔混合性腫塊。於12月23日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淡黃色腹水300 ml,子宮增大如孕8周,宮底偏右有7 cm×5 cm×5 cm凸起,子宮後壁陶氏窩有8 cm×6.5 cm ×5 cm實質性腫塊呈乳頭狀、組織脆,無包膜,與宮頸、乙狀結腸粘連。左圓韌帶處有1.5 cm×1 cm腫瘤灶,雙側卵巢形態正常。即取圓韌帶及陶氏窩處腫瘤灶冰凍切片,報告:腺癌。行全子宮雙附件及大網膜、闌尾切除術。術中腹腔留置順鉑60 mg,病理:(子宮直腸陷凹)原發性腹膜乳頭狀腺癌(內膜樣腺癌為主)Ⅰ級,子宮後壁下段漿膜周圍炎,極少量間皮顯示早期癌變,大網膜間皮反應性增生,見極少腺癌灶,子宮肌壁間平滑肌瘤,內膜息肉,雙側卵巢未見癌灶,雙側輸卵管慢性炎症。術後用CP方案:環磷酰胺750 mg/m2靜脈化療,順鉑75 mg/m2腹腔化療,共6個療程。於1999年7月9日行二探加盆腔淋巴結清除術,術中肉眼未見腫瘤灶,病理檢查淋巴結陰性。術後繼用上述化療2次,目前在隨訪之中,血CA125<35 U/ml。
二、病例2:41歲,已婚,因大便不暢,次數增多就診,CT示:直腸粘膜下腫瘤;直腸鏡檢查:距肛門5 cm可見一粘膜下球形隆起,擬“直腸陰道膈腫瘤可能”於1999年6月7日住院。入院婦科檢查:陰道後壁與直腸間可及7 cm×6 cm圓形實質性腫塊,表面光滑,無壓痛,腫塊前端近左側穹窿可及1 cm×1.5 cm結節,宮頸輕糜,宮體中位。肛查:直腸前壁有7 cm×6 cm腫塊,表面光滑,凸向後壁,手指可通過,指套無血染。於1999年6月16日行剖腹探查術。在子宮直腸間有一10 cm×8 cm×7 cm囊實相間腫塊、表面高低不平,與骶前及左側盆壁浸潤。因切除腫塊有困難,故行腫塊穿刺術。病理為腺癌細胞。股動脈插管介入化療2次,順鉑80 mg,阿黴素70 mg。於8月8日再次手術,雙卵巢肉眼觀正常。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有二處腫塊,分別為3 cm×2 cm、2 cm×2 cm,質硬與宮頸後壁粘連,且向左側宮旁組織及左側盆壁浸潤。陰道後壁與直腸前壁間有6 cm×5 cm×5 cm腫塊,表面光滑,質硬,活動度差。行全子宮雙附件切除加Hartman 氏手術。病理為(子宮直腸窩)卵巢外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癌(砂粒體癌),腫塊8 cm×5 cm×5 cm,腫瘤浸潤乙狀結腸漿膜層,腸壁旁淋巴結5/11(見有癌轉移,左卵巢漿液性乳頭狀瘤侷限於卵巢外膜)。術後腹腔化療一次,絲裂黴素8 mg、5氟脲嘧啶1 g、順鉑80 mg。目前在隨訪中。
三、病例3:患者61歲,已婚。因肛門墜脹感2月餘就診,伴有裡急後重感,無膿血便,無明顯腹痛,以“直腸包塊”住外科就診。體格檢查: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腹平軟,未觸及包塊,無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活躍,移動性濁音(-)。肛診:指進3cm,12點處觸及一質硬包塊,輕觸痛,較固定,上界不清,腸外生長,腸粘膜光滑,指套無血。B超:子宮4.9cm×4.9cm×2.2cm,子宮外後方有6.5cm×2.3cm強回聲光團。提示:盆腔包塊。CT檢查:直腸前壁腫瘤。入院後行剖腹探查術見子宮小於正常,光滑,右附件(-),直腸窩左側有一直徑9~10cm的包塊,不光滑,質脆,與左側附件、直腸、盆壁有粘連。盆腔腹膜、直腸各有2cm大的結節,大網膜及肝脾周圍未觸及結節。術中快速病理:卵巢漿液性乳頭狀囊腺癌。術中請婦科醫生行大塊病灶切除後,發現左側附件正常,切除子宮、雙側附件,高位結紮骨盆漏斗韌帶。術後病理(經免疫組化檢查證實):腹膜惡性間皮瘤。用卡鉑、環磷酰胺、阿黴素、5-氟脲嘧啶等化療。術後40個月,該病人出現大網膜、肝臟轉移而死亡。
