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01 22:01

  低位直腸癌手術方式以是否保留肛門分為兩類:不保留肛門手術主要是mile’s手術和近幾年改良的柱狀經腹會陰切除術(Cylindrical APR);另一種就是各類保肛手術。
  (一)腹會陰聯合切除術(APR)
  腹會陰聯合切除術(mile’s術)是經典的低位直腸癌手術方式,是應用最多的手術之一。而針對局部浸潤較劇的腫瘤近來Holm等採用了柱狀經腹會陰切除術。主要是對T3、T4期低位直腸癌的患者,遊離上端直腸繫膜後中低位的直腸繫膜切除採用患者俯臥位,遠端直腸繫膜切除通過會陰部進行。目的是通過會陰部擴大切除,使標本成為無狹窄腰部的圓柱狀,增加遠端直腸癌周組織切除量,降低CRM陽性率和術中腸穿孔率,從而降低局部複發率[14]。研究表明,柱狀經腹會陰切除術後併發症和死亡率較傳統的APR手術並未顯著增加,並且優於會陰操作視野良好,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術中操作的風險。
  (二)距肛緣5-8cm直腸癌的手術方式
  1、經腹直腸癌前切除術(Dixon術)
  直腸癌前切除吻合術是因整個手術過程都是在腹部操作而得名,是Dixon於1944年發文介紹的術式。Dixon術是繼mile’s手術後又一在臨床上最廣泛應用的保肛術式之一。而隨著吻合器的廣泛應用後,Dixon術由原來的只適用於腹膜返折以上的腫瘤,擴展到適用於中低位直腸癌手術。
  2、改良Bacon術
  上世紀40年代由Bacon首先提出,後經Black改進了一種方法。其腹部操作過程與Dixon術相似,而於齒線上2-3cm切斷直腸,移除標本後將近段結腸自肛管拉出待其自然癒合。
  3、Welch術
  上世紀50-60年代提出了一種套疊拉出式手術,現在統稱為Welch術。其基本過程為:經腹腔遊離直腸、清除淋巴結、切除病變腸段後,將遠側直腸經肛管翻出肛門外,再將近側結腸自翻出的直腸內拉出,形成套疊。將翻出的直腸斷端與拉出的結腸漿膜固定數針,暫不吻合,待2周左右再切去多餘的拉出結腸,於肛門外星結腸直腸吻合,然後將吻合口還納回盆腔。
  (三)超低位(距肛緣5cm以下)直腸癌保肛術式
  1、Mason手術
  傳統的經腹部途徑的低位直腸腫瘤切除術,由於手術部位及手術空間深在狹小、術野顯露不清等原因使手術操作十分困難。經肛門括約肌途徑的低位直腸腫瘤切除術(Mason手術)具有手術徑路直達、手術部位表淺、操作空間寬敞等優點。手術方法  Mason手術的操作方法已有詳述[15-18]。其關鍵步驟可簡述如下:(1)全麻下俯臥位。(2)從骶尾關節上方3~4cm處向肛緣做一正中切口。(3)根據腫瘤距肛緣的距離決定是否切除尾骨或部分骶骨。(4)切開肛門括約肌和盆底肌後,縱向切開直腸後壁。(5)根據腫瘤的部位、大小和累及腸壁的程度和範圍決定施以直腸壁的部分切除或直腸節段切除術。(6)解剖性修復盆底肌和各組肛門括約肌。
  該手術特別適用於距肛緣5~9cm的各種直腸腫瘤,如早期直腸癌、直腸絨瘤、直腸絨瘤早期癌變、直腸類癌、直腸間質瘤以及其他直腸腺瘤等病灶的局部切除,而且不受腫瘤在直腸內方位的限制。可保證腫瘤有安全的切緣。手術由於不經腹,手術創傷小,故可適用於那些高齡體弱和有嚴重手術禁忌證的直腸癌患者行姑息切除術。本手術被用於治療直腸惡性腫瘤時,術前病情的準確評估就顯得格外重要。原則上只有早期直腸癌才有適應證(姑息行切除術除外),故術前應聯合應用CT、核磁、腔內B超、肛門指檢等多種檢查方法以確定病灶侵犯的深度和範圍,為準確掌握手術適應證提供全面的信息。倘若該評估出現差錯,如術後病理檢查發現腫瘤的侵犯已超出黏膜下層,則應根據病情或是再次行經腹部的直腸癌根治術,或是術後輔以化放療結合臨床的密切隨診,根據病情的變化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
