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27 07:46

  一、西醫診斷病名:眩暈;中醫病名:眩暈

  二、定義(含中醫的診斷的範疇):是一種主觀症狀,是機體對於空間關係的定向感覺障礙或平衡感覺障礙,是一種運動錯覺,病人感外境或者自身在旋轉、移動或搖晃。常伴有平衡失調、站立不穩、眼球震顫、指物偏向、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及心率和血壓的改變。中醫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昏倒等症狀。最早見於《內經》,稱之為“眩冒”。

  三、病因病理

  1、西醫病因病理:

  (1)前庭系統性眩暈(真性眩暈):包括前庭末梢感受器、前庭神經、前庭諸核、內側縱束、小腦、前庭皮質代表區之各種病損所產生的真性眩暈(如耳源性、前庭神經病損、腦幹病變、小腦病變、大腦病變、頸椎病變等)

  (2)非前庭系統性眩暈(頭暈):包括眼性、心血管病變、全身中毒性、代謝性、感染性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神經症等原因引起的眩暈。

  2、中醫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年高腎虧、病後體虛、飲食不節、瘀血內阻等,然病因雖有多種,但其基本病理變化,不外虛實兩端。虛者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實者為風、火、痰、瘀擾亂清空。本病病位在於頭竅,其病變髒腑與肝、脾、腎有關。《素問》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為風木之髒,性主動升,易於上擾頭目,發為眩暈;《丹溪心法》雲:“無痰不作眩”。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虛則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失運則痰溼中阻,風陽夾痰,發為眩暈;《景嶽全書》雲:“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腎主骨髓,腦為髓海,腎精虧虛,髓海失充,亦為眩暈。《醫學正傳》還記載了“眩暈者,中風之漸也”,認識到眩暈與中風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繫

  辯證可分為:

  (1)肝陽上亢: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失眠多夢,口苦易怒,遇煩勞鬱怒而加重,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僕,語言不利,噁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

  (2)痰濁中阻:眩暈伴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乏力,納呆,時吐痰涎,舌苔濁膩,脈濡滑。

  (3)氣血虧虛: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神疲氣短,面色少華,倦怠懶言,唇甲不華,心悸少寐,納差,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或虛大。

  (4)腎精不足:眩暈伴耳鳴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兩目乾澀,遺精滑洩,腰膝痠軟,舌嫩紅,少苔或無苔,脈弱尺甚。

  (5)淤血內阻: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失眠健忘,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脈弦澀或細澀。

  四、臨床表現

  1、前庭系統性眩暈:具有空間定向的感覺異常,具有運動錯覺或運動幻覺的特點,或覺外境或覺自身在運動感(旋轉、搖晃、向一側移動)

  2、非前庭系統性眩暈:沒有前庭系統性眩暈症狀,多表現為頭昏、頭脹、頭重腳輕、頭腦內轉動等。

  其中常見眩暈症患者的臨床特點:

  (1)梅尼埃病:系內耳病變,為中年以上陣發性眩暈的最常見原因。有典型的三聯症狀:發作性眩暈,波動性、漸進性、感音性的聽力減退和耳鳴。常突然發作,發作時伴有噁心嘔吐、出汗、面色蒼白、眼球震顫等。

  (2)前庭神經元炎:突起的劇烈的眩暈,伴有噁心嘔吐,但無耳蝸症狀,起病時常伴有感染(多為上呼吸道)症狀。一般無耳鳴及聽力減退。持續時間較長,可達6周,痊癒後很少復發。

  (3)迷路炎:單純性中耳炎由於炎症刺激使迷路充血引起的眩暈。多伴有耳痛、耳漏、頭痛、發熱等中耳感染症狀和體徵。

  (4)藥物性眩暈:在臨床藥物應用中,有些藥物因使用不當,因毒性作用而致眩暈,如鏈黴素;有些是難以避免的副作用,如某些鎮靜劑和安眠藥;有些是過敏所引起。

  (5)血管性眩暈(椎-基底動脈學循環障礙):常有急驟的、嚴重的眩暈,伴噁心嘔吐,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6)精神性眩暈:本質上是神經症的一種表現,大多感覺頭暈腦脹,無運動錯覺,無自發性嚴震或自發性傾倒,多伴有失眠、焦慮、緊張、記憶力減退等。

