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27 15:22

  内镜神经外科目前已经成为微创神经外科的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中,内镜经鼻颅底外科运用天然腔道鼻腔、在不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能够充分暴露病变,最大限度的切除病变,以其微创、术后恢复快和费用低的优势造福于广大的患者,并获得越来越多的颅底外科医生的重视,将成为未来颅底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内镜经鼻颅底外科的历史沿革
  运用内镜技术处理颅底病变,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Guiot等[1]在垂体腺瘤手术中创新地运用了内镜。1981年Wigand报道使用内镜成功进行脑脊液鼻漏的修补和1992年Jankowski[2]报道经鼻内镜切除垂体腺瘤成为内镜经鼻入路颅底外科的先锋。Jho和Carrau[3]于1997年详细介绍经鼻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运用经验。随后通过耳鼻咽喉科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合作,内镜经鼻入路的技术和适应症不断得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我国这一方面的工作起步虽晚,但仍有建树,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
  二、         目前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开展的领域
  内镜下经鼻入路可分为标准内镜经鼻入路(standar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SEEA)和扩大内镜经鼻入路(expa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EA)[4]。SEEA是以单鼻孔操作、外推中鼻甲、切除蝶窦前壁到达鞍区为特征的,处理的病变主要包括垂体腺瘤、Rathke囊肿、鞍内型颅咽管瘤和脑脊液鼻漏等。SEEA较之的显微经鼻入路创伤更小、照明效果更好、肿瘤切除更加彻底、术毕不需鼻腔填塞。在此基础上SEEA根据病变部位等的不同出现了诸多改进和变异,譬如蝶窦前壁半切除、后部鼻中隔的切除及双鼻孔操作[5]。随着对内镜下解剖结构的进一步了解、止血技术的成熟、内镜器械的改进、颅底重建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EEEA。根据暴露区域的不同EEEA可分为:
  1、      经筛入路 可显露从鸡冠到视交叉沟的广阔区域,该区域重要解剖结构较少,易于安全暴露。主要处理嗅沟脑膜瘤、嗅母细胞瘤、脑膜脑膨出和脑脊液鼻漏,其优点在于不不影响神经组织、优先处理供血动脉、易于全切肿瘤及受其侵犯的骨质和硬膜。
  2、      经蝶骨平台鞍结节入路  通过去处蝶骨平台和鞍结节骨质可暴露鞍上池、视交叉前池。从而能够切除鞍结节脑膜瘤、鞍上区和三脑室的垂体腺瘤及颅咽管瘤、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等。优势在于它是沿着肿瘤生长轴的方向进行切除,无需牵拉脑组织,可清晰地暴露和保护视交叉、垂体柄、下丘脑和垂体上动脉等重要的结构,直视下分离肿瘤与周围血管和神经结构的粘连。我科在国内首先运用扩大入路处理鞍上区三脑室颅咽管瘤,患者术后内分泌干扰少,疗效满意[6]。
  3、      经蝶鞍旁海绵窦入路  2004年Jho等[7]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对海绵窦区域进行了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证实了此入路的可行性。随之,国内外学者们对此区域在扩大内镜经鼻入路下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和滑车神经均位于海绵窦的外侧壁上, EEEA可以避免牵拉脑组织和上述颅神经,利于处理由内侧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和脊索瘤等。
  4、      经后床突入路  通过上斜坡、后床突、鞍背骨质的去除达到了脚间池的暴露。对于鞍后型的颅咽管瘤、垂体腺瘤及上斜坡区域的脑膜瘤、脊索瘤均可处理。该区域对于经颅手术无论何种入路暴露均困难,所致创伤大,而EEEA对于此区域的优势在于通过上移垂体来达到垂体后方区域的暴露,对垂体功能的保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Kassam等[8]报道了10例通过移动垂体和垂体柄来达到脚间池暴露的病例,术后垂体功能影响较小。
  5、      经斜坡和岩斜区入路  内镜对于此区域的优势在于显露清晰、对解剖结构的辨认和同时处理双侧病变提高全切率。经此入路涉及中、下斜坡骨质和岩尖部骨质,可到达桥前池、桥延池的暴露。岩斜区病变主要涉及脊索瘤、脊索肉瘤、脑膜瘤及胆脂瘤、转移瘤等。报道采用EEEA处理此区域的病变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9]。
  6、      颅颈交界区域 此区域涉及到枕骨大孔、枕骨髁、颈静脉孔、齿状突及C1、C2骨质,这些部位的病变主要包括枕大孔区脑膜瘤、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脊索瘤及齿状突畸形。经鼻入路可暴露下斜坡至C3上缘,更好的显露显微镜下的死角,最先显露齿状突尖,其沿中线操作对血管神经干扰较少,术后可尽快经口营养等优势。
  7、      颞下窝、翼腭窝区域  到此区域的手术入路主要包括经上颌窦入路和经扩大的蝶腭孔入路,两者所暴露的范围有所不同,此区域的病变主要涉及神经鞘瘤、血管纤维瘤、脊索瘤等。
