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腎動脈狹窄的病因:
① 大動脈炎:國內腎動脈狹窄最常見的病因。病變累及動脈全層,以中膜最重;腎動脈病變多位於腎動脈開口部或近段,呈向心性侷限縮窄,亦可呈串珠狀狹窄和擴張並存,側枝循環較廣泛。多見於青壯年女性,近90%病例在30歲以下。
② 動脈粥樣硬化:為國外最常見病因,在我國佔第二位。老年男性多見,狹窄多位於腎動脈開口處(2cm內)多發,多累及雙側。
③ 纖維肌結構不良:腎動脈狹窄主要發生於中1/3-遠1/3段,常延及分支。青年多發,女多於男。可主要侵犯內、中或外膜。
④ 術後狹窄:主要見於腎移植術後,多由排斥反應所致。
二、腎動脈下肢的臨床表現:
① 年齡一般小於30歲或大於50歲,30歲以下者佔78%。
② 長期高血壓突然加劇或突發性高血壓發展迅速,呈惡性高血壓症狀。
③ 上腹部血管雜音,2/3病例可於上腹部、腎區或背部聽到收縮期雜音,音調高,呈連續性。
三、腎動脈下肢的造影表現:
① 腎動脈狹窄或閉塞:大動脈炎及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狹窄多位於腎動脈根部,距腎動脈開口處及近1/3段,而纖維肌肉增生所致狹窄多位於中遠段,可累及分支。
② 窄後擴張:常見於重度侷限狹窄,多呈梭形擴張。
③ 動脈瘤形成:可呈梭狀或串珠狀,串珠狀為肌纖維結構不良的典型表現。
④ 側枝循環形成:一般起於腎包膜動脈、腰動脈、輸尿管動脈等。
⑤ 在上述基礎上,出現腎實質顯影延遲、淺淡,腎萎縮。但應與雙側或單側慢性腎盂腎炎所致的腎萎縮鑑別,後者腎動脈常顯示除腎動脈開口大小正常外,腎動脈幹普遍萎縮變細。
四、腎動脈狹窄的治療:
腎動脈狹窄引起本病傳統上以外科治療為主,主要治療手段為患腎切除,腎自體移植和體外腎血管顯微修復術。介入治療採用腎動脈球囊導管擴張和體外腎動脈支架植入術,具有創傷小、安全簡便和效果好等優點,是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首選方法。
五、腎動脈狹窄介入治療的適應症:
① 一般選用經股動脈入路,可完成大多數PTRA和腎動脈支架植入術。當腎動脈明顯向足側走行時,可選用單鉤導管或Simons導管插入。球囊導管通過困難時,可改用上入路(腋動脈),可使技術成功率大大提高。
② 導管和導絲,特別是球囊導管和支架放送系統能否通過狹窄或閉塞段是技術成功的關鍵。除上述入路的選擇外,選用優良器材十分重要。應必備錐形頭導管、超滑導絲、超硬超長交換導絲,對於腹主動脈明顯紆曲者應採用超長金屬鞘(40~50cm,8F)或8F導引導管。腎動脈閉塞者,先用適形造影導管插至其近端,然後用超滑導絲旋轉推進,“擠”過閉塞段後再跟進錐形頭導管。
③ 球囊大小的選擇,可根據造影片上測量腎動脈狹窄段近端的管徑,來選擇擴張球囊的直徑,一般球囊直徑應與其相等或稍大1mm。
④ 對腎動脈起始部狹窄,由於無法正確測量管腔內直徑,可選用6mm的球囊預擴張,根據擴張後動脈壓差改變及造影複查情況考慮是否換用較大球囊繼續擴張。
⑤送球囊導管入腎動脈時,導絲頭端應放置於腎動脈大分支內並拉直,使位於狹窄部的導絲段有足夠的支撐力。
⑥ 當需要放置內支架時,應選擇與相應腎動脈直徑相等或稍大1mm的支架,其長度則應能完全覆蓋狹窄段及其兩端5 mm。對腎動脈開口部狹窄者,支架進入腹主動脈以不超過2 mm為宜。
⑦ 支架釋放前的定位十分重要。可採用標記法,即根據骨性或體表人工標記來確定狹窄的部位,主要用於腎動脈近端1/3以遠的支架置入,較方便。其缺點為超硬導絲送入後可使腎動脈直走行產生變化,不慎時可以發生錯置。支架釋放定位的另一方法為造影法,即當支架送至預定的位置後,通過位於其開口部導引管或長鞘或另置入一豬尾導管注入造影劑,使腹主動脈和腎動脈顯影,並觀察支架近端標誌,確定其位置是否正確。必要時加以調整後再造影觀察。此法的定位準確率高於前者,特別適用於腎動脈開口部狹窄的支架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