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膽石症?膽石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膽石形成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肥胖、西方飲食和遺傳素質。據統計,在75歲時,有35%的女性和20%的男性都將患膽石症。每一年,大約超過50萬的人作外科手術取石,其中大多數因為出現症狀而行手術。雖然此病是西方社會的主要問題,但其患病率在一些飲食西方化的固定人群和發展中國家中卻在不斷上升。
膽石症的形成機理:多數膽石的主要成分是膽固醇,儘管部分是由鈣鹽構成。膽汁含有大量膽固醇,通常狀態下以液體形式存在,當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時,膽固醇成為不溶性的,由膽汁中析出沉澱成石。大多數膽石在膽囊內形成,大多數膽管結石系由膽囊移動而來。膽管內結石形成系由於膽汁流速變慢、淤滯而致,如膽管有狹窄或膽囊切除術後。膽總管結石能導致嚴重的、危及生命的膽總管感染(膽管炎),胰腺炎或肝臟炎症。當膽道系統梗阻時,細菌繁殖迅速形成膽管炎症,細菌可擴散至血流引起身體其他部位感染。
膽石症有哪些表現?大多數膽石相當長時間內不引起任何症狀,特別是結石位於膽囊時。較為典型的是,結石可通過膽囊進入膽管,也可通過這些管道進入小腸而不產生症狀或者留存在膽管內,不阻礙膽流,一般不引起症狀。當結石部分或短暫地梗阻膽道時,病人出現疼痛,疼痛反覆發作,持續數小時,最經常位於右上腹部,局部有壓痛,疼痛可擴散至右肩胛,常伴有噁心、嘔吐。合併感染時,病人有寒戰、發熱、黃疸。通常情況下,梗阻是暫時的不合並感染。膽總管梗阻引起的疼痛與膽囊梗阻引起的疼痛不易區別。膽囊頸管的持續性梗阻引起膽囊發炎(急性膽囊炎),結石引起胰管梗阻引起胰腺發炎(胰腺炎),同樣引起黃疸、疼痛和可能的感染。有時,膽囊切除後間歇性疼痛轉變為持續性,這類疼痛可能系由膽總管結石引起。
微創技術治療膽石症有兩種方法:可以取出膽管結石,常規外科手術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檢查(ERCP)。大家對《西遊記》中孫悟空向鐵扇公主借扇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吧?現代醫學的確使醫生會變法進入人體內,但並不像孫悟空那樣,而是利用一條能連通電視機的又細又長又軟的內鏡──電子十二指腸鏡,藉助這條內鏡,醫生既可看到體內的情況,又可利用這條內鏡進行體內的一些治療操作。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是將消化內鏡由口送入,經食道、胃、十二指腸球部達十二指腸降段的十二指腸乳頭(膽總管的出口部);藉助消化內鏡的治療通道導入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刀並插入膽總管內;經切開刀的導管注入造影劑作選擇性膽管造影,在連接X光機的顯示器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膽管內的情況以及切開刀的位置。切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後,打開膽總管的出口至合適的大小,有時切開後即可見膽汁、小結石的流出。利用網籃、氣囊等進入膽總管,將收集到膽總管內的結石取出,然後,像倒垃圾那樣倒在"外面",也即將收集到的結石放於十二指腸內,讓其隨糞便排出體外而達到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目的;對於體積較大的膽總管結石,則用碎石籃將其碎成數塊後取出,或在作括約肌切開術後配合體外震波碎石再行取石或讓其自然排出;對於較小的殘留結石,則可隨膽汁經由擴大了的膽總管出口自行排出膽管。會不會內出血很多威脅人體生命安全?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治療中使用的所謂十二指腸乳頭切開刀並非我們日常認識中的寒光閃閃的手術刀,其主要部分是一根插在導管內、能聯接高頻電流的細小鋼絲。通上高頻電流後,外露的小鋼絲便成了銳利的電切刀。由於高頻電流能使所接觸的組織出現凝固壞死,因而一般切開部位並不發生出血。所謂括約肌切開術也有別於傳統意義的剖腹手術,僅僅於十二指腸乳頭處作1.0~1.5釐米的切口,切開乳頭的括約肌部分,以打開膽總管的末端。
近10年來,ERCP下取石術已逐漸取代傳統的剖腹手術方法而成為先進國家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方法,目前也被國內醫生所推崇,其具有安全性好、費用低、創傷小、術後恢復容易等優點,對於膽囊切除術後殘餘結石及複發性結石也是有效的治療方法。90%的病人ERCP檢查和括約肌切除手術是成功的,死亡率小於0.4%。3%~7%的病人出現併發症,較腹部手術安全性高。術後近期併發症包括出血、胰腺炎、膽管穿孔或感染,2%~6%的病人,膽管再次狹窄,結石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