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07 13:43

昨天,世界三大科學期刊之一的《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重量級論文。(Vieira et al., Jagged 1 Rescues the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Phenotype, Cell (2015)
該論文從兩隻罕見的極輕度患病的狗(名為Ringo和Sulfair)開始,發現這些極輕度患病的狗的肌肉細胞中完全沒有Dystrophin,意味著病情的明顯改善不是由於Dystrophin蛋白質的重新表達。這些病情非常輕微的狗仍然有明顯的血液肌肉酶升高,肌肉活組織檢查仍然有明顯的肌營養蛋白樣變化。然而,它卻能很好地保持運動能力,存活時間長達11年(達到金毛犬的正常壽命),遠遠超過一般GRMD狗1-2年的壽命。而且這隻金毛犬的一個後代,也繼承了同樣的特徵,這表明這種改進不是偶然的,而是可傳播的基因變異的結果。於是,研究人員將這兩隻特殊的狗的基因組與其他典型的GRMD狗的基因組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細節未列出),發現這兩組狗在一種叫Jagged1的基因的表達上有差異。Jagged1基因的表達在病情很輕的狗身上明顯高於病情嚴重的狗,也就是說,Jagged1基因的高表達明顯改善了DMD的臨床表現。
僅從對GRMD狗的研究中得出結論似乎為時過早。因此,另一組研究人員利用DMD的斑馬魚模型進行了研究,在受精卵階段人工引入Jagged1基因以增強其表達。結果發現,經過處理的斑馬魚明顯比未經處理的斑馬魚更加活躍,肌肉形態也更好。這一跨物種研究很好地證實了增強Jagged1基因表達對緩解DMD臨床症狀的作用。
對於Jagged1基因過表達改善DMD臨床表型的作用機制,認為與Jagged1/Notch信號通路有關,Jagged1是Notch跨膜蛋白的配體,該通路與肌肉損傷後的修復密切相關。然而,以前的研究表明,補充外源性Jagged1並不能增強Notch信號通路,反而會削弱其作用。(Xiao, Y., Gong, D., and Wang, W. (2013).可溶性JAGGED1通過減弱Notch信號傳導抑制了肺動脈高壓。33, 2733C2739)因此只有通過其他小分子藥物或基因治療增強內源性Jagged1基因的表達,才能達到治療DMD的目的。
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DMD的創新治療策略和方法不斷湧現,這也是目前基因治療研究的一個熱點,同時也讓我們對這種疾病有了更多的瞭解。但另一方面,在將可能的治療機制應用於臨床之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之前已經看到許多最初有希望的治療策略在後續研究中被否定和埋沒。我們可以持謹慎的樂觀態度,但無論我們經歷多少風暴,基因治療的大門一定會打開。

杜興氏型肌肉萎縮症(DMD)是如何治療的?相關文章
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的病發率約為每十萬名出生男嬰中有20-30個案。病患者中約三分一有家族病歷史,三分一由無症狀的DMD攜帶者母親所獲得,三分一相信是經遺傳基因突變而致病,患病男嬰於初生時並無異樣,病情通常初顯於嬰兒開始學行階段,患者的活動能力發展較同齡的孩子緩慢,他們通常需用手部支持才可從地上站立起來(Gower'ssign)。到4-5歲時,患者與朋輩一起玩耍,跑步時便感困難,同時跳躍
發布於 2024-02-04 02:53
0評論
由於關節的畸形對患者的活動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拉筋及各種物理治療,需於病情早期便開始,以防止攣縮(contracture)的出現。適量的運動亦有助於加強兒童的活動能力。適當的輔助器械(如splint,brace等)對於關節的強化和防止畸形方面也有一定的幫助。 當肢體出現畸形時,部份患者可利用適當的外科手術加以矯正。藥物治療的成效目前是令人失望的。雖然有研究指出,類固醇的使用可以令到患者在幾年的
發布於 2024-02-04 03:00
0評論
1、患兒均為男性,多在3-5歲發病;起病隱襲,大部分患兒坐、立時間發育正常,50%病兒開始行走較正常兒童晚(15個月後),開始症狀多為行走慢,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肌無力自軀幹和四肢近端開始緩慢進展,下肢重於上肢;骨盆帶肌肉無力,肌張力減低,由於髂腰肌和股四頭肌無力而登樓及蹲位站立因難,進而腰椎前突,因盆帶肌無力而走路時向兩側搖擺,呈典型鴨步;由仰臥站立時由於股肌和髂腰肌的無力,患兒必須先轉為