  Mason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有傷口感染和直腸皮膚瘻,由於手術是在切開直腸條件下進行的操作,術中極易造成汙染,故完好的腸道清潔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術後傷口感染。如術中一旦發生汙染,預防性應用的抗生素將會有效地殺滅尚未繁殖的細菌,從而阻止術後可能發生的傷口感染。術中對直腸後壁病灶的切除和縫合應十分仔細和謹慎,因直腸皮膚瘻多發生在直腸後壁。術中對切斷的各組肛門括約肌應事先做好標記,以便術畢時的準確修復。Mason手術後的肛門括約肌失禁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其原因可能同術畢時未能將切斷的各組肛門括約肌準確修復縫合或術後發生嚴重的傷口感染致原先縫合的括約肌裂開等因素有關。
  2、Parks手術
  1972年Parks提出一種新的低位直腸癌手術方法,經腹經肛門行切除直腸、經肛門行結腸肛管吻合。此方法癌腫遠側直腸切除2cm,於齒狀線的粘膜下注入1:100000的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溶液,使粘膜下層浮起,粘膜與肛門內括約肌分開。以電刀於齒線稍上方切開、剝離肛管直腸粘膜達內括約肌上緣,吸收線間斷縫合結腸斷端全層與齒線黏膜及肌層,與腹部切除平面會師後切斷直腸,吻合口位於肛管上緣或齒狀線。
  3、ISR手術
  經腹經內外括約肌間肌間直腸切除術最初由Lyttle 和Parks 介紹[19] ,其設計的初衷是用於因炎症性腸病而需要作全結、直腸切除的患者的肛門切除,手術僅僅切除直腸肛管的內括約肌,保留直腸外括約肌和周圍組織,從而達到避免會陰部切口長期不癒合的目的。此後,該術式有結合了結腸2肛管吻合技術,發展成為一種保留肛門外括約肌的方法,主要用於低位的沒有侵出肛門內括約肌的直腸癌、低惡性度直腸腫瘤和直腸良性腫瘤的保肛治療,也用於盆腔特別狹窄的位置稍高的直腸癌的保肛治療。手術方式:經內外括約肌切除手術患者的腹部手術與常規的結腸、直腸遊離方式相同。取截石位,手術遵循TME 原則。由於腫瘤的位置很低,因此需要於腸繫膜下動脈根部切斷血管,若是腫瘤患者,可以清掃腸繫膜根部淋巴結。盆腔手術組向下切斷骶骨直腸韌帶、部分提肛肌,達到肛門外括約肌環上緣,相當於齒狀線(直腸肛管交界處) 水平。部分較瘦的病人,還可以經外括約肌環和腸管壁(內括約肌) 間繼續向下遊離1~2 cm。肛門部的手術根據是否完全切除肛門內括約肌分為內括約肌全切除和部分切除術。肛門的暴露必須充分,對內括約肌全部切除的病例,則由肛門口近側的內外括約肌間溝處開始,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找到內外括約肌間隙,兩肌肉均有肌膜包裹,用電刀沿內外括約肌之間的間隙向近側作銳性剝離。在內括約肌部分切除的病例,於預定切除水平垂直切透肥厚的內括約肌,達到內外括約肌間隙後再向近側銳性剝離。向近側剝離到達齒狀線水平,然後再繼續向上切斷提肛肌與內括約肌的符著處即可與盆腔手術組匯合。
  ISR手術甚至有突破2cm遠切緣的可能,而且其效果與mile’s手術基本相同,當然,這些報道的例數不是很多,應當強調嚴格篩選病例。另外,近來也有不少腔鏡下以及機器人行ISR手術的報道,這也代表一種未來手術探索的思路。
  4、APPEAR手術
  理想的超低位手術應該能夠徹底祛除疾病,允許結腸肛管吻合術在直視下安全進行,並且完整保留肛門括約肌構造。最近由Williams教授發明了一種經前會陰超低位直腸前切除術,簡稱為APPEAR手術(Anterior Perineal PlanE for Ultra-low Anterior Resection of the Rectum,APPEAR)[27]。這個手術經腹部分是與普通的前切除術相同,分離直腸至前列腺水平後,由前部經會陰路徑切開會陰部,在直視下離斷盆底肌,在肛提肌所包圍直腸最末端的2-3釐米這個平面以上進行會陰部操作;在切口處將所有的擬切斷結腸、直腸拖出,直視下離斷遠端直腸,直視下進行吻合。我們在國內率先開展了7例APPEAR手術,體會是:該術式類似於半mile’s:即完成腹部分離後,在決定行mile’s手術前,不妨先從前會陰部做倒“U”型切口,直視下完成會陰部分離,檢查腫瘤是否侵犯外括約肌,以及直視下離斷直腸後是否達到遠切緣2cm的要求。如果不可行,再行mile’s。該手術拓寬了保肛手術的範圍,如果結合新輔助治療,相信有許多以往必須切除肛門的病例得以保留了。