  五、實驗室及其它檢查

  主要輔助檢查有頭顱CT掃描、頭顱MRI,乳突攝片,腦電圖,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疑為頸椎病者需做頸椎CT掃描或MRI;疑有顱內炎症者需做腰穿檢查腦脊液。此外還有電測聽檢查、眼震電圖檢查等。

  六、診斷依據

  1、西醫診斷:

  (1)病史:詳細瞭解發作時間、誘因、病程,有無複發性特點;有無發熱、耳鳴、聽力減退、噁心、嘔吐、出汗、口周及四肢麻木、視力改變、平衡失調等相關症狀;有無急性感染、中耳炎、顱腦疾病及外傷、心血管疾病、嚴重肝腎疾病、糖尿病等病史;有無暈車、暈船及服藥史。

  (2)體格檢查:包括神經系統方面(尤其注意自發性眼球震顫、共濟失調、顱內壓增高徵等情況),內科方面(注意血壓、心率、心功能不全、感染、中毒、貧血、代謝紊亂等情況),耳科方面(注意耵聹阻塞外耳道,膽脂瘤性中耳炎及耳硬化症)。

  (3)輔助檢查:頭顱CT掃描、頭顱MRI,乳突攝片,腦電圖,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疑為頸椎病者需做頸椎CT掃描或MRI;疑有顱內炎症者需做腰穿檢查腦脊液。

  2、中醫診斷要點:

  (1)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至仆倒;

  (2)嚴重者可伴有頭痛、項強、噁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表現;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體弱、飲食不節、跌僕損傷等病史。

  3、中醫類證鑑別:

  與厥證相鑑別:厥證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特徵,發作後可知短時間內甦醒。嚴重者可一厥不復而死亡。眩暈嚴重者也有欲仆倒的表現,但眩暈病人無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現。

  七、治療

  1、西醫治療:

  (1)一般處理:

  急性眩暈發作患者應臥床休息,飲食以流質為宜。伴有明顯噁心嘔吐者,應酌情給予靜脈補液,以維持營養,並需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症狀緩解後,應鼓勵病人儘早適應日常生活。

  (2)病因治療:

  由中耳炎併發症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迷路炎,應由耳科作必要的手術及抗感染治療;由顱內佔位性病變引起者,需要作手術摘除腫瘤;由梅尼埃病引起者,主張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平時低鹽飲食為宜;由藥物中毒性損害引起者,應及時停藥,並給以維生素B族藥物;因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膨隆或突出而致的眩暈,可先做頸椎牽引或頸託固定;因心臟功能、血壓情況引起的,予以內科相應治療。凡此種種病因處理均屬重要,不可忽視。

  (3)對症處理:

  在病因治療的同時,對於眩暈症狀需給予藥物治療,以減輕眩暈症狀及減少伴發的噁心、嘔吐、焦慮、緊張等症狀。常用藥物有:

  ①鎮靜劑:可以減輕眩暈症狀,消除緊張、煩躁不安、焦慮等症狀。

  ②抗組胺藥物:應用於眩暈發作期尚有止吐作用。

  ③血管舒張藥物:應用於因血管痙攣、缺血性病變引起的眩暈。

  ④抗膽鹼藥物:有止吐及解除血管痙攣作用,東莨菪鹼還有鎮靜作用。

  ⑤增加動脈血氧分壓藥物:可增加迷路和腦組織的血氧供應,對於因缺血缺氧而產生的眩暈疾患有較好的療效。

  2、中醫治療

  (1)中醫辯證要點:

  ①辨相關臟腑  眩暈病在清竅,但與肝、脾、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肝陽上亢之眩暈兼見頭脹痛、面色潮紅、急躁易怒、口苦脈弦等症狀。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眩暈,兼見納呆、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脾失健運、痰溼中阻之眩暈,兼見納呆、嘔惡、頭痛、苔膩諸症。腎精不足之眩暈,多兼有腰痠腿軟、耳鳴如蟬等症。

