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中药市场的重新兴起,中药是否安全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中医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医对 "中药毒性 "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毒 "即药:早在周代,"毒 "和 "药 "就被用来指代 "中药"。
一、"毒 "即药:早在周代,"毒 "与 "药 "不分,与 "毒 "混用。
第一,"毒 "是药。
第二,"毒 "指的是药物的偏性:泛指药物的强度、刚度、柔度和速度。
古人认为,中药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用中药的偏性来祛邪扶正,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偏性,以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第三,"毒 "是指毒副作用:有些药物药性强,作用苛刻,使用后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害。与以前广义的 "毒药 "相比,这种不良反应是狭义的 "毒药"。现行的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第一部)收录了616种中药材,其中记载的毒性中药分类仍以历代药材的经验为基础,分为大毒、中毒、小毒三个级别,共80余种。
现代中医理论认为,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和损害,是用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属性。毒性反应会对内脏和组织造成损害,使机体功能紊乱,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目前普遍认为:毒药是指毒性和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接近毒量或致死量),在应用不当甚至正常使用剂量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现代中药毒性的完整概念还应包括急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致瘾等。
人们普遍认为,"药 "是治病的,是救命的,而 "毒 "是疾病的,是生命的杀手。而 "毒药 "则是 "药 "与 "毒 "之间的关系。这两者是相互对立的。毒药对人体既有不利影响,又有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物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芹菜等。均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可将其除去,以防中毒;二是有毒成分为有效成分,即其治疗疾病的毒性,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乌头类药物,其乌头碱有剧毒;三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即其治疗疾病的毒性。
其实,只要是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当然,中药的不良反应率要比西药低很多。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显示,西药的不良反应率为81.6%,而中药的不良反应率只有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