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鹼性食物可降低患癌幾率,孕婦穿防護服可有效防範電腦輻射,餐前吃水果營養吸收更好,多吃酵素能排毒……一段時間以來,微信朋友圈裡各種“富有”科技含量的“忠告”越來越多,讓人難辨真偽、無所適從。
這些看起來滿含善意、頭頭是道的“忠告”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事實的真相又是甚麼?科技視野版從今天起推出“這些微信‘忠告’靠譜嗎?”系列報道,選取微信朋友圈裡流傳甚廣的一些科技傳言,請權威專家為您解疑釋惑、正本清源、揭示真相。
人體酸鹼性的問題靠譜嗎?
微信“忠告”:
有研究表明,癌細胞不容易在鹼性環境中存活,因此癌症不會在鹼性體質的人群中生成;相反,酸性體質的人群罹患惡性腫瘤的幾率會更高。所以,酸性體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吃鹼性食物(比如綠葉菜和水果)來改變體質,從而降低罹患癌症的幾率。
回應:
人體根本沒有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之分。人為地干擾身體體液酸鹼性可能會帶來副作用。
楊運桂:這種觀點從生物學上根本就講不通。人體應該沒有酸性和鹼性之分。人體內有許多種液體:細胞內液,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還有分泌的各種消化液,排洩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這些液體各有各的酸鹼度,無法用pH值來衡量。
pH值是溶液中氫離子濃度指數的數值,一般在0―14之間。當pH值為7時,溶液為中性;小於7時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強;大於7時呈鹼性,值越大,鹼性越強。
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液的pH值精確保持在7.35―7.45之間,為弱鹼性。另外,胰液的pH值高達8.8,屬強鹼性。而人體中有幾個部位,必須偏酸才算健康。比如胃的酸鹼值在1.5到2之間;健康的皮膚酸鹼值應該是5.5左右,處於弱酸性,這樣能保護皮膚不容易滋生細菌。
也就是說,人的體液各有各的酸鹼度,不能將人的體質籠統地分為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人為地干擾身體體液酸鹼性,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米雙利:癌細胞的確不能在過度鹼性的環境中存活,但它也一樣不能在酸性環境裡存活。同理,身體其它正常細胞也一樣,在各自組織器官的適當酸鹼環境下才能生長得比較好。
另外,所謂的酸、鹼食品應稱為呈酸性食物和呈鹼性食物,這只是化學家對食物的一種酸鹼判定,對改變人體的酸鹼性起不到實質性作用。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講,癌症與酸性確實能扯上一點關係,但並不是“酸性體質”誘發腫瘤,相反是腫瘤的生長可能會導致實體瘤周邊的微環境變酸。有科學研究發現,實體腫瘤周圍微環境的pH值的確比正常組織和器官要低。這是因為腫瘤細胞比正常細胞生長得快,腫瘤組織中血管、氧氣和養料的供應往往跟不上腫瘤細胞快速擴增的腳步,就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謝產物,使得腫瘤組織周邊的組織液pH值降低。然而,腫瘤細胞內部的pH值卻是與正常細胞相同的。值得強調的是,實體腫瘤對體液酸鹼度的影響只侷限於腫瘤組織周邊的微環境,目前尚無科學證據表明實體腫瘤會導致整個身體的體液都變酸。
放化療到底該不該做?
微信“忠告”:
癌症進行手術和放化療後,在大量癌細胞被殺死的同時,正常細胞也會被殺死,徹底破壞人的免疫系統,反而會促使病情加快惡化,加速死亡,遠不如保守治療的效果。
回應:
越來越多的案例已證明了化療放療藥物對癌症的治療效果。今後精準醫療的發展將會使放化療的副作用越來越小。
孫英麗:總體上看,越來越多的案例已證明了化療放療藥物對癌症的治療效果。例如,因為抗癌藥物順鉑和其他藥物的應用,睪丸癌治癒率從20世紀70年代的不到70%提高到現在的96%。
當然,也有一些癌症患者因為放療化療的副作用而加速死亡,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首先,放化療確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由於缺乏針對性和識別不夠精準,它在殺死大量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死很多非癌症細胞,一些病人就會因此產生很強的化療反應。
第二,不恰當的醫療策略也會放大放化療的副作用。放化療的治療效果跟主治醫生的水平有很大關係,用藥量的大小非常關鍵。在正規的大醫院,做放化療之前一般都會有專業的醫師團隊為癌症患者的身體進行全面的評估,然後再確定治療方案。
然而,有時醫療團隊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並且在治療過程中未做到及時調整,結果就導致病人最終死於心臟等器官的衰竭或其他併發症,而不是死於癌症。
米雙利:當前,在癌症的研究和治療領域特別推崇精準醫療,也叫個性化醫療。它是指定製醫療模式,以個人基因組信息為基礎,結合蛋白質組、代謝組等相關內環境信息,為病人量身設計出最佳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