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07 06:39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撕裂而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脑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颅内动脉夹层是指脑血管壁的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形成内膜下血肿并扩张到内膜和中膜之间。夹层动脉瘤或动脉剥离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脑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

  特征

  1、内膜瓣不伴有血肿的内膜的小损伤,可能只表现为痛疼。

  2、内膜瓣合并内膜下及壁间血肿血栓由内膜下形成并扩展至血管腔,可表现为由血栓导致的缺血症状。

  3、夹层动脉瘤动脉壁的缺损导致其动脉瘤样扩张,箭头示动脉瘤内血流方向,可表现为出血症状。

  4、壁间血肿壁间出血伴有血管狭窄。

  流行病学

  椎基底动脉系统夹层动脉瘤年发病率为1/10万-1.5/10万,国内尚无大样本的流行病学数据。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80%发生于30一50岁人群,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

  病因

  1、头、颈部外伤史:轻微外伤,如颈部按摩推拿,过伸过曲及转头等动作,甚至咳嗽、呕吐、打喷嚏等也可引起椎动脉夹层。

  2、潜在的动脉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易损性,血管内膜易发生撕裂。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是自发性动脉夹层明显相关的病因。

  3、肌纤维发育不良:约15%~20%本病患者发生颅及颈部动脉夹层,其中双侧颈内动脉发病约占50%

  4、偏头痛:可能与血管壁水肿、血管壁撕裂或夹层扩大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

  5、感染:近期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脑动脉夹层,其特点是多个动脉受累及,可能是感染引发的氧化应激、自身免疫等机制损伤了血管壁。

  6、高血压病。

  7、口服避孕药

  病理及发病机制

  1、在某些情况下,撕裂损伤发生于内膜,血流沿损伤处侵入中膜形成壁内血肿,此时在内膜上往往可见内瓣膜。

  2、若中膜壁内血肿向外扩展至外膜下,则可造成动脉性瘤性扩张,引起占位效应如压迫颅神经或脑干。

  3、若血肿突破外膜发生破裂,在颅内则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颅外则造成假性动脉瘤。

  临床表现

  1、急性缺血表现:严重偏头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脑缺血、初始症状后数天发生卒中2周内症状呈反复性,Horner综合征,血管搏动性杂音,基底A夹层并发症状--脑干缺血、头痛、脑干梗塞。

  2、慢性缺血:夹层动脉瘤可产生隐匿性血栓粒子→颅内动脉栓塞,大型或有占位效应的夹层动脉瘤,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颅神经症状。

  3、SAH主要表现:头痛,有SAH时多提示,颅外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向颅内扩展,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发生于PICA起始部。脑干缺血现为Wallenberg综合征,共济失调,偏头疼和偏意识障碍,此后还有颈部疼痛,颈强直,突发耳鸣等。

  影像学特点

  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

  1、MRA对诊断夹层动脉瘤的敏感性很高,高分辨率的MRI可显示动脉腔、动脉壁以及壁间血肿,而且随着血肿的吸收,其信号强度也发生变化。亚急性期,T1、T2动脉夹层表现为新月形壁间高信号,只能提示诊断,不能作为金标准,但可作为随访参考。

  (1)动脉壁内血肿,表现动脉壁增厚,增厚的管壁边缘光滑,TW1及质子像可见动脉壁呈新月形,曲线样、带状、星状和环状异常信号。DSA线珠征的相应部位T1W呈条索状高强度信号。

  (2)双腔为动脉壁夹层分离后形成的真、假血管腔。T1W及质子像可见真腔较窄,呈类圆形、低信号,为不完全闭塞的血管腔,有血流通过;假腔较宽,呈新月形、高信号,为内腔夹层分离所致,有血肿形成。(常规MRI发现双腔的阳性率较低,且发病一年后其阳性率高达50%。双腔为夹层动脉瘤的直接征像,可作为诊断依据。

  (3)内膜瓣为动脉壁内腔夹层分离所致,T1W、T2W和质子像可见有高信号的瓣状结构,位于血管腔中,以T2W成像易见,并且T2W成像观察内膜瓣比DSA优越,约半数患者用T2W成像可显示出内膜瓣。

  2、MRA对有线珠征、动脉瘤样扩张,假性动脉瘤及血管闭塞的患者有诊断价值,并可作动态观察,但MRA不能发现小的夹层动脉瘤,不能准确地显示狭窄的程度,不能区分是血流缓慢还是壁间血肿,也不能显示双腔等特有征像,因此,它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不理想。

  3、DSA是该病较可靠的诊断方法,DSA表现不规则管腔合并近端狭窄,梭形扩张,近端和/或远端狭窄(串珠或线样征),双腔,不规则扇形狭窄,静脉期造影剂滞留。

  (1)壁间血肿可表现为:

  ①完全闭塞;

  ②串珠征;

  ③管腔狭窄,末端多数为逐渐变细的锥形或火焰状,也可为圆形或小袋状。

  (2)壁间血肿引起的动脉瘤样扩张为梭形、囊形、不规则形、管形或蛇形。

  (3)壁间血肿使动脉膨大并与其近端或远端的血管狭窄共同表现为串珠征。

  (4)壁间血肿腔内造影剂的滞留也较多见。

  (5)如壁间血肿与血管腔再通,可出现:

  ①双腔;

  ②内膜瓣;