  ②辯標本虛實  凡病程較長,反覆發作,遇勞則發,伴兩目乾澀,腰膝痠軟,或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脈細或弱者,多屬虛證,由經血不足或氣血虧虛所致。凡病程短,或突然發作,眩暈重,視物旋轉,伴嘔惡痰涎,頭痛、面赤,形體壯實者,多屬實證。其中,痰溼所致者,頭重昏蒙,胸悶嘔惡,苔膩脈滑;瘀血所致者,頭昏頭痛,痛點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肝陽風火所致者,眩暈、面赤、煩躁、口苦、肢麻震顫,甚則昏僕,脈弦有力。

  (2)辨證分型:

  ①肝陽上亢

  症狀:症見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失眠多夢,口苦易怒,遇煩勞鬱怒而加重,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僕,語言不利,噁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滋養肝腎                                               方藥: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

  天麻10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生牡蠣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中成藥:可選用腦立清膠囊等。

  靜脈用藥:久病夾瘀者加用燈盞花,丹紅,川芎嗪等藥靜滴。

  ②氣血虧虛

  症狀: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神疲氣短,面色少華,倦怠懶言,唇甲不華,心悸少寐,納差,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或虛大。

  治法:補益氣血,健運脾胃

  方藥:歸脾湯加減。

  人參15克(另煎兌入)、黃芪25克、當歸12克、白朮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黃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

  中成藥:可選用養血清腦顆粒,氣血雙補膠囊等。

  ③痰溼中阻

  症狀:眩暈伴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乏力,納呆,時吐痰涎,舌苔濁膩,脈濡滑。

  治法:化溼祛痰,健脾和胃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半夏10克、白朮10克、天麻10克、橘紅10克、茯苓10克、生薑2克、大棗6克、甘草6克。

  ④腎精不足

  症狀:眩暈伴耳鳴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夢,兩目乾澀,遺精滑洩,腰膝痠軟,舌嫩紅,少苔或無苔,脈弱尺甚。

  治法:滋養肝腎,益精填髓

  方藥:左歸丸加減。

  黨參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麥冬12克、柴河車10克、龜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黃柏6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貞子10克、早蓮草10克。

  ⑤淤血內阻

  症狀: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活血化淤,通竅活絡。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

  當歸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赤芍6克、枳殼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3)針灸療法

  ①體針:肝陽眩暈急性發作可針刺太沖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②耳針:選用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30分鐘,間歇捻針。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

  ③頭針:選雙側暈聽區,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八、預防與調養

  1、飲食調養:眩暈症病人的飲食應以富有營養和新鮮清淡為原則。要多食蛋類、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類、辣椒等。營養豐厚的食物,可補充身體之虛,使氣血旺盛,腦髓充實。對因貧血、白細胞減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暈症,尤應以營養調理為主。肥甘辛辣之品,能生痰助火,會使眩暈加重。因此,患高血壓病的人應當慎用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暈症的急性發作期,應適當控制水和鹽的攝入量。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減輕內耳迷路和前庭神經神經核的水腫,從而使眩暈症狀緩解或減輕發作。

  2、精神調養:眩暈症病人的精神調養也是不容忽視的。憂鬱惱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而誘發眩暈。因此,眩暈病人應胸懷寬廣,精神樂觀,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這對預防眩暈症發作和減輕發作次數十分重要。

  3、休息起居:過度疲勞或睡眠不足為眩暈症的誘發因素之一。不論眩暈發作時或發作後都應注意休息。在眩暈症急性發作期應臥床休息。如椎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站立時症狀會加重,臥床時症狀可減輕。臥床休息還能防止因暈倒而造成的身體傷害。眩暈症病人保證充足的睡眠甚為重要。在充足睡眠後,其症狀可減輕或消失。

