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簡單普及一下人體酸鹼平衡的基本理論:人體內不同部位的酸鹼度(以pH值來表示,pH值=7為中性、小於7為酸性、大於7為鹼性)是不一樣的:如胃液呈酸性,腸道呈弱鹼性;腎臟會根據體內代謝情況的不同調節尿液的酸鹼度,這樣,血液中的pH值則基本衡定在7.35-7.45之間,pH值低於7.35為酸中毒,高於7.45為鹼中毒。正常人的體液是一種典型的緩衝溶液,維持酸鹼平衡的能力非常強大,pH值波動很小,我們常常將體液稱為內穩態。除非在嚴重嘔吐、腹瀉、缺氧,以及罹患嚴重疾病、導致腎臟無法及時排出多餘的酸性或者鹼性物質時,才會造成酸鹼平衡失調。相反,即便你能一口氣喝下去一瓶醋、或者把一瓶鈣片全吞下去,對體液pH值產生的影響最多隻能持續短短几分鐘,之後,胃液還是酸性的,腸道內還是鹼性的,體液的pH值還是穩定在7.4左右。
瞭解了人體酸鹼平衡理論之後,回頭再來看所謂的酸鹼性體質和食物的酸鹼度理論就站不住腳了。但即便在美國,仍然有一小部分專家在推崇著這一理論,一本名為“The Acid-Alkaline Food Guide”(酸鹼食物指南)的書至今仍在美國熱銷。提出這一觀點的作者認為:劇烈運動會導致乳酸堆集、某些酸性食物會增加體液中的氯離子濃度、進食大量的蛋白質會導致有機酸的增加,人體為了維持其正常的pH值,必須增加骨質中鈣離子的釋放,增加細胞內和體液中鉀離子和鎂離子的外流,增加腎臟、肺和皮膚的負擔以排出多餘的酸性離子。長此以往,會導致骨質疏鬆、肌肉無力、身體的器官不堪重負,最終出現各種病症,也會導致癌症的發生。但這些解釋缺乏科學理論的支持,也查不到同行專家認可的實驗研究結果;至於他們提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提出的“酸性體質理論”和癌症發病的關係,也從未在相應的論著中查到過。
相反,從我們的生活常識來判斷,發達國家人均預期壽命比欠發達國家的長,而現代人的人均壽命更是遠遠大於古代人。雖然這主要歸功於醫學科學的巨大發展成就,但如果單從食物的酸鹼性來講,現代人食用的酸性食物一定多於古代人,因為後者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吃不起酸性物質,他們的飲食以澱粉和蔬菜為主,高蛋白食物吃得很少,他們中更多人都應該是“鹼性體質”,應該很少得病,應該不乏長壽者,可為甚麼還“人生七十古來稀”呢?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長期大量高蛋白、高糖、高脂肪飲食容易導致肥胖並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同時也可能增加某些腫瘤的發病率,但“鹼性體質的人不得腫瘤”這一說法毫無科學依據。而且,一味按照“食物酸鹼理論”指南,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入,反而會因為營養不良而出現相應的健康問題。所以,個人認為大家沒有必要被這種危言聳聽的理論所嚇倒。在我們醫學領域,除了酸中毒、鹼中毒,還有水中毒、氧中毒…… 如果被人利用、發揮,恐怕明天又會出來新的理論學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