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1-24 14:22

  胰管內乳頭狀粘液性腫瘤是一種長在胰管腔內的產粘液的腫瘤,胰腺囊性病變是比較常見的。美國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曾經給2932沒有胰腺病症狀的病人的做腹部CT檢查發現其中有37個有胰腺囊腫,也就是說每一百個檢查中就有2.6個胰腺囊腫,需要強調的是這些病人完全沒有症狀。其中有很多是IPMN,因此IPMN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主胰管是胰腺中央一條有的很多分叉的管狀結構,它收集了分支胰管內由胰腺細胞產生的消化酶組成的胰液,就像小溪匯成一條河流一樣最終流進了腸腔幫助消化食物。IPMN就長在這些胰管腔內。如果我們能把眼睛探到胰管腔裡的話我們會看到IPMN是突入胰管腔內的乳頭樣的結構,而在顯微鏡下面我們可以看到它們是一些由高柱狀的產粘液的細胞組成的。病理學家把它們分成兩組,一組是浸潤性的、一組是非浸潤性的。之所以這麼分是因為浸潤性的預後較差而非浸潤性的預後較好。非浸潤性的又細分為三種,良性、交界性、惡性,通常是從良性發展到交界性再到惡性,最終發展到浸潤性。 IPMN就長在主胰管和分支胰管腔內。長在主胰管的IPMN被稱為主胰管型,長在分支胰管的被稱為分支胰管型。這個分型很重要,因為有研究顯示主胰管型的惡性程度比分支胰管型的要高。 IPMN的表現很多樣,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痛、腹脹不適。最常見的去醫院看的原因包括黃疸、消瘦、急性胰腺炎、這些症狀並不是IPMN特異的表現,現在有很多IPMN病人是偶然發現的,比如全身體檢的時候做腹部CT意外發現的。 如果懷疑有IPMN的可能的話就會用各種影像學檢查來證實,包括胰腺CT、超聲內鏡(EUS)、磁共振(MRCP)、逆行胰管造影(ERCP),這些檢查能發現主胰管或者分支胰管的擴張。有時候需要做進行細胞刷和超聲內鏡下的穿刺(EUS-FNA)進行顯微鏡下的細胞學檢查,以辨別良惡性。 約70%的主胰管型IPMN含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一種浸潤性癌前期的高級病變)或浸潤性癌。因此如果能夠耐受手術,主胰管型IPMN應該進行手術治療。重要的是這樣的手術應該在有大量胰腺手術經驗的單位施行。在胰體尾部的IPMN可以行胰體尾切除,胰頭和胰腺勾突的IPMN需要行胰十二指腸切除,全胰腺型的IPMN需要行全胰腺切除。 分支型IPMN的治療比主胰管型的要複雜。許多分支型IPMN的惡性程度不高,手術是得不償失的。對於分支胰管的治療,2006年有一個國際共識,其目的就是權衡手術的風險與益處。國際共識建議:無症狀的分支型IPMN如果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小於3釐米,2沒有主胰管擴張,3沒有壁節結,則可以暫不手術先定期複查隨訪。對於那些有症狀的、大於3釐米的、有壁節結的、或者有主胰管擴張的,則建議手術切除。儘管很多研究支持國際共識的觀點,但是國際共識也不是完美的,按國際共識切除的分支胰管IPMN中有一部分並沒有癌變,因此國際共識並不能完全鑑別IPMN的良惡性。尤其是3釐米這個界值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也許會在將來的研究中有變化。因此有醫生和病人會主張小於3釐米的分支型IPMN也要切除。當然即使是主胰管型IPMN也是在病人能夠耐受手術的情況下才能手術治療。不行手術治療的分支型IPMN需要影像學定期隨訪,當它變成一個腫塊的時候就需要手術切除治療。隨訪的內容包括胰腺CT、MRCP、ERCP、EUS,小於1釐米的病灶可以一年隨訪一次,大於1釐米的病灶需要半年或者三個月複查一次。 一般來說,手術可以“治癒”IPMN。但是有少部分IPMN是多發的或者在手術後可能復發,所以即使手術後也需要定期隨訪。如果復發那麼是否能手術要取決於復發的病灶的情況。 IPMN的患者發生結腸腫瘤的風險比正常人稍高。

胰管內乳頭狀粘液性腫瘤是甚麼?相關文章
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瘤(IPMN)的發病率隨診斷技術的發展正在逐年上升,目前佔胰腺囊性病變的30%左右。IPMN的特點是具有潛在惡變的特點,還沒有惡變的IPMN的10年疾病相關生存率超過95%,一旦IPMN含有侵襲性癌變5年總生存率不到前者的一半。總的來說,IPMN癌變後的預後要好於常見的胰腺侵潤性導管腺癌。麻省總院報道導管內乳頭狀粘液癌的淋巴結轉移概率大約為30%,與典型的胰腺癌侵潤性導管癌7
發布於 2023-02-11 01:57
0評論
在頸椎外科,頸椎管內腫瘤並不少見。腫瘤易造成脊髓受壓,致癱率和致殘率高,甚至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現代影像學技術和先進的外科手術的推廣應用,國內越來越多醫院的脊柱外科開展了頸椎管內腫瘤的診治工作,不少的文獻報道表明,其診斷的準確率和手術療效總體良好,但誤診、漏診和手術併發症等時有發生,從而影響手術療效,甚至引起嚴重後果。因此,如何提高頸椎管內腫瘤的診治水平很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和重視。一、熟悉分類
