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評價後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治療T1期腎癌的臨床療效。
方法:T1期腎癌患者352例, 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腎癌根治術,其中行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 (後腹腔鏡組) 185例,開放性腎癌根治術 (開放手術組) 167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分期大小、血Scr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比較2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手術併發症及生存率的差異。
結果:後腹腔鏡組與開放手術相比:手術時間為55~130(75.6±11.2)min與50~140(68±10.6)min,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50~1200(110.6±32.3)ml與50~1500(160.8±38.1)ml(P<0.05);術後需用鎮痛劑8例與132例(P<0.05)、術後進食時間1~2(1.3±0.5)天與2-5(2.9±1.2)天(P<0.05)、術後住院3~7(4.6±1.2)天與7~14(8.9±1.6)天(P<0.05)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術後中位隨訪時間25個月(6~42月),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與開放腎癌根治術相比,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出血少、恢復快、術後併發症少,已成為T1期腎癌手術治療的金標準。
我們回顧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352例行後腔鏡下腎癌根治術或開放性腎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資料,評價後腹腔鏡下T1期腎癌根治術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共352例。隨機分為2組,患者腫瘤直徑均≤7cm,WHO 2002分期均為T1期,除外有癌栓,局部淋巴結轉移及行腎部分切除術的患者。患者術前均經B超、CT/MRI檢查確診。術後每3~6個月門診隨訪複查,隨訪6~42個月。
後腹腔鏡組185例。男102例,女83例。年齡20~78歲,平均(60.4±17.5)歲,體質量65.6(47~87)kg。腫瘤位於左側98例、右側87例;腎臟上極63例、下極59例、中部64例。腫瘤影像學直徑1.5~7cm,平均(4.3±2.1)cm。血清Scr值81.2(46~134)umol/L。均行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
開放手術組167例。男89例,女78例,年齡21~84歲,平均(63.1±18.3)歲,體質量64.3(46~85)kg。腫瘤位於左側92例、右側75例;腎臟上極57例、下極52例、中部58例。腫瘤影像學直徑1.5~7cm,平均(4.4±1.9)cm,血清Scr值78.6 (51~129)umol/L。經腰11肋切口行開放性腎癌根治術。
2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腫瘤臨床分期、術前影像學腫瘤大小、血清Scr值及腫瘤位置等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
1、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全麻。患者取健側臥位,建立腰部3個10mm套管操作通道,首先在腰大肌筋膜與Gerota筋膜後層間隙向中線分離,再向內側遊離。右側手術先找到腔靜脈,左側先找到生殖腺靜脈或輸尿管,作為解剖標誌向上分離找到腎蒂。分離腎蒂周圍結締組織和血管鞘,將腎動脈遊離2~3cm,腎動脈近心端上2個,遠心端上1個Hem-O-lok。剪斷腎動脈後,於其深面遊離腎靜脈及其屬支,用Hem-O-lok夾閉腎靜脈並剪斷。分離腎周筋膜,遊離腎臟前壁。利用超聲刀分離切割腎周筋膜上極內側至腎蒂。於腎周筋膜外分離至髂血管水平,切開腎周筋膜、分離輸尿管,雙重鈦夾處理後離斷。將腎標本裝入自制標本袋內,自第1操作孔取出。
2、開放性腎癌根治術:全麻。患者取健側臥位。取11肋切口入路,向上遊離顯露推開胸膜,向內側推開腹膜,顯露腎周筋膜。沿腰大肌分離腎周筋膜,於腎周脂肪囊外分別遊離腎臟上極(包括腎上腺)、中部和下極。於腎臟下極腰大肌前找到並遊離輸尿管至腹主動脈分叉處,切斷並結紮。向腹側牽拉腎臟,顯露腎蒂,分離腎動靜脈,7號絲線雙重結紮加4號絲線縫扎後切斷。取出腎臟標本。
統計學方法
採用sas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連續變量組間比較採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類變量組間比較採用χ2檢驗。
結果