  超低位吻合保肛術的概念和遠側切除範圍完整的排便功能基於直腸儲糞功能、肛管直腸感覺功能和肛管直腸環括約功能三個因素。保肛術是保留肛門部結構, 即保留完整的肛管直腸環和肛管皮膚, 以保持健全的括約功能和感覺反射。直腸癌施行超低位吻合保肛術的焦點問題是癌腫遠側需切除多少正常腸管及周圍軟組織。以往認為遠側腸管切除至少5 cm , 即“5 cm 原則”。低位直腸癌切除遠側腸管5 cm 範圍常需包括肛管, 促使國內外學者對直腸癌逆向浸潤及擴散規律進行了大量的病理學和臨床隨機對比研究。目前已明確腹膜返折下直腸的淋巴引流是向上、向側方擴散, 無向下擴散;直腸癌遠側腸管切除2 cm以上已經足夠; 符合保肛術適應證的低位直腸癌不會因施行M iles 術而增加其5 年生存率。
  Dukes C 期患者如欲保肛, 則應進行術前或術後的盆腔放療。因骨盆解剖限制, 在盆底深部施行超低位吻合常有一定難度, 故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吻合對肛提肌上直腸殘端長1~ 2 cm 且骨盆寬大顯露滿意者, 應首選符合生理功能的D ixon 術。由於吻合器、閉合器均有一定的體積, 對骨盆狹小或肥胖的患者, 即便使用雙吻合器亦難將1~ 2cm 長且深藏盆底的直腸殘端與近端結腸吻合, 此時宜選用W elch 術、Park s 術或APPEAR術。
  結  語
  肛腸外科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對於低位直腸癌的手術方式選擇問題,確切地來說,mile’s手術是合適的、最後的選擇術式。 只要掌握好適應證,有許多的保留肛門的手術方式可供選擇。

低位直腸癌手術方式有哪些相關文章
許多直腸癌患者被確診後最糾結的問題是能否保住肛門?保肛的目的無疑是為了提高患者術後生活質量,但保肛手術是否會影響腫瘤局部復發?在保肛與局部復發之間如何平衡?當然既能保肛又不增加局部複發率那是最理想的,但有時是倆難全的,在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時,應想到“肛門誠可貴,生命價更高!”保肛手術的前題條件是必需能達到根治的目的,其次是能有效保留肛門的括約功能。若不能達到局部根治性切除的目的而保肛,局部腫瘤將很
發布於 2023-03-13 06:16
0評論
概述 在肛腸門診裡,經常會遇到很多檢查肛腸疾病的患者,很多患者會認為自己患的疾病是痔瘡,直致病嚴重後才會醫院檢查,而檢查的結果卻讓人失望,很多患者的疾病已經惡化,發展為直腸癌,因以在治療上更加的複雜,疾病早期的治療多采取手術,其中包括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但是有很多患者對此治療方法並不瞭解,現在我們就來了解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 步驟/方法: 1、 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是治療直腸癌的一種方法,通過
發布於 2023-10-05 06:53
0評論
結直腸癌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從世界範圍看,其發病率、併發症發生率及病死率呈現上升趨勢。目前,結直腸癌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居第二。最近有報告指出,我國結直腸癌死亡率年均增加4.71%。我國結直腸癌與歐美結直腸癌比較有以下三大特點:①直腸癌的發病率約為結腸癌的1.5~2倍;②主要以低位直腸癌最為多見;③青年人所佔比例較高達15%。結直腸癌轉移途徑主要有:①直接浸潤;②淋巴轉移;③血行轉移;④
發布於 2023-01-14 07:46
0評論
近30年來,我國大腸癌發病率逐年升高,在大腸癌中,直腸癌佔85%左右。直腸癌已經成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對於較高部位的直腸癌,如病程不是太晚,一般都可以保留肛門。但對於中低位尤其是低位直腸癌,手術能否保留肛門,是患者本人和家屬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外科醫生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如果不能保留肛門就應該在腹部做一人工肛門,俗稱造瘻,即在腹部掛一糞袋從腹部排便。直腸癌患者對此嚴重牴觸,主要在於腹部人工肛門