發布於 2024-02-04 03:20
0評論
杜興氏肌營養不良是由於X染色體上dystrophin基因請缺陷所致,發病率為新生男嬰的1/3500,該疾病的特點為肌肉進行性損傷,患者3-4歲左右發病,5-6歲可出現行走困難,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全身骨骼肌無力和肌肉萎縮,下面由專家為您詳細講解一下。一、徵兆及診斷方法:一般在5歲以前發病;臨床特點為進行性對稱性肌無力,以肢體近端受累多見,起病常於下肢開始;體查無肌顫,無感覺障礙,多伴有腓腸肌假
發布於 2024-02-06 04:02
0評論
臨床表現是:患兒均為男性,多在3-5歲發病;起病隱襲,大部分患兒坐、立時間發育正常,50%病兒開始行走較正常兒童晚(15個月後),開始症狀多為行走慢,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肌無力自軀幹和四肢近端開始緩慢進展,下肢重於上肢; 骨盆帶肌肉無力,肌張力減低,由於髂腰肌和股四頭肌無力而登樓及蹲位站立因難,進而腰椎前突,因盆帶肌無力而走路時向兩側搖擺,呈典型鴨步;由仰臥站立時由於股肌和髂腰肌的無力,患兒
發布於 2024-02-06 04:09
0評論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類的痿證的飲食調護理重在增加營養,增強體質。 在主食的基礎上,要加用補益脾腎的八寶粥、龍眼肉粥、山粥、海參粥和補益精血的肉食。平時要多食豆芽菜、菠菜、白菜、蘿蔔、西紅柿等蔬菜,我飲甘泉水、檸檬汁等飲料,尤以牛乳、豐乳為佳。水果宜多食山楂、大棗、橘柑之類。 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飲用果酒,如葡萄酒、啤灑之類。飲食宜五味得當,不可偏嗜。避免暴飲暴食,尤其是飽餐高糖飲食,對週期性麻痺,臨
發布於 2024-02-04 03:07
0評論
1、Ⅰ型,又稱重型、急性型、嬰兒型,患者在出生六個月內即出現症狀,病患之四肢及軀幹因嚴重肌張力減退而呈現無力症狀,頸部控制、吞嚥及呼吸困難,哭聲無力、肌腱反射消失,一般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Ⅱ型,又稱中間型,其症狀常出現於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病患之下肢呈對稱性之無力,且以肢體近端較為嚴重,患者無法自行站立及走路,有時可見舌頭及手部顫抖,肌腱反射消失或減弱,但臉部表情正常,患者
發布於 2024-06-30 17:29
0評論
一、肌源性肌萎縮:此類肌肉萎縮是由於肌肉本身的疾病導致的,主要有營養不良性肌強直症、藥源性肌病、週期性麻、缺血性肌病、肌營養不良、代謝性肌病、內分泌性肌病、神經肌肉傳遞障礙性肌病等都是導致肌肉萎縮的病因。 二、神經源性肌萎縮:此類肌肉萎縮的病因主要是由於脊髓和下運動神經元的病變導致的。主要有脊椎椎骨骨質增生、運動神經元性疾病、脊髓空洞症、神經損傷等,還有就是由於腦部病變或者是脊髓病變而導致的廢用
發布於 2024-06-20 08:36
0評論
瞭解和知曉DMD患兒的生長髮育特點,有助於正確對待和把握病情,並再次基礎上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DMD患兒出生時與其他孩子看起來沒有分別,並不出現“軟嬰”表現。吸吮乳汁、輔食餵養、抬頭豎頸等方面均正常。但逐漸會表現出運動發育遲滯和運動能力較低的現象。有相當部分患兒不能很好爬行。會走的年齡也略晚,一般在1歲3月至1歲半之間。在幼兒期,患兒的運動能力仍在上升,逐漸習得上樓梯、慢跑低跳等能力,但始終較同
發布於 2022-10-07 13:53
0評論
1.益髓湯 生黃芪、熟地、雞血藤各15克,臺參、白朮、當歸、白芍、鹿角膠(或鹿角霜)、補骨脂、川斷、川牛膝各9克,甘草3克、制龜版、枸杞、菟絲子各12克,鹽知母、鹽黃柏各6克。 2.加味健步虎潛丸 黃芪、仙靈脾、鹿筋各100克。海龍、海馬、人參、龜版、當歸、杭芍、熟地、枸杞、杜仲、川斷、菟絲子、鎖陽、白朮、薏苡仁、陳皮、牛膝、木瓜、秦艽各30克、蘄蛇3條、炙豹骨9克,補骨脂、知母、黃柏、桂枝、羌
發布於 2024-02-04 03:1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