  九、眩暈食療方

  1、將枸杞15克、紅棗10枚加水煮30分鐘,將雞蛋2個打破調入煮熟,早晚兩次服用。可補養氣血、增強體質,對貧血、慢性肝炎、肺結核等慢性病所致頭暈眼花、精神恍惚、視力減退、夜尿增多有療效。

  2、將雞肉250克、首烏、當歸、枸杞各20克加水共煮,食肉飲湯。可補血養肝,治療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眼花。

  3、將牛肝100克切成片,與枸杞30克加水共煮,食牛肝飲湯,每日一劑。可補血養肝,治療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眼花。

  4、甘菊粳米粥:取甘菊新鮮嫩芽或者幼苗15~30克,洗淨,與粳米60克、冰糖適量煮粥,早晚餐服用,每日1次,連服7日。適用於高血壓、肝火亢盛之眩暈。

  5、芹菜苦瓜湯:芹菜500克、苦瓜60克,同煮湯飲用。或用芹菜250克、苦瓜30克,用沸水燙2分鐘,切碎絞汁,加砂糖適量,開水沖服,每日1劑,連服數日。適用於高血壓、陰虛陽元之眩暈。

  6、葛根粳米粥:鮮葛根適量洗淨切片,沙參、麥冬各20克,經水磨後澄取澱粉,曬乾,每次用葛根沙參麥冬粉30克與粳米60克煮粥吃,每日一劑,可以常食。適用於高血壓陰陽兩虛之眩暈。

  7、車前粳米粥:車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適量用冷水溶和,調入粥內煮熟吃,每日1劑,常吃。適用高血壓痰溼壅盛之眩暈。

