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07 04:36

  頸動脈體瘤起源於頸動脈體,是一種少見的化學感受器腫瘤。頸動脈體位於頸動脈分叉後壁外膜下。通過感受血液成分如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和酸鹼度改變來調節機體的呼吸、循環系統。頸動脈體瘤是頸動脈體增生衍變而來,屬化學感受器瘤。頸動脈體瘤多為良性,惡性頸動脈體瘤少見,約佔5%~12%。臨床通常根據轉移作為診斷惡性的可靠依據,惡性頸動脈體瘤以局部淋巴結轉移為主,也可經血流轉移至肺、骨、肝臟等部位。頸動脈體瘤多數散發,亦可有家族性。有文獻報道頸動脈體瘤30%~50%具有家族性,在非遺傳性患者中,女性佔絕大多數,而遺傳性患者中性別差異無顯著性。

  由於該腫瘤起病非常隱匿,且缺乏典型的臨床特徵,早期不易發現,診斷困難。由於頸動脈體瘤局部的血管分佈豐富,且生長部位特殊,位於頸動脈分叉處,與動脈,靜脈及顱神經毗鄰且粘連,使這類腫瘤的手術切除非常困難。該病常被誤診為頸部淋巴結腫大而手術,被稱為是“血管外科的陷阱”,治療不當常會產生嚴重後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頸動脈體瘤的診斷

  頸動脈體瘤通常表現為緩慢生長的上頸部腫物,位於下頜角下方,呈圓形或卵圓形,質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邊界較清。腫瘤常包繞頸動脈向外生長,也可向內生長壓迫氣管。腫物左右可推動,而上下不能推動。觸診有動脈搏動感,部分可可以聽到血管雜音。腫物壓迫迷走神經時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少數舌下神經受壓出現患側舌肌萎縮及運動障礙。由於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容易造成誤診,臨床上需與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轉移瘤、鰓裂囊腫、淋巴結結核相鑑別。對於位於頸前三角區有搏動感的無痛性腫物,應考慮到頸動脈體瘤的可能性,並進一步行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切忌盲目穿刺活檢,以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影像學檢查對頸動脈體瘤的診斷非常重要。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頸動脈體瘤的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是目前確診頸動脈體瘤最簡捷的無創檢查方法。頸動脈體瘤典型的超聲特徵為:頸動脈分叉處低迴聲團塊,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尚清晰,腫物內彩色血流信號豐富,可為搏動性動脈頻譜,頸內及頸外動脈間距增大移位。CT檢查可以確定腫瘤與周圍組織的毗鄰關係以及包繞頸動脈的深度,對手術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與CT相比,MRI/MRA檢查表現為瘤體內高密度信號影,可以通過多軸向成像及三維血管成像,立體、直觀的顯示腫物與血管的關係,以及腫瘤向顱底的侵犯情況,準確率較高且無放射性損傷。DSA檢查對於診斷頸動脈體瘤、評估腫瘤累及血管的程度、評估腦側支循環建立有重要價值。並可通過栓塞瘤體的滋養血管減少手術中的出血。

  頸動脈體瘤的治療

  頸動脈體瘤的最佳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一旦診斷明確應積極手術治療。手術越早,腫瘤越小,越容易處理,手術併發症尤其是顱神經及動脈損傷的機率亦越低。腫瘤越大,與動脈的粘連愈緊密,手術切除的難度也就越大。術前準備非常重要,除了充分了解腫瘤包繞頸動脈的程度以及腫瘤頂端距顱底的距離外,顱內側支循環建立情況也要充分評估。Shamblin根據腫瘤累及頸動脈的程度將頸動脈體瘤分為三種臨床類型:I型為侷限型,腫瘤位於頸總動脈分叉的外鞘內,包膜較完整,僅與頸總動脈分叉處有較緊密粘連;Ⅱ型為包裹型,比較多見,腫瘤位於頸總動脈分叉部,圍繞頸總、頸內及頸外動脈生長,但不累及血管壁的中層和內膜;Ⅲ型為巨塊型,腫瘤生長已超出頸動脈分叉範圍,使頸內和頸外動脈向外移位或受壓,甚至壓迫氣管和食管,引起呼吸和吞嚥困難。I型和Ⅱ型約佔頸動脈體瘤總髮病率的45%左右,11I型佔55%左右。術前應綜合評估大腦側支循環建立情況尤其williss環的交通情況。具體的手術方式應頸動脈體瘤的分型確定,對I型和部分Ⅱ型患者主張頸動脈體瘤剝離術,對11I型和部分Ⅱ型患者主張腫瘤連同頸內、外動脈一起切除並行自體大隱靜脈重建頸內動脈,儘量減少對頸動脈的剝離。術中保持血壓穩定,以保證大腦的灌注。顱神經的損傷有時是無法避免的,主要是由於顱神經被腫瘤累及所致,有時也可以是手術中過度牽拉、術後水腫及瘢痕粘連引起的,主要發生於舌下神經及迷走神經,也可是面神經下頜緣支和交感神經的損傷,其發生率在19%~78%。熟悉腫瘤與鄰近顱神經的解剖關係、掌握手術操作細節、保持術野的暴露清楚是避免或減少顱神經損傷的重要手段。術中出血是頸動脈體瘤手術中危及病人生命的重要原因,應做好輸血準備,並準備好自體血液回輸、雙極電凝等設備。

  近年來,有學者致力於頸動脈體瘤放射治療的研究,以往認為化學感受器瘤對放射治療不敏感,但隨著放射技術的進步和放射方案的優化,放射治療對頭頸部化學感受器瘤的局部控制率已有明顯提高,對不能耐受手術、術中殘留、術後復發或病理證實惡性的病人進行放射治療不失為治療頸動脈體瘤的有效手段。

