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1-30 20:06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脊柱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术式创伤较大,同时由于融合技术的应用,使相邻节段退变加速,影响远期疗效。这一问题也日益得到广泛关注。关于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引起相邻节段病变已多有研究报道,1956年Anderson首先报道了脊柱融合术后发生椎体滑脱。1963年Harris注意到继发性滑脱病例于脊柱融合术后发生。1988年Louw报道了前方脊柱融合后的椎管狭窄。丁宇、阮狄克等通过试验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位移增加、运动模式改变,易继发不稳和退变。说明脊柱融合术后易导致相邻节段发生退变。

  一、传统的腰椎融合术:融合+坚强固定是治疗模式的金标准,传统腰椎融合术有其优点:

  1、初稳性(早期活动、不需要支具、早期恢复工作);

  2、提高融合率;

  3、矫正矢状面失衡(椎体滑脱、退行性侧凸 、后凸)。

  同时也存在缺点:如与机械相关的有:应力遮挡造成的骨量减少、内植物失败、矢状面矢衡;与融合相关的有:假关节、植骨相关的并发症、邻近节段退变。因此成功的融合并不等于满意的临床效果,

  二、动态稳定系统: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不作椎体节段融合。

  理想的动态稳定系统应:

  1、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载传递方式;

  2、阻止产生疼痛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平面;

  3、保留其他正常的腰椎活动度

  腰椎动态稳定系统: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系统――棘突间非融合性固定器(Wallis),Wallis系统是一种研究历史悠久的腰椎棘突间固定器, wallis植入物于2001年进行了系统的改良,第二代wallis植入物于同年投放市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预期肯定的效果。整个wallis系统在棘突间形成一个漂浮装置,不作椎体节段融合,对椎体没有永久的固定,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可增加失稳节段的稳定性,对腰椎退变性下腰痛的生物力学环境产生影响,减轻椎间盘纤维环后缘的负荷,对椎间孔起到撑开作用,不增加相邻节段位移,阻止产生疼痛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平面,并保留其他正常的腰椎活动度,棘突间持续维持一定程度撑开力,撑开程度随腰椎屈伸活动不断变化,适合在屈曲时适当松开而在后伸时适当收紧,从而防止了继发的不稳和退变。

  (一)设计理念:

  1、增加了失稳节段的稳定性,同时还保留了其运动功能,减少出现术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

  2、不作椎体节段融合,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

  3、对椎间孔起到撑开作用,不增加相邻节段位移,阻止产生疼痛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平面,并保留其他正常的腰椎活动度,从而防止了继发的不稳和退变 。

  (二)适应症:

  1、巨大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2、复发的椎间盘突出切除术

  3、腰5骶化的突出椎间盘切除术

  4、融合邻近水平退变的椎间盘疾病

  5、ModicⅠ型病变导致的下腰痛

  (三)wallis系统不适用于严重滑脱

  (四)优点:

  1、创伤小

  2、解剖及生理结构破坏少

  3、翻修容易(可选择的方法多)

  三、临床应用:

  我科自2007年11月首次应用Wallis(棘突间非融合性固定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至今已治疗106例 。

  (一)临床资料:106例患者,男性49例,女性57例。年龄32-67岁,平均48岁,其中L2-3节段4例,L3-4节段13例,L4-5节段89例,单一节段102例,两个节段3例,三个节段1例。

  (二)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无菌单。背侧入路,取腰部后正中切口,以病变椎体为中心,切开皮肤、皮下筋膜,显露棘上韧带,沿患侧切开棘上韧带,骨膜下剥离骶棘肌至关节突;从棘突剥离棘上韧带并向对侧行骨膜下剥离骶棘肌至关节突,切除患侧棘突间韧带及椎板间增厚之黄韧带,并修整棘突,用磨钻修平部分椎板,于患侧显露硬膜及神经根,保护神经根,分离暴露脱出之髓核并取出,选择棘间垫试模,合适后植入棘间垫和捆绑带,检查植入物牢固;用缝合线分别穿过上下两个棘突上并将韧带缝合,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清洁包扎切口。

  (三)对患者在术前及术后三个月、十二个月分别进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行L4-5节段患者于术前及术后三个月、十二个月分别测量手术椎体上下椎间隙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结果:术后三个月、十二个月同术前JOA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术后平均改善率三个月时为72.3%、十二个时为73.5%(手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29(总分)-术前评分]×100%)。手术节段相邻上下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术后三个月、十二个月椎间隙高度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

  术前(MN±SD )

  术后两周(MN±SD )

  术后六个月(MN±SD )

  JOA评分

  13.4±3.5

  24.7±2.2*

  24.9±2.5*#

  *同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术前(MN±SD )

  术后两周(MN±SD )

  术后六个月(MN±SD )

  相邻上节段椎间隙高度

  12.37±1.26

  12.36±1.40*

  12.35±1.47*#

  相邻下节段椎间隙高度

  11.83±1.33

  11.82±1.37*

  11.80±1.54*#

  *同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同术后两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五)结论:通过一年多来的临床应用,我们认为Wallis适用于以下几种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Modic Ⅰ型病变导致腰腿痛及轻度的腰椎管狭窄症。目前通过的临床观察及随访,未见相邻节段退变发生或引起相关临床症状。Wallis治疗符合其适应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且可避免融合技术引起的不良后果。

