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2-23 12:26

  趙某,41歲,男,反覆口乾多飲10餘年,雙足出現水泡1日入院。患者被診為1型糖尿病十餘年,一直予胰島素治療。因飲食無度,血糖控制差,反覆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病程中逐漸出現視物模糊,下肢水腫,小便泡沫尿,足部冷痛、麻木不仁導致無法入眠等症狀。1天前,患者晨起後突然發現床單有水漬,繼而足部出現數個水泡,皮溫略低,伴有疼痛,遂來我院門診。刻診:雙足表面多處水泡,數個潰破,皮溫偏低,凹陷性水腫。查體:BMI:20.78  BP:130/70mmHg,T:39.2℃,神志清晰,精神萎軟,下肢浮腫,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減弱,大拇趾背部振動覺、針刺覺,10g細絲觸覺消失,雙側膝反射均未引出。舌紅苔薄,根稍膩,脈細弦。血管超聲:雙側下肢動脈硬化伴斑塊形成。眼底檢查:雙眼糖尿病視網膜病IV期。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也是致殘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中約15 %在其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近年隨著我國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上升,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生也日益增多。其臨床表現主要是皮膚瘙癢,下肢趾端疼痛、怕冷、皮膚蒼白或發紺、肢端涼、水腫或乾枯、顏色變暗、病足麻木及感覺遲鈍或喪失,合併感染後,足部潰爛、壞死、創面經久不愈,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
  糖尿病足的發生往往具有以下幾個高危因素:糖尿病病程大於 5 年;長期血糖控制差;足的衛生保健差,穿的鞋襪不合適;有缺血性血管病變的症狀,如:間隙性跛行,足發涼,局部血液循環差;存在神經病變的症狀,足部麻木,觸覺或痛覺減退或消失;不良的生活方式,吸菸、嗜酒、經濟條件差,拒絕治療;沒有接受過糖尿病知識的系統教育,對疾病不重視。本病患者正是集上述多種高危因素於一身,故而出現一系列足部症狀。
  患者入院後,首先對其進行糖尿病足部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加強自我保健觀念,同時先後給予羅氏芬、去甲萬古黴素、泰能、青黴素聯合左克、大扶康等靜滴抗感染,胰島素泵控制血糖,另予每日雙足換藥,局部清創、消炎,速尿利尿消腫,人體白蛋白糾正低蛋白血癥,促進創面癒合。配合益氣養陰、補益肝脾腎的中藥自擬方辨證施治,藥如:黨參、麥冬、五味子、黃芪、山藥、山茱萸、首烏、菟絲子、蓯蓉、鎖陽、淮牛膝、杜仲、衛茅、丹參、葛根、金櫻子、玉米鬚、薏仁根、車前子、牽牛子、漢防己、虎杖、桑白皮。
  健康教育對糖尿病足病患者而言必不可少。減少受傷和感染的危險因素是預防足潰瘍發生的根本措施,積極預防足創傷應從日常生活中每一件與腳有關的事情做起。從洗腳水的合適溫度、沐浴露的選擇,到穿鞋、走路的宜忌,均應加以注意。尤其要強調:要細心護理足部皮膚,防止乾燥、開裂,保持清潔;修剪趾甲不可過短,以免損傷皮膚;要避免光腳走路,不用熱水泡腳;要選擇合適的鞋子,可以是運動鞋、特製模型鞋、有加厚鞋墊或趾部加大、加長的鞋;要避免穿過緊、前面開口或露出腳趾的鞋及高跟鞋;襪子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血流,應選擇吸溼性好、對皮膚無刺激的光滑柔軟的棉質襪。
  中醫注重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在改善患者症狀、促進傷口癒合方面有很好的療效。中西醫配合治療可以彌補西醫在糖尿病足治療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在控制好患者血糖水平的基礎上,中藥內服、外敷能有效減輕患肢麻木、疼痛感,促進患者潰瘍創面的癒合,大大降低截肢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經過35天治療,患者一側下肢水腫完全消退,另一側水腫明顯改善。雙腳瘡面乾燥,新鮮肉芽生長中,滲出少,腳趾皮色正常。出院後門診換藥,約二週後創面完全癒合,但仍感覺遲鈍,麻木不仁。遂予中藥燻洗,活血通絡,藥如乳香、沒藥、路路通、紅花、艾葉等。
  中藥燻蒸療法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它可“切於皮膚,徹於肉理,攝於吸氣,融於滲液”,運用蒸汽的滲透作用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變組織,發揮藥物及物理溫熱的共同作用而起效。方中路路通、紅花、艾葉活血通絡,舒筋止痛;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消腫託毒,舒經散寒;諸藥配伍,可達到活血祛瘀、散寒通滯之功效。
  三月後隨訪,下肢無水腫,麻木不仁改善,足部冷痛減輕,夜寐安好。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反覆潰破、經久不愈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體痛苦和精神折磨。中醫藥治療有極強的靈活性和個體針對性,通過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論治和專方專藥相結合,中藥內服與中醫外治法相結合等方法,能夠很好的防治該病的發生和發展。

“內外合治”防治糖尿病足相關文章
張某,男,51歲,“反覆口乾多飲五月,下肢麻木疼痛一月”入院。患者五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口乾、消瘦,之後飲用大量甜味飲料。二月前因其口乾多飲日益加重,遂前往外院就診,測得空腹血糖14mmol/L,診為“2型糖尿病”,並給予格列美脲2mgbid口服。服藥期間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近一月來,患者自覺下肢麻木,繼而出現足底針刺感,腓腸肌酸脹伴觸痛,入夜尤甚,影響睡眠。患者入院隨機指血糖7.