  三、         内镜经鼻颅底外科相关设备和技术
  1、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具有显微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已经有许多的报道,也逐渐成为共识。但是存在一些相关的设备和技术要求。内镜的选择,对于经鼻入路的内镜常用的是0度和30度、直径4mm、长度18~30cm的无工作通道的硬质内镜,有时需要2.7mm直径的内镜,45度和70度内镜在开展复杂手术中可以观察一些死角。内镜的光源的亮度非常重要,300度氙灯才能满足颅底外科的需求,即使是同样的内镜光源,内镜镜体不同,光亮度也会不同。除了普通的内镜器械外高速磨钻和神经导航系统对于内镜经鼻入路颅底外科手术是必不可少的设备。超声刀对于脑膜瘤等实体肿瘤具有一定作用。内镜经鼻入路操作技术上,目前大多数主张“两人四手”的配合模式,在此基础上仍强调采用显微分离技术进行肿瘤切除。
  2、内镜下止血和颅底重建   Kassam[10]等总结了400例手术的经验,在止血器械方面,提出内镜手术中需要用到枪式双极。此外特殊设计的止血夹也可使用。许多用于压迫止血的材料也必不可少,如Avitene,Floseal,Syvek等。处理静脉性出血时,来自黏膜的出血使用温盐水冲洗,来自骨质的出血用骨蜡或者高速磨钻止血,来自静脉窦的出血用“三明治”法压迫止血。处理动脉性出血时,需要两个医师的配合,边用温盐水冲洗边吸尽术野出血,明确出血部位后双极电凝或止血夹止血。
  标准内镜经鼻入路鞍底重建较为单纯;扩大经鼻入路术后造成的巨大颅底缺损必定会导致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脑膜膨出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颅底重建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重建技术的关键是重建的材料和方法。理想的重建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可塑形,且坚固柔韧、组织稳定、不影响MRI或CT检查结果。如LactoSorb(82%聚乳酸和18%聚乙醇酸合成材料),在70℃时很容易塑形,恢复到常温时则变得坚固,且可在1年内自动吸收[11]。硬膜的替代物如经处理的人心包膜Tutoplast和胶原基质Duragen等同样具备柔韧、易修剪的优点。自体的带血管蒂粘膜瓣亦是最近新兴的重要修补物,使用最多的是带蒂鼻中隔粘膜瓣(Hadad-Bassagasteguy Flap,HBF)它能满足绝大多数颅底缺损的重建需要[12]。目前使用的重建方法主要是多层修补法。在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硬脑膜和颅底之间、颅底和鼻腔通道之间进行多层填充,形成牢靠的重建层。有报道多层重建结合带蒂鼻中隔粘膜瓣和球囊支撑技术可以使得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从50%降到5%以下。
  3、术前完善的影像学评估  术前影像学检查确切了解病变的大小、侧方扩展、血供、质地、粘连及与之毗邻的重要神经、血管、硬膜等结构,对于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实施的安全性大有裨益。鼻腔相关结构术前仔细的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仅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亦有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确定。开发新的影像学技术来完善对手术路径和病变本身的评估能使术者模拟手术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手术计划,并在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和设法规避手术风险。
  四、            我国内镜经鼻颅底外科尚需着重解决的问题
  我国内镜经鼻入路颅底外科起步虽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尚不普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以下几种原因是主要的:1)神经外科医师和耳鼻咽喉科医师之间缺少合作,大多数处于单打独斗状态,难以取长补短。2)观念上的保守,认为显微手术完全可以胜任颅底外科。3)早期内镜及相关器械的缺限,使得神经外科医师失去了对内镜手术的信心。4)相关的培训和交流不足。5)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止血和颅底重建困难。
  内镜经鼻入路颅底外科较传统的显微手术具有优势,可谓“洞虽小,乾坤乃大”。但是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它具有的优势之外,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存在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结合医院设备和医生的经验,循序渐进开展这一技术。相信随着观念的进步、设备的改进、国内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通过神经外科和耳鼻咽喉科同道的密切交流合作,我国内镜经鼻入路颅底外科的适应症将得到进一步拓展、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投身于内镜颅底外科事业中去,使我国的内镜颅底外科水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内镜经鼻颅底外科的现状和展望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在此探讨了应用神经内镜对部分颅底脊索瘤病人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和相关问题。