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01 01:34

  儘管有許多病因可以引起腦動脈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是其主要原因。美國每年死於卒中的病人約160,000,每15個死亡的病人中有1個是死於卒中。目前,在我國卒中已列為死亡的第1位主要的病因,超過心臟病、癌症。每年,大約有600,000新的或複發性的卒中病人,其中,大約有500,000為首發的卒中病人,100,000為復發的病人。

  在Framingham研究中,卒中最常見類型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佔所有腦梗塞的61%,不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s)。在國際心、肺及血液研究院的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社區研究中,缺血性卒中佔所有卒中的83%,其中38%是腔隙性,14%是血栓-栓塞性,剩餘的是大動脈性卒中。

  腦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發生在大動脈分叉部及轉折處,如頸內動脈起始部及虹吸部,大腦中動脈主幹分叉部,基底動脈起始部,椎動脈起始部及入顱處。

  腦動脈狹窄的診斷應當包括:性質,如:動脈粥樣硬化性、動脈炎、放療後、纖維肌發育不良等;部位:如頸內動脈狹窄、基底動脈狹窄等;程度,如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或注以狹窄率;有無腦缺血癥狀,如:症狀性或無症狀性狹窄,TIA、小卒中、大卒中等。當要對腦動脈狹窄進行手術干預治療時,尚需進行有關風險-效益評價和預測結果的評價。

  第一節  危險因素

       腦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是隱匿性的過程,表現為動脈壁增厚及彈性下降。危險因素分為可改變因素及不可變因素。前者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及藥物的干預可以得到控制或消除。後者是個體所固有的,具有不可改變的特點。

  一、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包括年齡、性別及種族。在成年人,每10年卒中的危險性增加2倍,男性的危險性大於女性。黑人卒中的發生率較高。亞洲人、黑人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發生率高於顱外頸內動脈,白種人相反。

  二、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研究提示,高血壓是心、腦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不同的高血壓試驗分析表明,單獨的收縮壓升高與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及進展強烈相關;舒張壓下降6-7mmHg,5年卒中的發生率下降42%。

  高血脂:已經明確,膽固醇的水平明顯影響著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程度及進展速度,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升高及LDL與高密度脂蛋白(HDL)比率的升高; LDL及總的膽固醇水平的降低可以減少頸動脈斑塊及狹窄程度。

  糖尿病:無論是Ⅰ型還是Ⅱ型糖尿病,加強治療使血糖水平降至正常水平左右可以明顯減少微血管併發症,如視網膜病、周圍神經病。但最終治療應減少微血管併發症-卒中。

  吸菸:吸菸是卒中的一個危險因素,可能與吸菸增加了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危險性。一個心血管健康項目的亞組分析表明,隨著吸菸的增加,頸內及頸總動脈壁的厚度明顯增加。

  炎症及慢性感染:近期證據提示,炎症反應及系統感染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中起一定的作用。在一個有關無症狀頸動脈粥樣硬化症的臨床研究中,發現衣原體肺炎可能是導致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發病機制。

  多個危險因素增加了嚴重頸動脈狹窄發生的機會。

  第二節  臨床表現

       一、頸部動脈狹窄:

  包括顱外段的頸內動脈狹窄,鎖骨下動脈及椎動脈狹窄,無名動脈和頸總動脈狹窄。

  臨床表現:動脈雜音及腦缺血引起的症狀;也可無症狀。

  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雜音在一組有神經系統症狀的331人研究中,半數病人有頸動脈雜音,經多普勒超聲掃描,僅有37%為高度狹窄。在北美症狀性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試驗(NASCET)中,同側局部的頸動脈雜音的敏感性為63%,其中的75%為中到重度狹窄。

  腦缺血或栓塞表現為:

  TIA:通常持續時間〈24小時)。

  可逆性神經功能缺損(RIND):症狀持續1天到3周。

  進展性卒中:發病後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在48h內逐漸進展或呈階梯式加重。

  完全性卒中:發病後神經功能缺失症狀較重、較完全,常於數小時內。

大腦動脈狹窄的診斷相關文章
頸動脈狹窄症狀頸動脈狹窄是由於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的頸動脈管腔的狹窄。當頸動脈出現狹窄時,大腦也就出現不同程度的缺血。主要的表現為:頭暈、眼前發黑,有黑,短暫的意識喪失。頸動脈狹窄檢查:患者一旦出現上訴症狀,建議去門診做一個頸動脈彩超,彩超如果表現有狹窄,發現有潰瘍性斑塊形成,就需要遵照醫囑做進一步的檢查。具體確診方面,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正在逐漸取代動脈造影成為診斷
發布於 2022-12-12 18:22
0評論
大腦的血液絕大部分來自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罪魁禍首,粥樣斑塊的表面是一層纖維帽,中間是膽固醇結晶和壞死物質。粥樣斑塊形成後不斷增大,最後纖維帽破裂,斑塊向一座活火山,不斷有碎屑向外噴出。破裂的纖維帽表面極易形成血栓並且在血流衝擊下非常容易脫落。那麼頸動脈狹窄和小中風又有甚麼關係呢?很早以前人們一直認為中風是由大腦內部的血管出了問題而引起的。50多年前,醫學界開始認識到頸動脈狹窄
發布於 2023-01-27 01:07
0評論
頸動脈狹窄多是由於頸動脈管腔的狹窄而導致腦供血不足,其發病率較高,在60歲以上人群中患頸動脈狹窄者約佔9%,多發生於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有些狹窄性病變甚至可能逐漸發展至完全閉塞性病變。頸動脈狹窄的病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及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等。臨床症狀:頸動脈狹窄症本身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常不易發現,在早期的臨床表現有突然發作的麻木、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上肢或下肢無力、面肌麻痺和
發布於 2022-12-02 22:16
0評論
腎動脈狹窄的病因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病因,在我國佔70%以上,其次為大動脈炎(約20%)及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約5%)。腎動脈狹窄是引起高血壓和/或腎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患病率約佔高血壓人群的1%-3%。其中大動脈炎所致的主動脈及腎動脈狹窄是我國年輕人繼發性血管源性高血壓的重要原因。腎動脈狹窄的診斷腎動脈狹窄臨床線索:(1)惡性或頑固性高血壓;(2)原來控制良好的高血壓變得控制不佳;(3)高血壓
發布於 2022-10-08 04:03
0評論
頸動脈狹窄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中尤以動脈硬化狹窄性病變為主要原因。頸動脈狹窄可導致約20%的腦卒中,而後者是當今世界人類死亡第三大因素,僅次於心血管病和腫瘤,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簡單的一個動脈狹窄怎麼會導致偏癱、失語、失明等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呢?下面我們將揭開頸動脈狹窄蠶食動脈管腔、鯨吞神經系統功能的神秘面紗。頸動脈狹窄的病理:1、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素分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年齡、性
發布於 2022-12-22 03:45
0評論
1、“三高”是頸動脈狹窄的主因典型的因頸動脈狹窄而引起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許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腦卒中或眼病,而不會想到頸動脈狹窄。我們都知道,腦卒中(中風)是威脅生命的三大殺手之一,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都很高,而大約1/3的腦卒中是由頸動脈狹窄引起的。上面兩位老人的症狀,就是頸動脈狹窄的危險信號。大腦是一個特殊的需氧器官,對氧氣的需求量非常大,在心臟每分鐘的搏動輸出量裡,約有十分之一供應腦部
發布於 2022-10-10 21:28
0評論
目前在我國,卒中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卒中所致死亡分別占城市及農村人口總死亡率的20%及19%。缺血性病變和出血性病變所致卒中的比例為4:1,其中頸動脈狹窄與腦缺血性疾病(尤其是卒中)的關係十分密切,約30%的缺血性卒中由顱外段頸動脈狹窄性疾病所致。該類疾病指可引起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狹窄和(或)閉塞,若不加以治療,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程度>70%的患者2年卒中發生率高
發布於 2023-01-26 20:07
0評論
1、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主要有哪些?頸動脈狹窄最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約佔90%以上。此外,還有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等少見原因。2、頸動脈狹窄發生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頸動脈狹窄多見於中、老年人,常伴存著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頸動脈炎造成的頸動脈狹窄多見於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女性。損傷或放射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發病前有相應的損傷或接受放射照射的病史。3、頸動脈狹窄的分類臨床上依據頸動
發布於 2023-01-25 03:37
0評論
一、腎動脈狹窄的病因:①大動脈炎:國內腎動脈狹窄最常見的病因。病變累及動脈全層,以中膜最重;腎動脈病變多位於腎動脈開口部或近段,呈向心性侷限縮窄,亦可呈串珠狀狹窄和擴張並存,側枝循環較廣泛。多見於青壯年女性,近90%病例在30歲以下。②動脈粥樣硬化:為國外最常見病因,在我國佔第二位。老年男性多見,狹窄多位於腎動脈開口處(2cm內)多發,多累及雙側。③纖維肌結構不良:腎動脈狹窄主要發生於中1/3-
發布於 2022-11-30 00:01
0評論
一、頸動脈狹窄是由甚麼原因引起的?一般認為,頸動脈斑塊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引起腦缺血:一條途徑是嚴重狹窄的頸動脈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另一條途徑是斑塊中微栓子或斑塊表面的微血栓脫落引起腦栓塞。上述二者機制何者更佔優勢,目前觀點尚不一致,但多數認為斑塊狹窄度、斑塊形態學特徵均與腦缺血癥狀之間密切相關,二者共同作用誘發神經症狀,而狹窄度與症狀間關係可更為密切。二、頸動脈狹窄
發布於 2023-01-27 01:2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