  8、烏雞粳米粥:烏雞1只剖洗乾淨,濃煎雞汁,黃芪15克煎汁,與粳米100克共煮粥,早晚趁熱服食。用於氣血兩虧之眩暈患者。

  9、荔枝粳米粥:荔枝肉50克,山藥10克、蓮子10克加入適量水同煎煮至軟爛時再放入大米250克,煮成粥即可。日服2次,用於脾虛血虧之眩暈者。

  10、龍眼雞子粥:龍眼肉50克、雞蛋1只、棗30枚,加粳米適量同煮常服,用於氣血不足之眩暈患者。

  11、人參粳米粥:人參粉(片)3克,同粳米100克加清水適量同煮成粥,再把熬成汁的冰糖徐徐加入粥中,攪勻即成。用於中氣不足、清陽不升之眩暈患者。

眩暈的中西醫診斷治療相關文章
腦梗塞一、西醫診斷病名:腦梗塞;中醫病名:中風病二、定義(含中醫的診斷的範疇):是一種由於腦血管內發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腦梗塞包括常見的腦動脈硬化血栓形成性腦梗塞(簡稱腦血栓)和腦栓塞。腦梗塞相當於中醫學之中風病。中風是以卒然昏僕,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不利為主症的病證。病輕者可無昏僕而僅見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症狀。由於本病發生突然,起病急驟,“如矢石之
發布於 2023-03-27 07:26
0評論
治療1、西醫治療:(1)溶栓治療建議:①對經過嚴格選擇的發病3h內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應積極採用靜脈溶栓治療。首選rt-PA,無條件採用rt-PA時,可用尿激酶替代。②發病3-6h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可應用靜脈尿激酶溶栓治療,但選擇患者應該更嚴格。③對發病3-6h的急性腦卒中患者,在有經驗和有條件的單位,可以考慮進行動脈內溶栓治療研究。上海市中醫院急診科陳超上海市中醫醫院急診科陳超④基底動脈血栓形
發布於 2023-03-27 07:51
0評論
耳鳴(tinnitus)是指在周圍環境中無相應聲源或電刺激存在的情況下,患者自覺耳內或顱內有聲音的一種主觀症狀。目前耳鳴機理不清、病因複雜、患者痛苦、治癒困難,迄今沒有明確特效的藥物或方法能迅速消除耳鳴。少數情況下耳鳴是一種症狀,可以確定耳鳴與某種已知疾病的因果關係,此類耳鳴的基本診療原則是明確並治療原發病。針對原發病治療後,患者耳鳴多可緩解或消失。而多數情況下耳鳴是一種疾病,是以耳鳴為第一主訴
發布於 2022-09-25 05:40
0評論
重症肌無力(MG)是指乙酞膽鹼受體(AChR)抗體介導、細胞免疫依賴、補體參與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勞,具有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及晨輕暮重的特點。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病。1、臨床表現:眼外肌無力所致非對稱性上瞼下垂(睜眼無力)和雙眼複視是MG最為常見的首發症狀(見於50%以上的MG患者);可出現交替性或雙側上瞼下垂、眼球活動障礙,通常瞳孔大小正常。面肌無力可致
發布於 2022-09-28 01:23
0評論
一、定義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positionalparoxysmalvertigo, BPPV)是與頭部或身體姿勢變動相關的短暫的眩暈發作,是一種常見的內耳自限性疾病。50~70%屬於原發性,亦稱特發性,無明顯病因;30~50%屬於繼發性,常繼發或併發於迷路炎,前庭神經炎,頭外傷,偏頭痛,梅尼埃病發作期,突發性耳聾,耳及耳神經外科等病理條件下。二、BPPV的臨床類型後半規管BPPV
發布於 2022-11-25 23:36
0評論
正確認識頭暈及眩暈的概念,瞭解症候相關常見疾病的特點,正確診斷,對於臨床醫師的日常臨床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國外頭暈診治進展及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介紹頭暈的正確概念、常見頭暈與眩暈疾病的特點,以供相關臨床醫師在實踐中參考,避免盲目地選擇檢查手段和藥物治療。初步調查頭暈、眩暈症候的診斷,使用最多的術語是“頸性頭暈”、“頸性眩暈”、“腦供血不足”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連患者本人也會像大多數
發布於 2023-06-07 19:48
0評論
鱅魚川芎湯 材料:鱅魚一條,川芎,白芷,調味料等各適量。 做法:將鱅魚去鱗,去鰓及內臟,用水洗乾淨後,將材料中的兩味中藥放在紗布袋中紮好,放在鍋中燉至魚肉熟時加調味料,把藥袋撈出就可以食用了。 提示:此湯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用於安撫神經性頭痛,頭痛等病症。 芎腦白芷湯 材料:羊腦一個,川芎,白芷等各適量。 做法:1、羊腦用熱水燙硬,挑淨筋血,洗乾淨備用。 2、將洗好的羊腦放在沙鍋中與川芎,
發布於 2024-04-23 11:22
0評論
1.貧血老人如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的表現,應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貧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營養保健,很容易患貧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繼發貧血。 2.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緩慢,造成腦部供血不足,發生容易疲倦、頭暈、乏力等症狀。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時飲食結構的不合理。 3.動脈硬化患者自覺頭暈,且經常失
發布於 2024-04-22 21:03
0評論
中醫認為眩暈是因“攝生不慎,氣血虧損,陰陽失調,或情志所傷,心氣鬱結,心火暴盛,或因風陽”而損害腦系。 現代醫學則認為眩暈可能由疾病引起,比如腦動脈硬化、小腦出血等腦血管疾病;或者是腦部的腫瘤、膿腫、結核瘤、寄生蟲等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導致的腦組織移位、水腫,都可以引起眩暈。此外,變性和脫髓鞘疾病及某些炎症(如腦幹腦炎等)也可引發眩暈。 眩暈是一種病症表現。許多疾病發作時,都可能引起眩暈。 通常有以
發布於 2024-04-23 11:09
0評論
中醫療法是治療眩暈的最佳療法,因為中醫療法治療眩暈透過調節陰陽平衡,再加上對身體的滋補,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已達到治療眩暈的目的,同時中醫治療眩暈沒有任何副作用和減少患者的病痛感,對身體其他臟器沒有影響,我院對治療眩暈的方面是很權威的,很多患者配合治療後徹底得到了治癒,我院專家們通過辯證施治治療,查明病因,在結合六聯療法進行具體詳細的治療,首先就是控制症狀,進一步加強疏通經絡,調節陰陽平衡,調節
發布於 2024-09-24 13:0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