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和病理
由於髓核和纖維環退變所致。早期,表現為椎間盤松動和不穩。隨著椎間盤向後突出,由於刺激竇椎神經,或刺激和壓迫脊神經根、馬尾而出現根性症狀,表現為會陰部症狀和體徵。髓核穿過後縱韌帶裂隙進入椎管時則稱為椎間盤突出。
根據髓核突出的部位不同可分為
1、側方型 以根性症狀為主,表現為下肢反射性疼痛。
2、中央型 主要表現為馬尾受壓所致的多跟性表現和會陰部症狀,如大小便失控,陽痿等。
3、旁中央型 既有根性症狀,又可有馬尾症狀。
4、 極外側型 主要表現為根性症狀。
5、 根管外型 根性症狀,主要表現為根性症狀。但受壓神經為上一神經根。
根據突出程度,可將其分為:膨出、突出、脫出、遊離四型。
膨出:髓核突向椎管內,纖維環破裂或部分破裂,但髓核不突破纖維環。
突出:髓核突破纖維環,但後縱韌帶完整。
脫出:髓核穿過後縱韌帶裂隙,部分或大部進入椎管。
遊離:髓核突破後縱韌帶全部進入椎管,還有可能在椎管內縱向移動。有時,可突破硬膜,進入蛛網膜下腔。有時可產生馬尾症狀。
二、診斷
1、詢問有無外傷史 有無誘發因素,疼痛的部位、性質、及休息運動對疼痛的關係。
2、脊柱檢查
3、神經系統檢查 感覺消退及減弱區域,足趾背伸肌力測定。反射有無增強及減弱。確定突出部位及受損神經,必要時進行肌電圖及誘發電位檢查。
4、腰椎正側位X線攝片或脊柱MRI檢查,除外其他疾患。
5、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應以病史和體檢為主。應以其他疾患如馬尾腫瘤、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等鑑別。必要時可行腰穿和造影。CT和MRI檢查
三、治療
1、非手術治療,包括:
(1) 臥硬板床休息;
(2) 骨盆帶牽引 對症狀明顯已不能步行者,應持續牽引3~4周然後石膏腰圍固定8~10周。
(3) 慢性病例可行推拿、按摩、理療及腰背支具;
2、手術療法,適應證:
(1) 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經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影響工作及正常生活者;
(2) 症狀急性發作或加重,出現馬尾症狀者;
(3) 合併其他疾患者,如腰椎管狹窄症等。
手術方法:
(1) 前路腰椎間盤摘除術;
(2) 經皮椎間盤化學溶核術;
(3) 後路椎間盤摘除術 如小開窗,半椎板減壓,全椎板減壓等。
(4) 年輕的單純椎間盤突出者,可用經皮椎間盤鏡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