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僅次於惡性腫瘤和心血管疾病,是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第三大致死疾病,目前醫生的診治主要還是以肢體肌力的恢復等神經系統體徵作為判別疾病診治的指標,往往忽視疾病對患者心理-社會功能的影響。卒中後抑鬱作為為腦卒中後常見的併發症,“在我國卒中患者中發生率約為60.3 %,嚴重影響了患者康復治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影響了患者的肢體功能和言語功能的恢復、認知功能的好轉、生活質量的提高、並可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致死率”。所以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系統有效的方案診治卒中後抑鬱,以整體統一的原則對待患者,從而讓患者更好的恢復。
1、從生物方面診治卒中後抑鬱
由於腦卒中是器質性疾病,可損害情緒中樞或傳導通路,導致腦內生化遞質,特別是去甲腎上腺素和5一羥色胺減少導致抑鬱。研究顯示卒中後抑鬱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與抑鬱程度呈顯著正相關,神經功能障礙促進抑鬱狀態的發生。反之,抑鬱狀態對神經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又起負性作用。所以對於腦卒中的患者我們首先要了解疾病本身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作為對機體功能全面瞭解的開始。同時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監測患者血液和腦脊液去甲腎上腺素和5一羥色胺水平。按照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符合抑鬱的診斷標準者需予抗抑鬱藥物治療。目前療效好,副反應較小的藥物主要有氟西汀、鹽酸舍曲林等。
2、關心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瞭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再次我們要認識到對於剛入院的患者來說,住進陌生的醫院,加上對疾病的恐懼與憂鬱,有必要在第一時間解除患者不良情緒干擾,使其處於接受治療的最佳狀態,運用疏導性語言和神經醫學專業理論知識引導患者,認識到腦卒中是可治性的疾病,通過醫護人員和自己的努力,可以恢復健康、重返社會。
3、調動家庭與社會支持
家庭和社會支持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的影響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患者病後非常需要家屬的陪護和親友的探視,因此鼓勵病人的親屬和朋友常來探視,給病人以安慰、鼓勵和支持,使其充分享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溫暖。家屬選穴及按摩方法,遵循偏癱恢復規律,循序漸進地每天定時進行康復功能訓練,對肢體障礙患者進行個別指導。
其實患者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是積極的社會支持。邀請密切配合治療、康復效果明顯的患者介紹成功經驗,也請深受併發症之苦的患者談經驗教訓。
4、使用心理量表具體瞭解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情緒
患者作為一個“活”的機體,神經功能及社會功能都在變化,如果能維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就可以防止發生。目前國際上用醫療結局研究簡表評價卒中後抑鬱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還可以採取漢密爾頓抑鬱量表 和氏抑鬱自評量表”。
如果做到以上幾點,“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合併心理治療、社會支持性心理治療等,通過傾聽、解釋、指導、鼓勵和安慰等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自身疾病,主動配合治療”,才可能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