  ③有的在造影的动脉期见到真血管腔或其和假腔混在一起,而在静脉期仅见到因造影剂滞留而形成的假腔;④夹层动脉瘤破裂后形成假性动脉瘤;

  ⑤动脉内腔可凹凸不平,呈玫瑰花征。

  诊断

  1、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较为困难

  2、夹层动脉瘤引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头痛、缺血性卒中和SAH,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的特异性改变

  3、MR和DSA示内膜瓣、双腔征、壁间血肿、椎动脉梭形膨大、伴远端狭窄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特征。

  DSA是诊断的金标准。

  治疗原则

  1、破裂性动脉瘤的治疗应积极当出现SAH时需进行紧急的外科干预

  2、未破裂性应个体化。PlCA分支发出位置。

  3、介入与手术的选择。相对于开颅手术,介入治疗更加适合,可以避免开颅手术的巨大创伤,另外夹层动脉瘤无真正的瘤颈,夹闭手术常难以完成。

  4、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内孤立术和夹层动脉瘤近端闭塞术、支架辅助GDC、双支架或多支架、密网支架、覆膜支架。

什么是椎动脉粗大动脉瘤?相关文章
目的总结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回顾分析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手术治疗经过。结果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脑积水)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61.9%)DSA造影表现为串珠征;20例中有18例对侧椎动脉发育良好的病例采用夹层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生存率达94.4%(17/18),随访未
发布于 2023-03-24 11:51
0评论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3月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瘤8例,其中真性动脉瘤6例,假性动脉瘤2例。5例行覆膜支架,1例行覆膜支架+裸支架,1例行降主动脉支架加弹簧栓栓塞,1例行多层裸支架。结果: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69min,出血量平均30ml。8例随访6~26个月,平均15个月,7例瘤腔完全血栓化,1例多层裸支架随访12个月,瘤腔
发布于 2022-10-10 22:08
0评论
概况脑动脉瘤是脑内动脉血管壁上局部隆起形成的与血管相通的一个囊状凸起(囊性动脉瘤),分为微小(5mm以下)、小型(5-10mm)、大型(11-25mm)、巨大型(25mm以上)颅内动脉瘤。小型微小型颅内动脉瘤常无症状,但是一旦破裂出血会导致严重症状和危险。流行病学根据放射学检查和尸检报告,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约为3.2%,平均好发年龄为50岁(40-60岁),男女性别无明细差异。但是临床所见动
发布于 2023-01-25 06:07
0评论
患者:女性,53岁,因:“发现左颈部搏动性肿块1月”而入院。患者15天前曾于当地医院就诊,彩色B超诊断为:“左颈部动脉瘤可能”。查体:心率68次/分,血压142/82mmHg,左侧颈部靠下颔处可触及一3cm×4cm大小搏动性肿块,肿块搏动频率与心率一致,肿块边界清,压迫颈总动脉后肿块缩小、搏动减弱。入院后MRA(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图1)和CTA(Compu
发布于 2023-01-27 00:22
0评论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4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其中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4例,合并后交通动脉瘤4例,合并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合并基底动脉瘤1例。结果:按GOS评分评定手术病人预后,恢复良好33例,轻度残疾1例,重
发布于 2023-02-19 15:51
0评论
脑动脉瘤就像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只是体检发现的,但一旦破裂出血,也就是“炸弹”爆炸了,则往往对人体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可能会产生偏瘫、失语、昏迷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那么,脑动脉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都知道,脑实质表面和深部有很多动脉,这些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发出的各级分支,在大脑里蜿蜒分布,就像大树的根系在土壤里盘根错节。树根会出现瘤样突起,脑动脉血管壁
发布于 2022-10-20 04:19
0评论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自九十年代以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已进入微侵袭时代,取得很大进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也相应增高,但在治疗上仍有不同意见。我科自1991年10月至2002年9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332例,其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58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和分类本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病人共5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年龄19-71岁,平均46.
发布于 2023-02-09 07:02
0评论
病情分级:Hunt和Hess分级法分类        标准0级       未破裂动脉瘤Ⅰ级       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北京协和医院介入治疗科张晓波Ⅱ级       中一重度头痛.脑膜刺激征.颅神经麻痹Ⅲ级       嗜睡,意识混浊,轻度局灶神经体征Ⅳ级       昏迷,中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脑强直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Ⅴ级       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适应证①破裂动脉瘤:如患者全
发布于 2022-10-19 06:29
0评论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动脉瘤诊断的精准率越来越高。简单说,有两种检查手段,一是无创性检查,一是有创性检查。无创性检查主要包括:1、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好碌拿郑涫稻褪抢习傩帐熘CT);2、核磁共振(MR);3、CT血管成像(CTA);4、MR血管成像(MRA)。有创性检查这里单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CT和MR都是脑的断层扫描,主要观察脑实质、脑室、脑池、蛛网膜下腔有无异常信号。CT
发布于 2022-10-20 04:24
0评论
1月18日电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医院脑血管造影室里,成功接受介入手术的陈某迎来了新生。陈某的病情凶险、复杂,供应生命中枢─脑干的两条椎动脉都发生了严重的病变,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堵塞,左侧椎动脉颅内段99%狭窄。按照常理医生一般会选择手术风险较小的左侧,毕竟只要有一根椎动脉的存在也能为患者带来不错的疗效。然而在第一次介入手术过程中,经验丰富的神外科主任医师万杰清发现了一个隐患:患者左侧椎动脉的狭窄
发布于 2023-01-10 02:41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