發布於 2022-10-03 02:58
0評論
概述 我一直都認為肛門的異常是痔瘡,嚴重後還才會出現直腸脫出的現象,現在排大便會出現很多血,並且還會不明原因的腹痛,身體也消瘦得非常快。去醫院做肛門檢查後,醫生懷疑並不是痔瘡的問題,建議我做直腸指檢和超聲檢查,通過檢查發現了直腸癌的疾病,在醫生的建議下我進行了直腸癌低位保肛術,術後恢復效果不太好,因此想了解直腸癌低位保肛術康復? 步驟/方法: 1、 患上直腸癌疾病後,對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的打擊
發布於 2023-10-05 07:01
0評論
常用的直腸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保留肛門和不保留肛門手術兩大類。首先介紹一下臨床上常用的保留肛門手術方式。此類手術方式比較多,是希望在直腸腫瘤切除後作結、直腸的吻合,特別對於低位直腸癌這顯得尤其重要。 (1)經腹直腸癌前切除術(Dixon術)切除範圍:該手術需要切除足夠長的乙狀結腸和直腸,並清掃相應的系膜及周圍組織及相應的淋巴腺。切除後行結、直腸端端吻合。若吻合平面較低時可藉助吻合器進行。該手術可保
發布於 2024-07-29 19:17
0評論
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呈逐年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近年來直腸癌外科發展較快,隨著解剖病理學,腫瘤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和手術器械的快速發展,直腸癌各種保肛術式也逐年增多,鑑於保肛術式種類繁多,如何正確選擇合理術式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鑑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的醫療條件差異較大,外科技術的發展也不平衡,對手術適應證的選擇和理念也不盡相同,其術
發布於 2022-12-02 11:41
0評論
來自新疆的金女士被診斷為直腸癌,因腫瘤位置距肛門很近,輾轉多家醫院都被告知手術切除腫瘤需要挖除肛門,今後只能通過造瘻口排便。想到今後生活的不便,加上腫瘤復發的陰霾,金女士對生活近乎絕望。我國大腸癌中直腸癌約佔60%,且以低位直腸癌多見,大多可在直腸指檢中觸及腫塊。外科手術仍然是治療直腸癌最關鍵的手段,但既往對腫瘤下緣距肛緣<5cm的腫瘤,常規行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手術需要挖除肛門,患者術後
發布於 2023-03-10 12:21
0評論
概述 清明回老家的時候聽到父親談起身體,發現現在排大便有出血,而身體也瘦得很快,經常還會出現腹痛的症狀,有時還會不明原因的腹瀉。因此跟老人一起到醫院做了身體檢查,通過檢查發現了很多疾病,最為嚴重的就是身體症狀表現出的屬於直腸癌,在醫生的建議下要求到更高級的醫院檢查並治療,因此我們到了西南醫院,現在打算手術治療,就想諮詢一下直腸癌保肛手術方式? 步驟/方法: 1、 其實直腸癌在早期的時候很容易
發布於 2023-10-05 08:45
0評論
20世紀外科的發展,使外科已無“禁區”。但人們也隨之認識到,外科手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切除癌瘤的同時,病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也會受到損傷。現代腫瘤學研究的越來越多的的證據表明,惡性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外科手術只一過是消除了臨床可見的“癌碉堡”;而那些散佈於機體內不可見的“散兵殘匪”,則主要依靠病人的自身抵抗力來進一步“清剿”。微創化的手術極大地保存了患者的免疫功能,這才是患者對抗腫瘤最關鍵的
發布於 2022-12-03 04:0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