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瘤(IPMN)的發病率隨診斷技術的發展正在逐年上升,目前佔胰腺囊性病變的30%左右。IPMN的特點是具有潛在惡變的特點,還沒有惡變的IPMN的10年疾病相關生存率超過95%,一旦IPMN含有侵襲性癌變5年總生存率不到前者的一半。
總的來說,IPMN癌變後的預後要好於常見的胰腺侵潤性導管腺癌。麻省總院報道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癌的淋巴結轉移概率大約為30%,與典型的胰腺癌侵潤性導管癌70%左右的淋巴結轉移概率而言明顯不同。而且大多腫瘤病理分期為II期,不同於侵潤性導管癌大多都是晚期為主。
IPMN的病理分型為腸型, 胰腺膽管型,嗜酸細胞型,胃型等等,主要以腸型為主。
一般而言,IPMN從良性到惡變的過程目前仍然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整過程至少需要經歷5-7年。其中以主胰管的惡變概率高於分支胰管,其發生概率超過50%。
從預後而言,主要根據手術病理,腫瘤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手術未能完全切除,等等均是判斷預後的主要依據。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淋巴結轉移的IPMN5年總生存僅12%,遠遠低於沒有發生淋巴結轉移的IPMN。
治療的主要手段是手術,根據2012年歐美胰腺癌多學科專家組的意見,主胰管IPMN無論位於胰頭還是胰尾,也無論腫瘤大小均建議手術。要求手術切緣儘可能達到陰性。而對於分支胰管則需要根據囊性病變的直徑大小,囊壁的厚度,與主胰管的關係,以及細胞穿刺學來具體分析是否需要手術。
手術的後續治療目前仍在探索中,目前按照胰腺癌的管理原則對於IPMN也並不是完全適合。良性IPMN一般無需進一步治療,而有侵潤性的IPMN,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對於腫瘤無法徹底完全切除的IPMN,或者手術中發現有淋巴結侵犯的IPMN,均建議行放化療為主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