腰椎棘突的非融合固定术相关文章
第三阶段(6-12周)目标:增加活动能力,软组织重塑,腰部稳定性训练。1、神经松动术。2、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3、腹肌等长肌力训练。4、脊柱稳定性训练。5、胸椎关节松动术。6、疤痕软化处理。第四阶段(6-14周)首要目标是脊柱稳定。1、胸椎关节松动术。2、四点跪训练:训练脊柱稳定。3、前冲或蹲坐训。4、开始抗阻训练。5、开始轻柔牵伸肌肉,减少运动限制。6、功能最大化,部分工种可以重返工种。第
发布于 2023-02-13 16:57
0评论
   术后48-72小时可卧床进行双下肢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锻炼,方法:先取膝关节伸直位,用力绷紧使股四头肌收缩再放松,反复交替进行,每天2次,每次5-10分钟。以后根据病人适应情况酌情增加活动量。踝关节中立位后,背伸,跖屈(勾足尖及下蹬动作)。目的: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肌肉张力,防止肌肉萎缩。     术后12-14天拆线。     术后3-4周在床上仰卧位可不配戴围腰进行腰背肌锻炼,方法:为
发布于 2022-12-04 17:41
0评论
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应用腰椎后路融合技术治疗脊柱畸形病例,四十余年后Smith和Robinson 及Cloward提出颈椎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脊柱融合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退行性脊柱疾患。脊柱融合技术通过重建椎间高度、增加节段稳定性,获得很好的近期疗效,是目前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常规方法,并成为评价此类疾病治疗效果的金标准。然而,融合
发布于 2022-11-26 06:56
0评论
颅底畸形(颅底凹陷、寰枢脱位)的治疗以往需要经前路和后路分别解除压迫,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手术风险较大。现在我们采用后路复位固定加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手术一次即可完成齿状突的复位和后路的减压。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患者男性40岁,发现颅底畸形(颅底凹陷、寰枢脱位)已20余年,一直采取保守治疗,症状逐渐加重,来院时右侧肢体已基本无法活动,行走困难。左侧肢体也开始出
发布于 2023-03-06 04:21
0评论
手术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床铺最好用硬板床,卧床时间约为4-6周,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及切除组织范围而定。手术后早期翻身应由护理人员协助,不宜自行强力翻转,以保证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充分卧床休息后,可在合适的支具保护下,下地做轻度活动,如下地上厕所或坐起吃饭等;若术中植骨,则建议不要下地或坐起过多,仍以卧床休息为主。在恢复期,患者要逐渐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并注意纠正不良姿势,练习中
发布于 2022-12-04 18:51
0评论
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PLIF)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椎间融合时植骨充分、植骨床血液供应良好、生物力学环境合理,因而融合率和临床疗效都显著提高。但该技术需要对神经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技术(TLIF),术中无需过度牵拉神经根,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这使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无论是PLIF还是TLIF融合术,手术时需要对腰
发布于 2023-02-13 18:22
0评论
一、最新医学研究发现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腰椎内原本处于半透明胶冻状的髓核随着机体的老化或损伤逐渐失去原有的弹性和韧性,变成颗粒状的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髓核受到挤压或者外伤,就会从保护它的纤维环中脱出,脱出的髓核硬化结痂,这就是椎间盘突出物,它会压迫坐骨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脱出的髓核还会刺激腰椎附近的肌肉组织,产生炎症,引起腰痛等症,使患者倍受疼痛折磨。二、腰椎射频电流导管消融术腰椎
发布于 2022-11-30 19:41
0评论
历史演进上世纪50年代,Cloward等首先提出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概念(PLIF),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也存在一定局限,如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客观上削弱了腰椎节段的稳定性;技术上需要对双
发布于 2023-02-09 11:02
0评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腰痛原因之一,因腰部的急性扭挫伤或慢性劳损造成局部肌筋膜增厚粘连并刺激压迫腰神经后外侧支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腰痛、臀部酸痛以及大腿内侧疼痛。第三腰椎横突最长,横突前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背侧有骶棘肌,腰背筋膜中层及腹横肌筋膜附于横突尖端,因而其所受的应力大、损伤机会多。腰部急慢性损伤造成横突周围软组织充血、肿胀、炎症渗出等病理改变。刺激腰部感觉神经,引起肌筋膜痉挛。如得不
发布于 2022-11-26 02:21
0评论
概述 我的叔叔前几天遭遇一场车祸,造成胸部十二椎体压缩型骨折,和单纯棘突骨折,现在正在住院,整个人看起来很虚弱,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整个人的头脑也是偶尔清醒,经常处于半昏迷的状态,这样的情况,晚上后半夜,他的主治医生是想在观察几天才给出治疗方案,但叔叔的家人非常着急,想马上给叔叔做手术,这样的情况不知能否进行大手术治疗。 步骤/方法: 1、 单纯的胸十二椎体压缩性骨折,其实这个不是什么大问题
发布于 2022-10-26 06:15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