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药物是目前抗乙肝病毒的重要用药之一,它的优点是应用方便,每天口服一片,不良反应少,几乎没什么禁忌症,而且抑制病毒的活性很强,能较快改善病情,容易被患者接受。不过核苷类也有突出的缺点,就是停药复发率高,需要长期用药,而长期用药又可能发生耐药,从而影响疗效。这些年,随着我国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核苷类药物的治疗,他们正面临这类药物在使用中出现的“好上不好下”的问题。
核苷类药如何才能上得容易、下得安全,实现所谓的安全停药?实现临床治愈无疑是最好的办法。权威指南已明确指出,慢乙肝治疗的理想终点是实现HBsAg清除,产生Anti-HBs抗体,即临床治愈。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实现这一终点的患者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低,疾病能够长期缓解。其次,持久的HBeAg血清学转换也能帮助疾病获得较长期的疾病缓解,实现安全停药,甚至诱导HBsAg清除。
但核苷类药物治疗获得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与HBsAg清除率均较低,各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2-5年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不超过30%,HBsAg清除率更是接近自然清除率。显然,对于核苷类治疗的患者,要实现安全停药就需要找其他药物来帮忙。
实际上,在实现临床治愈与HBeAg血清学转换方面,干扰素治疗更具优势。相对于核苷类药物单一的抗病毒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不但具有抗病毒作用,而且还能够通过免疫调节帮助宿主实现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控制,能够获得持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甚至HBsAg清除。正是基于这种优势,聚乙二醇干扰素才能够以其有限疗程实现真正的慢乙肝成功治疗――临床治愈,最终使部分人群达到安全停药的可能。
目前已经有研究显示比如OSST研究结果,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1年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机会比继续服用核苷类治疗增加近2倍。尤其对于HBeAg已经清除且HBsAg水平低的患者,实现HBsAg清除的机会可达到25%。
总之,针对核苷类药物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好上不好下”的问题,对于期望有更高生活质量,追求有限疗程实现“大三阳”转“小三阳”或临床治愈的患者,如果符合干扰素治疗适应症,在初治时就应当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对于已经接受了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病情稳定,希望停药,也仍然有机会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缩短治疗疗程,争取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