四、病例4:患者65歲,已婚,因陣發性腹痛、腹脹、腹瀉1月餘,加重10余天在外院就診。體格檢查:蛙狀腹、腹軟,左下腹壓痛,移動性濁音(+)。婦科檢查:子宮觸診不清,子宮直腸窩觸及一實性包塊,約4cm×3cm×3cm,質軟。盆腔CT檢查:盆腔內惡性腫瘤並腹膜廣泛種植;大量腹水。入院後行剖腹探查術見腹水5000ml,盆腹腔腹膜、大網膜、腸繫膜、肝門及子宮、附件周圍有大小不等的癌灶;子宮,卵巢呈萎縮狀,大網膜上的癌組織粘連成團,約15cm×10cm×6cm大小兩塊,肝表面光滑,未發現原發病灶。切除大網膜包塊及部分病灶,置腹腔化療泵。病理報告:(大網膜)轉移的管狀腺癌。術後行腹腔、靜脈聯合化療6個療程(卡鉑、阿黴素、環磷酰胺、長春新鹼),之後行二次剖腹探查:子宮,附件未見異常,腹膜表面,圓韌帶見散在黃色結節,行子宮、附件切除。病理報告:未見癌細胞。之後來我院繼續化療4個療程(腹腔、靜脈聯合化療)。目前病人無不適,盆腔檢查、B超、CT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複習病理切片,診斷為腹膜惡性間皮瘤。至今病人已存活38個月。
五、病例5:患者50歲,已婚。因腹脹20余天,加重5天就診,伴大便時下腹墜痛,尿少,不能平臥,飲食量極少,擬診為卵巢癌。體格檢查:腹膨隆,蛙狀腹,足月妊娠大小,腹壁緊張,輕壓痛,移動性濁音(+)。婦科檢查:子宮,附件觸診不清。盆腔有包塊,界限不清,不活動。肛診:無異常。B超:子宮5.5cm×4.1cm×3cm,外形正常,回聲均質,子宮外左前方探及4.1×4.5cm×4.1cm混合回聲及3.3cm×3.3cm無回聲光團,腹腔內探及大量腹水,提示盆腔包塊(卵巢癌?)。入院後給予利尿,腹腔穿刺放腹水(腹水中找到癌細胞),卡鉑腹腔化療1次後行剖腹探查術。手術中放出淡茶色腹水約7000ml,術中見腹膜增厚,大網膜呈“餅”樣,宮底有一6cm×5cm×4cm大小的實性包塊,子宮及右側附件被癌組織侵蝕,包繞,成塊,左附件(-),肝及胃大致正常,脾下極表面稍有侵蝕,腸表面、腸繫膜有散在癌灶,大小不等。行雙側附件、闌尾、大網膜切除及局部病灶清除,置腹腔化療管。術中、術後PC方案化療(腹腔、靜脈聯合化療)。術中快速病理:子宮肌瘤,表面查見少許癌組織,(右側附件)癌可能為低分化鱗狀細胞癌。術後病理(免疫組化檢查證實):腹膜惡性間皮瘤。目前病人繼續完成各療程化療,已帶瘤存活9個月。
腹膜間皮瘤及原發性腹膜癌
發布於 2023-02-06 18:52
腹膜間皮瘤及原發性腹膜癌相關文章
早先的時候,“腹膜假粘液瘤”不是一個病理診斷術語,只是描述病人腹膜廣泛膠凍樣物這種情況。但2010年第4版消化系統腫瘤分類中,把腹膜假粘液瘤作為一個病理診斷,與腹膜粘液性癌等同。新版的WHO認為,凡是種植性生長在腹膜腔的粘液性腫瘤,其本質都是癌。在此基礎上,又分為“低級別粘液性腫瘤(癌)”和高級別粘液性腫瘤――即粘液癌。腹膜假粘液瘤本質上是消化系統疾病,研究發現幾乎均來自於闌尾,少數來自消化道其
發布於 2022-10-19 11:44
0評論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是指發生在腹膜後間隙的腫瘤,並不包括原在腹膜後間隙的各器官的腫瘤。是一種較少見的腫瘤。以惡性居多,約佔70%。良性腫瘤以畸胎瘤、神經鞘瘤、纖維瘤為多見,惡性腫瘤以脂肪肉瘤、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經纖維肉瘤和惡性淋巴瘤為多。除少數腹膜後腫瘤,如嗜鉻細胞瘤能分泌化學介質產生明顯的臨床症狀易被早期發現外,絕大多數腹膜後腫瘤初起時無症狀。當腫瘤逐漸長大,產生壓迫症狀,或被病人偶
發布於 2022-12-01 07:31
0評論
1.結核性腹膜炎的特點
(1)腹壁軟或柔面感。
(2)腹水的白細胞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超過50%。
(3)全身可能找到結核病灶。
(4)可有午後低熱、面頰潮紅、夜間盜汗、血沉增快等結核中毒徵象。
(5)抗結核治療有效,加用激素效果更著。
(6)腹水培養或動物接種結核菌可陽性。
2.繼發性腹膜炎特點
(1)腹腔有原發病灶,尤其胃腸穿孔、闌尾穿孔等急腹症徵象。腹痛多半先侷限於上腹部或右下腹部,伴局
發布於 2023-10-21 03:15
0評論
本病以發熱、腹痛、腹膜刺激徵和白細胞升高為臨床特徵,但約半數患者臨床表現隱匿。有的肝硬化患者以短期內腹水驟增、對利尿藥抗藥、發生肝腎綜合徵、肝性腦病等為早期表現,應加以注意。