發布於 2023-01-18 21:36
0評論
漿細胞性乳腺炎,又名粉刺性乳腺炎、化學性乳腺炎、閉塞性乳腺炎、乳腺導管擴張症等,是一種非細菌性感染的以導管擴張、漿細胞浸潤為病變基礎的慢性乳腺良性疾病。臨床以非週期性乳痛、乳頭溢液、乳暈下腫塊、乳暈旁膿腫及乳暈部瘻管為特徵。西醫治療多作單純乳房切除或區段切除或導管切除,於愚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較大的創傷,且有復發之慮。我們採用中醫藥內外合治,不僅手術簡單、損傷範圍小、痛苦少、疤痕小,治療徹底,而且
發布於 2023-02-01 15:02
0評論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種類可謂形形色色,但臨床表現又往往無形無色。相對來說,糖尿病足顯而易見,許多從未學醫的朋友也常常能指出:“這是糖尿病爛腳”。嚴重的糖尿病足可導致截趾、截肢致殘甚至致死。那麼嚴重的糖尿病足常有甚麼特點呢?可將它歸納為表裡不一,即幾個不一致。第一、糖尿病足的創面和內部損害程度不一致。許多外觀損害不嚴重或者創面較小,但內部損傷非常嚴重。賁阿伯糖尿病20年,僅有左足背1cm大小的潰爛2
發布於 2023-01-24 13:47
0評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人常見的慢性致殘性併發症,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中發病率約為2.8%~14.5%。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狀是下肢疼痛及皮膚潰瘍。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造成的截肢,要比非糖尿病病人高5至10倍。因而重視糖尿病足的防治,積極挽救保存肢體具有相當重要的社會意義。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狀主要是:雙腳皮膚瘙癢,怕冷,皮膚髮白或發紫,肢端刺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走路時突然下肢疼痛難行(間歇性跛行)。病情進一
發布於 2023-01-11 04:41
0評論
哪些因素導致了糖尿病足的發生?1、糖尿病可以併發足部血管病變:糖尿病人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使動脈血管出現管腔阻塞;同時糖尿病可誘發血管壁的損傷與血液中血小板功能的異常,血小板凝集增強,血管趨向痙攣,促成動脈病變的發生和局部血管的阻塞。2、糖尿病可以併發足部周圍神經性病變:(1)足部感覺和運動神經障礙,肌肉萎縮、骨骼變形,痛、溫覺減弱或消失,易被外傷或自傷引起組織損傷感染;(2)足部植物神經病變
發布於 2023-01-11 02:56
0評論
糖尿病足:外周神經減壓治療糖尿病足。糖尿病性神經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的併發症之一。即便血糖控制良好,神經病也會發生。隨著患病時間的延長,發病的機會將會增高,比如,患病二十年以上的患者,將有八成的可能會發生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表現為手腳的麻木或疼痛,往往以足部疼痛多見。由於患者足部感覺減退,導致機體自我保護機制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當足部受到傷害時而不自知,加上糖尿病患者的癒合能力以及血供本身就不好,常
發布於 2022-10-04 14:45
0評論
糖尿病足潰瘍是糖尿病多種慢性併發症之一,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本病多由於未系統控制飲食,未按時服用降糖藥或者未定期監測治療效果等因素,導致血糖控制不佳,造成患者末梢神經損傷、外周血管病變。這種損傷和病變在一定的誘因之下最終導致了這種慢性難治性潰瘍。本病如果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將造成不可避免的截肢,給廣大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糖尿病足部病變的主要表現有:早期可出現肢體麻木、發涼、
發布於 2022-11-28 15:06
0評論
探討合併銅綠假單孢菌、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之慢性難愈性創面的中醫藥治療。方法:採用祛腐祛瘀補虛生肌法中藥,分期辨證,內外結合方法治療合併銅綠假單孢菌、甲氧西林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之慢性難愈性創面,在內服中藥調節整體同時,注重貼敷、藥捻、拖線、蠶食、溼敷、灌注、熱烘、墊棉、纏縛等多種外治法分階段綜合有序聯合運用。251例中痊癒169例,顯效33例,好轉45例,未愈3例。痊癒率67.33%,
發布於 2023-02-01 15:12
0評論
糖尿病足防治目標是預防為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不但可明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極大地減少相關的醫療支出,具有重要的社會及經濟效益。控制血糖是基礎:嚴格控制血糖、積極糾正酮症酸中毒、低蛋白血癥、心、腦、腎併發症及影響壞疽癒合的各種不良因素。支持對症治療:包括限制活動、減少體重負荷、抬高患肢以利於下肢血液迴流、減輕水腫。加強對患者的教育,進行合理的足部護理以及防止來自外部的損傷。防治感染是
發布於 2022-12-09 23:22
0評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較為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儘管目前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其較高的致殘、致死率在世界範圍內仍是治療難度很大的疾病。據國外資料統計,現在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病率為2.7%/年,2型糖尿病人群中患病率5-10%,截肢率1-7%。每30秒鐘世界上就有人因為糖尿病而截肢。在一項研究中發現115例足潰瘍診斷後的7年患者總死亡率44.3%,而截肢率為74.1%。另一項觀察中發現一側截肢患者中有一半在18
發布於 2022-12-16 09:59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