後腹腔鏡組腎透明細胞癌164例、腎乳頭狀細胞癌17例、顆粒細胞癌4例;開放手術組腎透明細胞癌145例、腎乳頭狀細胞癌19例、顆粒細胞癌3例。
後腹腔鏡組術中發生左側副腎動脈損傷1例,紗布壓迫止血後予Hem-O-lok夾閉,腹膜破裂6例,鈦夾夾閉裂口。皮下氣腫3例。手術時間55~130min ,平均(75.6±11.2)min;術中出血50~1200ml,平均(110.6±32.3)ml。術後需用止痛藥物8例,切口均無感染及脂肪液化,第1操作孔切口延遲癒合4例。術後1~2天進食,平均(1.3±0.5)天,術後住院3~7天,平均(4.6±1.2)天。術後隨訪中位時間25月(6~42)月,因其他原因死亡3例,失訪24例,骨轉移1例,存活率85.4%,無穿刺孔種植轉移。
開放手術組術中發生胸膜損傷8例,其中抽氣後縫閉胸膜裂口7例,行胸腔閉式引流1例。腹膜裂口3例,縫合處理。手術時間50~140min ,平均(68±10.6)min;術中出血50~1500ml ,平均(160.8±38.1)ml。出現切口脂肪液化12例,延遲癒合;術後需用止痛藥物132例;術後2~5d進食,平均(2.9±1.2)d;術後住院7~14d,平均(8.9±1.6)d。出現患側腰腹部活動受限98例,持續時間30~60d,平均35d。術後隨訪中位時間25月(6~42)月, 因其他原因死亡2例,失訪21例,肺轉移2例,存活率86.2%。
後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後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後住院時間等明顯少於開放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腹腔鏡組術中及術後早期併發症發生例數明顯少於開放手術組,2組患者隨訪存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隨著手術方法的完善、手術技術和器械的改進,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已逐步普及。Taari等認為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已成為新的治療標準,但需要較熟練的技術。T1-T2期腎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已取代傳統的開放性根治術,T3期腎癌仍需採用開放性手術。James認為與開放手術相比,腎癌患者5年存活率及復發與轉移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晚期腎癌甚至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亦可行腹腔鏡腎癌根治術,認為腹腔鏡手術為腎癌根治術的首選方案,T1a期(<4cm)腎癌則應考慮行腎部分切除術,但上述文獻中T2期以上的腎癌多采用經腹腹腔鏡腎癌根治術。
腹腔鏡腎癌根治術有經後腹腔及經腹腔兩種途徑,國外多采用經腹腔途徑,國內多采用經後腹腔途徑,一般認為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的腫瘤直徑應≤5cm,但也有報道認為所有的T1期和部分T2期腎癌均可行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Colombo等報道直徑≤15cm的T2期腎癌亦可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但多采用手助腹腔鏡或經腹途徑。經腹腔方式操作空間大,有肝脾等明顯的解剖標記,適合對較大的腎癌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但術中可能發生腹腔內臟器損傷,術後腸道併發症發生率較高;而經後腹腔雖然操作空間小,但可以快速控制腎蒂,且有腰大肌及腎動脈博動等可靠的解剖標記,適合對T1期腎癌行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與經腹腔途徑相比,患者創傷更小,恢復更快。
本組結果顯示,後腹腔鏡下T1期腎癌根治術在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胃腸功能恢復及術後併發症等方面較開放手術均有明顯優勢。2組隨訪,存活率無明顯差異。因此我們認為T1期(≤7cm)的腎癌適於行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但術前應評估腫瘤與周圍組織及器官的粘連程度,是否靠近腎蒂,肥胖患者需要熟練的操作技術,患側後腹腔手術史列為後腹腔鏡腎癌根治術的禁忌證。<4cm的腎癌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還是腎部分切除術目前仍有爭議,我們認為,隨著技術的提高及腹腔鏡手術器械的進一步優化,<4cm的腎癌行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是可行的。
本研究證實後腹腔鏡下腎癌根治術是一種微創、安全的方法。同開放手術相比,組織損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與開放手術無明顯差異, 術後恢復快,圍手術期併發症少,遠期轉移及複發率與開放手術無明顯差異,已成為T1期腎癌根治術的金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