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受傷後製動的患者都會面臨一個很大的困擾—關節僵硬。然而為了恢復一個好的關節活動,求醫之後往往會接受一個殘酷的治療,硬掰。大部分的病人在經歷了劇痛後任然沒有改善,甚至發生進一步的損傷!
所以讓我們看看為甚麼拒絕硬掰。
早在1952年之前,也就是距今63年前,西方就開始關注到關節僵硬,並開始進行治療。使用的是長槓桿旋轉技術,操作肢體遠端用力往活動受限的方向掰,也就是現在仍然很多地方在用的方法,暴力硬掰。我們可以看到右側的關節面發生了碰撞,這時往往會產生劇烈的疼痛感,甚至會損傷骨骼和周邊組織發生骨折和撕裂,然而對於活動的改善也乏善可陳,並沒有很好地牽伸到受限的組織。
到了1952年,人們無法忍受硬掰的劇烈疼痛、無效治療甚至是帶來了關節損傷的硬掰,於是開始採用了短槓桿旋轉法,從操作肢體遠端變為了貼近關節面,因而減少了許多關節損傷的機會。但是疼痛和治療仍然不盡如人意。
隨著對於關節運動的不斷認識,到了1954年,按照關節的凹凸原則開始採用骨骼線性活動,包括滑動和牽引,很好地減少骨和骨之間的摩擦以及更多的牽伸了軟組織,也成為了如今改善關節活動度最佳的方法—關節鬆動術。
在60多年前便已經被淘汰的暴力硬掰,只需要一個壯漢便能操作,何須到專業的醫院去進行治療?甚至會給你帶來更多的痛苦和損傷!
60多年後,已經有了完善的技術、人性化的治療,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接受無痛的,科學的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