除原有肝病表現外,主要是原發性腹膜炎的臨床特點。
(1)腹腔無臟器穿孔等原發病灶,多急性起病。
(2)80%患者有發熱,體溫37.5~40℃。熱型不規則,以弛張熱多見,少數為持續性低熱,或伴有畏寒。
(3)半數患者伴有腹痛
發布於 2023-10-21 02:55
0評論
1、中毒性休克:其特徵為高熱、嘔吐、腹瀉、意識模糊和皮疹,可很快進展為嚴重而難治的休克。
2、多臟器功能衰竭:MSOF是指在急性疾病,如嚴重創傷,大手術,嚴重感染,休克等過程中,同時或相繼發生兩個以上的系統或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礙。在心,肺,腎,肝,腦,血液及消化等眾多系統和器官中,最先受損的常常是肺,依次為腎,肝和腦等。
3、後期:容易引起腹膜粘連,導致粘連性腸梗阻等合併症。
發布於 2023-10-21 03:08
0評論
1、腹水檢查
顯示腹水為滲出性,草黃色,外觀混濁。
2、血培養陽性率約40%~60%。
3、其他化驗室檢查
(1)血白細胞>10×109/L,中性粒細胞升高,重度脾功能亢進者白細胞可正常或低於正常,血小板和紅細胞也低於正常。
(2)肝功能減退:在原有白蛋白低下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白/球比例倒置,其嚴重程度依原有肝功能分級與腹腔感染的嚴重程度而定。
(3)谷丙和穀草轉氨酶升高,乳酸脫氫酶,鹼
發布於 2023-10-21 03:01
0評論
結核性腹膜炎是由結核菌引起的一種慢性、瀰漫性腹膜感染。腹腔結核感染可由腸結核、腸繫膜淋巴結結核、輸卵管結核直接蔓延或其他原發結核感染灶內的結核菌隨淋巴、血行播散而來。
結核性腹膜炎的病理改變可為三型,即滲出型、粘連型及乾酪型。以粘連型為最多見,滲出型次之,乾酪型最少。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可由一個類型轉變為另一類型,或二、三種類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
結核性腹膜炎病人由於原發病灶和病理類型不
發布於 2023-12-31 13:39
0評論
一、關於判斷高級別漿液性癌的來源1、伴有BRCA1/2突變者,多來自於輸卵管傘端上皮;2、散發的高級別漿液性癌,可能來源於:卵巢表面下陷的間皮;卵巢皮質包涵囊腫、卵巢的輸卵管上皮異位。 3、部分仍可原發於腹膜(所謂第二苗勒系統)。二、判斷是卵巢原發?腹膜原發還是輸卵管原發?通常是病理大夫武斷地判斷,主要取決於腫瘤主體的分佈。1、如癌組織主體位於卵巢皮質,少部分累及腹膜及卵管,可診斷為卵巢
發布於 2022-10-19 12:04
0評論
1.血象和血沉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腹腔結核病灶急性擴散者、乾酪型及繼發感染者的白細胞計數可增高,血沉既紅細胞沉降率多數增快。血沉也可作為病變活動的簡易指標。
2.結核菌素試驗
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者對診斷本病有幫助,但粟粒型結核或重症病人反而可呈陰性。
3.腹水檢查
近年主張對感染性腹水的判斷應增加實驗診斷指標,腹水葡萄糖<3.4mmol/L,pH<7.35時,指示細菌感染,
發布於 2023-12-31 13:59
0評論
結核菌屬於放線菌目,分枝桿菌科的分枝桿菌屬,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主要分為人、牛、鳥、鼠等型。對人有致病性者主要是人型菌,牛型菌少有感染。人型與牛型結核菌株皆是專性寄生物,分別以人與牛為天然宿主。兩者對人、猴和豚鼠有同等強度的致病力。結核菌對藥物的耐藥性可由菌群中先天耐藥菌發展而形成,也可由於單獨使用一種抗結核藥而較快產生對該藥的耐藥性,即獲得耐藥菌。耐藥菌可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影響療效。
臨床表現
發布於 2024-07-17 16:38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