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況下,月經期由於盆腔充血而有小腹部輕度的墜脹感,這是正常的,並非病理性的。但是當疼痛嚴重,甚至到了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並需要服藥的時候,就屬於病理狀態了。痛經的發生率約為33%,國外報道更高達50%以上,其中19歲前發生率明顯增高。
痛經是怎麼回事?
痛經是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常伴有全身症狀:乳房脹痛、肛門墜脹、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心驚失眠、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胃痛腹瀉、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症狀。其發病之高、範圍之廣、痛苦之大,嚴重影響了廣大婦女的工作和學習,降低了生活的質量。多數痛經出現在月經時,部分人發生在月經前幾天。月經來潮後腹痛加重,月經後一切正常。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繼發性痛經多數是疾病造成的,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因此,需要通過檢查,確定痛經發生的原因之後,針對原因進行治療。女孩子的痛經一般是不要緊的,除非嚴重影響生活學習,要適當用點止痛藥。引起原發性痛經的原因多為精神緊張、感覺過敏;體質較弱也易產生痛經,提高體質後能緩解症狀;由於子宮位置不良、宮頸口狹小造成經血瀦留也是痛經的常見原因,生育後能使症狀消失。但也有部分痛經是由生殖器病變引起的,尤其是生殖道的畸形,所以較嚴重且頑固的痛經要及時診治。
警惕痛經有可能會掩蓋大毛病痛經的疼痛時間從一兩天到持續整個經期,還有的嚴重的病人在非月經期也會有症狀。即使這麼痛苦,一些女性仍然選擇了忍耐,因為她們認為痛經不是甚麼大不了的疾病。有些婦女痛經的症狀會逐漸減輕,特別是從月經初潮時便痛經的人,結婚後或生育後症狀都有可能減輕。可對於那些疼痛程度越來越重,疼痛時間越來越長的人,及時就診才是正確選擇。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常見病,發病率約15%。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引發女性重度痛經的罪魁禍首,疼痛時間從一、兩天到持續整個經期,還有的嚴重病人在非月經期也會有症狀,並且會有不同程度的性交痛,導致她們害怕及迴避性交。此外,內異症在導致不孕症的病因中居第二位,給無數家庭帶來煩惱和痛苦。
內異症一旦患上後,就難以根治。患病後,大多數病人卵巢內產生黑色糊狀觸痛性的“巧克力囊腫”,隨病情發展,部分人的囊腫發生破裂,產生嚴重的疼痛,並導致子宮周圍粘連,影響生育。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灶發身在全身各個部位,最常見的在盆腔特別是卵巢上,另外剖腹產疤痕、會陰側切疤痕處也易發生。目前醫學界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原因尚無定論,但普遍認為它與經血反流有密切關係。
如果患者結婚生子,在妊娠之後異位的子宮膜會萎縮,使病情減輕。及早進行治療,將不會影響女性生育。建議年輕女性應對痛經予以足夠重視,月經期內避免劇烈運動,以免經血沿輸卵管倒流回盆腔。
有部分內膜異位症為內在性,即子宮肌腺症,繼發性進行性痛經是其特徵表現,伴有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子宮肌腺症的痛經比較明顯,且會不斷加重,部分人經過藥物治療仍不能解決痛經問題,最後不得不切除子宮。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良性病變,但具有惡性行為,且有0.7%~1%的惡變率,其中以卵巢部位惡變最為多見。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對育齡婦女特別是不孕者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