  總之,頸動脈體瘤是臨床少見的腫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減少手術併發症提高治癒率極為重要,一旦診斷頸動脈體瘤,應積極採取手術治療。早期診斷的關鍵是要想到,對頸前區的腫瘤應該想到頸動脈體瘤的可能,對疑似頸動脈體瘤的病人應做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頸動脈體瘤的手術應由具備專業血管外科技術的醫生實施。

頸動脈體瘤的診斷與治療相關文章
ShamblinⅢ型頸動脈體瘤手術治療頸動脈體瘤(carotidbodytumor,CBT)是發生於頸動脈體的一種罕見的化學感受器腫瘤。該腫瘤源於副神經節組織的非嗜鉻副神經節瘤,故亦稱頸動脈體副神經節瘤(carotidbodyparaganglioma,CBP)。1743年Haller首次從解剖學上描述了頸動脈體瘤。1880年Reigners首次施行頸動脈體瘤切除術,但術後病人因出血及神經系統並
發布於 2022-12-16 02:48
0評論
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我最近治療的一個典型病例說起,患者是來自浙江蕭山的59歲的小學教師祝女士,患頸動脈體瘤已經5年了,在剛發現腫瘤的時候,因當地醫院不具備手術條件而未能手術。2年前腫瘤逐漸增大後,祝老師開始出現頸部不適的症狀,於是下決心赴省城杭州就醫,但手術因腫瘤血供及其豐富且包裹著頸動脈而未能切除腫瘤,此次不成功的求醫使祝老師完全喪失了治癒疾病的信心。但是腫瘤仍在繼續長大,到了去年夏天,巨大了腫
發布於 2023-03-07 02:56
0評論
患者:女性,53歲,因:“發現左頸部搏動性腫塊1月”而入院。患者15天前曾於當地醫院就診,彩色B超診斷為:“左頸部動脈瘤可能”。查體:心率68次/分,血壓142/82mmHg,左側頸部靠下頷處可觸及一3cm×4cm大小搏動性腫塊,腫塊搏動頻率與心率一致,腫塊邊界清,壓迫頸總動脈後腫塊縮小、搏動減弱。入院後MRA(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圖1)和CTA(Compu
發布於 2023-01-27 00:22
0評論
概述 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關於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因為我們很多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去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這樣也就導致了,我們錯過了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佳時間,所以我們今天就通過這篇文章來好好的看看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知識,這樣我們會對於頸動脈粥樣硬化更加的瞭解,也會在以後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時候更有把握,所以讓我們來好好看看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吧。 步驟/方法: 1、 首先,在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
發布於 2023-04-15 15:20
0評論
研究表明,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群死亡率第二位的疾病,其中80%屬於缺血性腦卒中,這其中2/3與患者頸動脈狹窄相關。頸動脈狹窄外科手術治療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上世紀末期腦保護裝置等一批腔內新技術的發展,支架成形術成為外科干預頸動脈狹窄的又一選擇。但是否所有頸動脈狹窄患者均需要外科干預,以及如果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干預,成為目前討論的熱點,本文就此做一簡要回顧。 1.哪些患者不需要立即手術,可採
發布於 2023-03-07 06:51
0評論
頸動脈狹窄多是由於頸動脈管腔的狹窄而導致腦供血不足,其發病率較高,在60歲以上人群中患頸動脈狹窄者約佔9%,多發生於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有些狹窄性病變甚至可能逐漸發展至完全閉塞性病變。頸動脈狹窄的病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及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等。臨床症狀:頸動脈狹窄症本身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常不易發現,在早期的臨床表現有突然發作的麻木、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上肢或下肢無力、面肌麻痺和
發布於 2022-12-02 22:16
0評論
假性動脈瘤指動脈瘤的瘤壁由纖維組織構成,不具備動脈的內膜、中膜、外膜三層結構,常由動脈壁破裂後局部形成的血腫機化吸收而成,表現為動脈旁的一個或多個與動脈相通的腔隙,血流在收縮期經動脈進入瘤體,舒張期返流入動脈,呈現出血流往復的特徵。股動脈由於位置表淺而被用做介入手術操作的首選穿刺部位,同時也是血管外傷的常見部位,因此也是假性動脈瘤發生率最高的部位。醫原性損傷是股動脈假性動脈瘤發生最常見的原因,不
發布於 2023-03-07 03:06
0評論
儘管有許多病因可以引起腦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主要原因。美國每年死於卒中的病人約160,000,每15個死亡的病人中有1個是死於卒中。目前,在我國卒中已列為死亡的第1位主要的病因,超過心臟病、癌症。每年,大約有600,000新的或複發性的卒中病人,其中,大約有500,000為首發的卒中病人,100,000為復發的病人。在Framingham研究中,卒中最常見類型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佔所有
發布於 2022-10-01 01:34
0評論
頸動脈竇綜合徵(carotidsinussyndrome,css)是一組自發地突發性頭昏、乏力、耳鳴以至暈厥的臨床綜合徵。於1930年由Roskam等首先報道,隨後Weiss和Bake對15例病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並提出頸動脈竇的超敏反應是發生暈厥的原因,又叫Weiss-Baker綜合徵,或Charcot-Weiss-Baker綜合徵。但由於一直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病在隨後的40年中沒有引起人們
發布於 2024-01-01 20:50
0評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vertebralartery,CSV)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近年爭議最多的類型,診斷沒有統一的標準,儘管CSA的病因、病理複雜多樣,最終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一系列症狀。它主要是指頸椎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引發的骨質增生、側方椎間盤突出等繼發病理改變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腦供血不足者。北京地壇醫院骨科張強關於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分型報道很少,目前
發布於 2022-09-25 04:2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