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於2013年12月5日被轉到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治療,當時已處於淺昏迷狀態。從轉入那一刻開始,醫院啟動由神經外科、內科ICU、重症醫學科、神經內科和急診科等科室聯合開展的多學科協作模式診治。神經外科醫生及時趕到急診科為患者做腦室外引流術,初步緩解了顱內高壓;由於患者病情危重,入院第二天將其轉入內科ICU,重點在於維持生命體徵;腦積液檢驗查出明確致病菌後,患者被轉入感染內科進行了長達4個多月的抗感染治療。
在感染內科住院期間,患者病情幾經波動,曾轉入ICU接受生命維持治療,神經外科醫生還為患者實施了5次腦室外引流術以及30餘次腰椎穿刺持續引流。在患者意識恢復、體徵平穩後,多科協作小組分析認為,應先控制感染源頭,遂由耳鼻喉科醫生為患者完成了針對中耳炎的開窗引流術。6月13日,患者轉入神經外科病房,接受腦室―腹腔分流術,消除了因腦膜炎併發的腦積水,解決了可能因高顱壓導致的後續風險。
化膿性腦膜炎的死亡率一般在25%左右,如果僅僅依靠單學科治療,患者即便被救活,預後也不好。通過多學科協作模式,相關科室發揮各自的優勢,不僅保住了患者的生命,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多科協作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外科主任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隨著神經急重症患者伴有的合併症日益複雜,相關治療正從單打獨鬥,轉為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協作、綜合處理模式。
醫院神經外科、重症醫學科聯合神經內科、急診科等科室成立神經急重症協作小組。經過5年的探索,已形成各相關科室由專人負責、患者在哪個科室就由哪個科室主導的多學科協作模式。
醫院神經急重症協作小組成員,該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認為,與多科會診相比,多科協作是一種更加深度的合作,不是你幹你的、我幹我的,而是通過多科互補達到單個科室達不到的治療效果,共同創造條件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當一位患者暫時不能接受手術時,ICU可以運用生命支持技術,把患者血壓、呼吸、循環維持在一個合適狀態,從而讓神經外科有機會開展手術。
為了明確責任,該院神經急重症協作小組中的相關科室指定專人專攻神經急重症治療方向。當患者病情複雜時,經多科討論,由患者所在的科室負責確定下一步治療的切入點。
多科協作是醫學發展的必經之路。當前,複雜疾病會涉及多個生命系統,一名神經急重症患者的救治往往涉及多個科室,特別是在專科越分越細的情況下,僅憑一個科室的治療手段已經不能解決患者的所有問題。通過多學科合作,共同為患者制訂治療方案,即便患者病情複雜多變,也可以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