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腫脹、上下樓梯困難……隨著冬天的來臨,膝關節的毛病逐漸多了起來。如何防治這些看似平常,卻很折磨人的膝關節疾病呢?接下來,我們將向您簡單介紹一下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知識。
甚麼是膝關節骨關節炎?
膝關節是人體最主要的負重關節,其骨關節炎的發生率居全身第一位。骨關節炎有許多名稱,如“老年性關節炎”;又因發病關節外觀呈肥大或畸形,亦稱為“肥大性關節炎”或“變形性關節炎”。由於該病是從關節軟骨的退變開始,也有稱之為“退行性關節炎”
隨年齡增長膝關節多年積累性勞損是引起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的重要因素。國外曾有機構對膝關節骨關節的發病率作出統計:55歲以上的發病率為80%、60歲以上的發病率達90%,而70歲以上的發病率高達100%。其次,老年人關節軟骨的成份發生變化,使其韌性降低,易受傷害,也使軟骨退變。軟骨成份和軟骨細胞代謝改變,各種炎症損傷因素使關節軟骨水分增加,蛋白多糖含量和透明質酸減少,導致軟骨退變。另外,膝關節的損傷、先天性異常、體重超重、家族遺傳、氣候、飲食、其他疾病等都會對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產生影響。
症狀和體徵
1、膝關節疼痛是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最明顯的症狀,疼痛可發生在膝關節的前方、內側或外側,可發生於平地行走時或上下樓梯時。到晚期,可出現休息狀態下的關節疼痛,嚴重影響工作、生活。
2、膝關節腫脹、大腿肌肉萎縮、膝關節的內翻或外翻畸形。
3、由於膝關節的疼痛、腫脹、畸形,影響關節的正常運動功能,負重行走疼痛加重,關節僵硬、伸屈受到限制,活動範圍減少,工作生活能力下降。
診斷
依據病史、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不難作出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診斷,輔助檢查的方法有多種:
1、X線攝片:X線平片檢查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檢查方法,通過X線平片,可排除關節腫瘤、感染、骨折等疾病。在骨關節炎病例,由於關節軟骨的磨損、剝脫,X線平片上可顯示關節間隙狹窄,至骨關節炎晚期,可出現關節間隙消失,甚至關節面塌陷,同時還有骨質硬化,囊性病變,關節周圍的骨贅形成。在X線平片上,可觀察到有無關節畸形,下肢負重力線是否改變,關節內有無骨性遊離體。
2、磁共振(MRI)檢查:MRI為無創性檢查,具有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的特點。由於膝關節的組成結構複雜,關節軟骨、關節滑膜以及半月板、韌帶等結構的病變相當常見,這些結構在普通的X線平片上是無法顯示的。磁共振成像能非常清晰地反映膝關節各部位結構的情況。
治療
1、一般治療
大多數患肢關節骨關節炎病人都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對疾病的治療應包括減輕體重、功能鍛鍊和休息。減輕體重可減輕關節壓力,減緩疾病進程。對輕、中度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人應進行適當的功能鍛鍊,增加關節活動度的屈伸鍛鍊,增加肌力的訓練,但應使關節負荷最小,避免關節碰撞受力,應避免過長時間的跪位和站立,避免反覆的上下階梯活動。應採取積極的休息,長時間臥位和關節制動可導致關節僵硬,造成進一步損害。關節局部應用熱敷、理療等方法可暫時緩解疼痛,減輕炎症,但對疾病的進程並無影響。
2、藥物治療
鎮痛劑、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的使用是目前治療退行性骨關節炎的主要方法,這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減輕炎症,但長期用藥將帶來副作用。硫酸葡萄糖胺和硫痠軟骨素是天然性藥物,其最明顯的優點是簡便、安全,可緩解關節疼痛和關節僵硬,但很難根治骨關節炎。
3、關節腔內注射
部分骨關節炎患者通過關節內注射激素、玻璃酸鈉可以緩解疼痛,但是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說關節腔內注射的治療效果有限,且療效維持時間不長,反覆注射還可能加速關節退變。目前最新的美國AAOS骨關節炎治療指南並不推薦對於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關節腔內玻璃酸鈉注射治療。
4、手術治療
關節鏡手術:這是最常應用的一種微創技術,通過2-3個很小的切口,在關節內窺鏡的幫助下,完成關節內的檢查,明確病變性質、程度,同時可進行半月板切除、軟骨修整、軟骨移植、滑膜切除、交叉韌帶斷裂重建等手術,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是最大的優點。
膝關節假體置換術: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已有明顯病損的膝關節表面的骨與軟骨,以達到消除病痛、緩解症狀和矯正畸形,恢復與改善膝關節功能。膝關節假體置換,每年在全球進行的手術超過60萬例,成為20世紀骨科手術中最為成功的手術之一。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觀念轉變,社會老齡化,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這種手術的數量不斷增加。60歲以上,患有嚴重膝關節疾患,非手術療法無效時,需進行關節置換。這種手術通常在全身或半身麻醉下進行,手術時間一般為90分鐘以內。它是利用特殊手術器械,精確切除已被破壞的關節表面,再安裝人工關節假體。術後3―4天,即可在輔助下行走,進行功能康復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