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10 18:02

  目前我国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酸)类药物主要有4种:拉米夫定( LAM)、阿德福韦( 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第五种核苷(酸)类药物替诺福韦( TDF)也已批准在中国上市。
  核苷(酸)类药物是HBV的抑制剂,它不能彻底清除人体内的HBV。所以在慢性乙肝患者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需要长期服用。
  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过程中需要长期管理,并注意许多问题,如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耐药风险、患者依从性及安全性等。
  总的来讲,核苷(酸)类药物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治疗中断率较低。
  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有那些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乏力、恶心、头痛、皮疹、腹痛或腹泻等,这些症状均较轻微,发生的频率较低,且不需要停药、减量等处理。
  但每个人机体情况不同,有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后可发生肌酐清除率异常,肌酸激酶、淀粉酶及脂肪酶水平升高等。
  在慢性乙肝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应特别关注肾脏、心脏及骨骼等重要器官的健康状况:慢性HBV感染与骨密度下降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是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常见症状;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慢性HB/感染可增加患者肾脏终末期疾病的风险: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可能进一步增大慢性乙肝患者肾损伤的风险。
  因此,慢性乙肝患者能否实现长期治疗,取决于其整体健康状况,有的患者可能因不耐受而中断治疗,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健康损伤。核苷(酸)类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是可能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
  核苷(酸)类药物所致的线粒体毒性相关临床表现包括如神经病变、肌病、肝细胞脂肪变性、肾毒性、高乳酸血症或乳酸酸中毒、急性胰腺炎、血液系统疾病及心肌病等。所有核苷(酸)类药物说明书中均有关于线粒体毒性的黑框警告。

乙肝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相关文章
目前公认的已在国内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核苷(酸)类,一类是干扰素。两药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也各有利弊。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以其抑制病毒迅速,抗病毒作用强,只需口服,通常是一天一粒,非常方便,不良反应很小,费用相对低等特点,一经上市,就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普遍认可。但它的缺点也是比较突出的,如需要长期使用,即没有固定的疗程,而且可能出现耐药的问题,也应引起大家足够重视
发布于 2022-09-25 03:30
0评论
核苷类药物是目前抗乙肝病毒的重要用药之一,它的优点是应用方便,每天口服一片,不良反应少,几乎没什么禁忌症,而且抑制病毒的活性很强,能较快改善病情,容易被患者接受。不过核苷类也有突出的缺点,就是停药复发率高,需要长期用药,而长期用药又可能发生耐药,从而影响疗效。这些年,随着我国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核苷类药物的治疗,他们正面临这类药物在使用中出现的“好上不好下”的问题。核苷类
发布于 2022-12-08 19:12
0评论
当前有相当多的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或乙肝肝硬化,但有些患者了解到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有耐药的可能就惶惶不可终日。其实正规、合理的应用这些药物,发生耐药的机会还是很少的。但如果不规律用药、随意换药或停药,则是容易诱发耐药的。如何发现是否耐药呢?在病毒控制很好的患者中,只要检测HBVDNA就可以了。如果用高精度的检测方法均检测不到HBVDNA,那说明没有耐药,若再次检测到了,就要高度
发布于 2022-09-25 00:46
0评论
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与核苷类药物。两类药物各具特点,干扰素能在有限疗程治疗后获得持久应答,有比较大的停药机会,核苷类药物能够快速抑制病毒复制,临床上可见较快的HBVDNA转阴。虽然干扰素的上市时间较早,但核苷类药物后来居上,由于口服给药更方面等原因,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核苷类药物治疗。不过在长期应用后,这类药物的一个主要局限也愈发明显:停药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为了追求更好的疗
发布于 2022-12-11 05:47
0评论
核苷(酸)类似物的优点:1、口服给药;2、抑制病毒作用强;3、不良反应少而轻微;4、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核苷(酸)类似物的缺点:1、疗程相对不固定;2、HBsAg血清转换率低;3、疗效不够持久;4、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变异;5、停药后可产生病情恶化。
发布于 2022-11-29 16:36
0评论
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乙肝过程中,耐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长期甚至是终身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期间,病友始终会面临耐药问题。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有助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以便预防或及早发现、处理耐药问题。对于复杂的医学问题,医生们往往会用高度概括的专业术语来描述,掌握了这些术语能帮助病友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在就诊时或是参加一些医学教育时也更容易“跟得上节奏”。耐药表现相关术语:耐药最早
发布于 2022-09-25 01:11
0评论
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干扰素类和核苷类药物两类。干扰素有短效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短效干扰素需隔1-2天治疗一次,而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只需每周治疗一次。短效干扰素目前生产厂家较多,而聚乙二醇干扰素目前在我国上市只有两家:商品名为派罗欣、佩乐能;核苷类药物目前我国上市有4种,拉米夫定(商品名:贺普丁)、阿德福韦(商品名:贺维力、代丁、名正)、恩替卡韦(商品名:博路定)和替比
发布于 2022-12-08 09:22
0评论
目前投放市场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有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四种,前三种药物属于妊娠C类药品,只有替比夫定属于B类。妊娠C类药物在进行遗传毒性研究时发现,有一定的致突变作用,可能会诱导染色体畸变;在进行生殖毒性研究时,大剂量使用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胚胎畸形作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于发育中的人类胚胎的危险性尚不明确,所以使用核苷类药物的育龄妇女要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由于乳汁中可能含有药
发布于 2022-09-25 01:20
0评论
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普及,慢乙肝病情管理控制的改善,患者对治疗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有限疗程治疗慢乙肝,而不是终身服药。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在服用核苷类药物的患者中,超过90%渴望停药。根据目前的治疗指南,服用核苷类药物的患者,如果出现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并且经过较长的巩固治疗,可尝试停药。临床上能达到这一停药标准的患者较少。总体而言,各类核苷类药物治疗1年出现e抗原转换的几率不超过四
发布于 2022-12-07 22:17
0评论
有些患者听说,核苷类药物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疗效快;干扰素主要是免疫调节,作用持久,因此不禁想,如果联合治疗,岂不是取长补短?事实上,医学家们也有相似的判断,并且在不断的探索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两类抗乙肝病毒药的机制可互补:慢乙肝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目前有两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核苷类药直接抑制病毒,能较快的降低血清病毒学水平,从而缓和病情;但这类药物无提升免疫的作用
发布于 2022-09-25 01:30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