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中,自從引入了大劑量馬法蘭治療和自體幹細胞移植術後,以及硼替佐米和免疫調節制劑如沙利度胺和來那度胺治療之後,這些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是,隨著生存期的增加,預期存活時間也隨之增加,從而引發了人們對於在上述患者群體中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發生風險增高的思考。
在上述患者群體中,應用來那度胺治療與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增高相關。在本文中,來自於意大利都靈市醫院的Antonio教授等收集並分析了現有的數據,主要目的是為了比較在骨髓瘤患者中,接受來那度胺治療和不接受來那度胺治療對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發生風險的影響。
次要目的是為了評估不同治療方案對於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的影響,以及比較患者死於第二原發惡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進展或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事件的風險。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Lancet Oncol 3月的在線期刊上。
研究者首先通過檢索PubMed、美國臨床腫瘤協會、美國血液病學協會和國際骨髓瘤研討會中的相關研究的摘要。研究的納入標準如下,受試者為新確診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隨機對照3期臨床研究,研究的進行時間為200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15日,並且在這些研究中至少有一個治療組的患者接受的是來那度胺治療。
研究者通過直接與所納入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員進行聯繫,從而獲得受試者的個人數據,如年齡、性別、確診的時間、所分配的治療方案和所接受的治療方案、治療持續時間以及導致治療中斷的原因、維持期治療方案、首次復發的時間、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確診的時間、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類型、死亡或失訪的時間,以及死亡原因。
研究的主要結局是所有類型的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累積發生風險、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為實體瘤的累積發生風險以及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為血液系統腫瘤的累積發生風險,研究者採用一步法薈萃分析對結果進行分析。
研究者共納入9個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其中7個研究可以提供患者的個人信息,這些研究共納入3245名受試者。有3218名受試者接受了治療,其中2620人接受來那度胺治療,另有598人沒有接受來那度胺治療,這些患者的數據被納入最後的分析。在接受來那度胺治療的患者中,所有類型的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5年累積發病率為6.9%,在不接受來那度胺治療的患者中為4.8%,HR為1.55,兩組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在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為實體瘤的情況下,5年累積發病率在接受來那度胺治療和不接受來那度胺治療的患者組中分別為3.8%和3.4%,HR為1.1,兩組差異不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在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為血液系統腫瘤的情況下,5年累積發病率在接受來那度胺治療和不接受來那度胺治療的患者組中分別為3.1%和1.4%,HR為3.8,兩組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與單用馬法蘭治療相比,同時接受來那度胺和口服馬法蘭治療會顯著增加患者血液系統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HR為4.86,結果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與單用馬法蘭治療相比,同時接受來那度胺和環磷酰胺或聯阿杜和地塞米松治療治療並不會顯著增加患者血液系統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HR為0.86。
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為實體瘤和血液系統腫瘤的累計發病率
本薈萃分析結果指出,對於新確診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而言,如果治療方案為來那度胺聯合口服馬法蘭治療的話,那麼會增加血液系統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發生風險。這些結果提示,在為上述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時,如果選擇來那度胺治療,那麼應考慮其他方案來替換口服馬法蘭治療,如可以採用來那度胺聯合環磷酰胺或來那度胺聯合地塞米松方案。
並且對於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而言,其死亡風險主要來自於骨髓瘤病情進展或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事件,而非第二原發惡性腫瘤。
受試者死於骨髓瘤進展、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事件和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累積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