發布於 2023-03-23 09:21
0評論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nasalinvertedpapilloma,NIP)是鼻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其病理特徵為上皮組織高度增生,上皮團塊向上皮下間質內呈管狀或指狀深入,從而形成特徵性的外觀形態。外觀一般為乳頭狀或蕈狀如圖1所示,有時腫瘤局部呈息肉樣改變,故常被誤診為鼻息肉。症狀:可表現為鼻堵,膿涕,可有涕中帶血。多為單側發病。起病特點:首次發病的個體往往腫瘤起源於局部,並以此為生髮中心,該生髮
發布於 2022-12-16 03:13
0評論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nasalinvertedpapilloma,NIP)是鼻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其病理特徵為上皮組織高度增生,上皮團塊向上皮下間質內呈管狀或指狀深入,從而形成特徵性的外觀形態。外觀一般為乳頭狀或蕈狀如圖1所示,有時腫瘤局部呈息肉樣改變,故常被誤診為鼻息肉。症狀:可表現為鼻堵,膿涕,可有涕中帶血。多為單側發病。起病特點:首次發病的個體往往腫瘤起源於局部,並以此為生髮中心,該生髮
發布於 2022-10-21 11:44
0評論
SPT好發於年輕女性,平均年齡23.9歲,男女發病比例約1:22。最初報道多發於黑人女性,但隨著病例數的增多,特別是非黑人病例數的增多,該特點已不再被提及。SPT是潛在低度惡性腫瘤,生長緩慢,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大部分病人無症狀,以致腫瘤在發現時體積均較大。部分病人僅表現為上腹或側腹部隱痛、脹痛不適,有夜間加重的情況。當腫瘤增大時可以表現出壓迫症狀,如胰頭部腫瘤壓迫十二指腸產生腸梗阻症狀,擠壓胃
發布於 2023-11-07 11:16
0評論
椎管內腫瘤是指發生於脊髓及周圍組織如果硬脊膜、神經根、脂肪及血管等的原發性腫瘤或繼發性腫瘤。根據腫瘤與脊髓、脊膜的關係分為脊髓內腫瘤、髓外硬脊膜下腫瘤和硬脊膜外腫瘤。根據病理分類,脊髓內腫瘤多為膠質瘤和室管膜瘤、海綿狀血管瘤;髓外硬脊膜下主要為神經鞘瘤和脊膜瘤;硬脊膜外腫瘤主要為脂肪瘤、轉移瘤、血管瘤、神經鞘瘤等。主要臨床表現(1)神經根受壓症狀:表現為刺痛、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疼痛沿神經根分佈
發布於 2022-12-02 22:06
0評論
早先的時候,“腹膜假粘液瘤”不是一個病理診斷術語,只是描述病人腹膜廣泛膠凍樣物這種情況。但2010年第4版消化系統腫瘤分類中,把腹膜假粘液瘤作為一個病理診斷,與腹膜粘液性癌等同。新版的WHO認為,凡是種植性生長在腹膜腔的粘液性腫瘤,其本質都是癌。在此基礎上,又分為“低級別粘液性腫瘤(癌)”和高級別粘液性腫瘤――即粘液癌。腹膜假粘液瘤本質上是消化系統疾病,研究發現幾乎均來自於闌尾,少數來自消化道其
發布於 2022-10-19 11:44
0評論
1、持續性疼痛夜間加重者;2、軀體束帶束縛感或感覺過敏者;3、神經根性疼痛進行性加重伴單側或雙側肢體神經支配節段感覺障礙者;4、無痛性肢體感覺減退,雙足行走踩棉樣伴無力或肌張力增高者;5、影像學檢查與臨床症狀體徵不符者。由於椎管內腫瘤病變早期多隱匿,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常常被誤診及漏診。如果延誤診治,病情會進展、惡化,甚至出現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後果,有以上症狀者應儘早到醫院行CT、MRI等輔助檢
發布於 2023-03-06 04:56
0評論
現階段國內患者、甚至部分醫生對於椎管內腫瘤的認識還有誤區,病人的症狀通常是以肢體麻木、無力或者常固定頸胸腰背部的一處疼痛等為始發症狀,而這部分患者通常會認為這些症狀是由於單純的肢體問題或者腰部的一些常見疾病引起的,往往會去骨科就診。在相對大型的醫院,這部分病人在確診後一般會及時轉診到神經外科,並得到相應的手術治療。另外一些病人可能會被收到其他科室,也可能會由骨科醫生救治。但其實骨科和神經外科對該
發布於 2023-03-06 05:41
0評論
概述 大女兒出生的時候我是在老公的老家陝西一個小縣城裡剖腹產的,等到可以起床動時,我也像其它的母親一樣希望給孩子吃自己的奶水,但當婆婆把女兒抱到我身邊的時候,我解開鈕釦準備給孩子餵奶的時候,婆婆一看我的乳頭就是你出生的時候沒有拉過乳頭嗎?怎麼乳頭這麼短,這麼短怎麼給孩子餵哺啊,於是立即抱走了孩子,就這樣因為過長時間沒有哺乳,我失去了哺乳的權利,等到孩子和我獨處時我已經沒有奶水了,這個成了我長久以
發布於 2022-10-12 07:1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