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在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间,我们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30例颅底脊索瘤的病人,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18~55岁,平均30.5岁。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亚卓2、临床表现:头痛26例,其他临床表现包括,视力下降和视野异常7例,颅神经麻痹(外展神经和动眼神经)5例,鼻衄2例,
发布于 2022-10-20 03:44
0评论
颅底中央区恶性肿瘤临床少见,肿瘤生长迅速且解剖毗邻极其复杂,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治疗。传统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需要行颅面部切口和骨瓣,并长时间牵拉脑组织来暴露肿瘤,极易造成外观及神经功能的损害。目前,经鼻内镜入路在处理前、中颅底良性肿瘤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认可。但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尚有争论,主要问题在于:1、内镜手术切除肿瘤的技术标准是否能够尽可能地切除肿瘤,并缓解临床症状
发布于 2022-10-20 01:29
0评论
患者,女,30岁,发现鼻塞、鼻出血2月来诊。当地CT及MRI报告提示在筛窦、蝶窦前部以及近颅底嗅裂区域可见肿块,影像强化明显。当地医院活检,显示为中低分化鳞癌。入院后,采用经鼻内镜下切除鼻窦颅底区域病变。术中多次病理检查发现,肿瘤侵犯广泛,在颅底区域的粘膜、软骨以及骨头内都发现有肿瘤侵犯。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肿瘤以及部分硬脑膜。之后进行颅底重建。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术后患者顺利康复。继续进行辅助的化疗
发布于 2023-01-30 04:57
0评论
患者,女性,31岁,因左鼻腔流清水涕、发烧39℃、头痛,在外院输液抗炎治疗10余天症状不见好转,追问病史患者左鼻腔流清水涕,却无鼻塞、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且低头屏气时左鼻腔流水增多,否认外伤史。莫非这患者是较罕见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收集左鼻腔流出液进行葡萄糖定量检测,结果葡萄糖4.3mmol/L(大于1.67mmol/L),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拟诊“自发性的脑脊液鼻漏”,急诊收入院。医生
发布于 2023-01-16 16:16
0评论
颅底凹陷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齿状突异常突入枕骨大孔,使延颈髓腹侧受压而产生临床症状的损伤性疾病。由于颅颈交界区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使其外科治疗具有巨大的挑战性。数十年来,经典的经口腔入路齿状突切除术成为标准术式而在临床广泛运用。虽然经口入路具有可以直接显露齿状突的优点,但该术式亦存在许多缺陷。例如:需要使用张口器,不可避免地造成牙齿损伤和舌的压迫肿胀;当显露不充分时尚需切开软腭甚至硬腭
发布于 2023-01-27 16:07
0评论
      患者,男,安徽人氏,发现鼻腔肿瘤2年余,曾在外院行经鼻腔肿瘤切除术。术后1年发现鼻腔复发,有向颅内生长趋势。但是未积极治疗。再近1年后在外院就诊,后为求根治,来我院。我将其收入院后,我科同神经外科联合手术,获得满意疗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经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顶部肿瘤,截断在该处的肿瘤营养血管。该血管在手术当中观察得很清楚,由右侧眼眶,进入鼻腔。我们将该血管控制后,为神经外科医师进一步
发布于 2023-01-30 05:02
0评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来源于鼻腔顶部,前颅底筛凹区域的嗅觉上皮。由于位置特殊,因此多发生颅底侵犯,破坏颅底骨质,颅底侵犯等。其早期症状有嗅觉减退、鼻塞、呼吸不畅以及鼻子出血等。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我们接诊一例患者,来自江苏,女,56岁,发生间断鼻出血、嗅觉减退3个月。来诊后,我们检查,发现,鼻腔前颅底区域大肿瘤,强化明显(意味着血供丰富);颅底区域骨质破坏。但比较幸运,在影像上显示,颅内硬膜内无肿瘤侵犯现
发布于 2023-01-30 05:27
0评论
微创外科因为其良好的手术效果,例如痛苦小、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在过去二十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逐渐被广大患者广泛接受。微创技术给外科领域带来了革新,而机器人手术系统则进一步完善了微创手术的定义,开拓了新的视野。1987年,当Moret第一次报道完成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就给外科手术带来了一场名为“微创”的革命。然而,在某些方面腹腔镜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手术器械移动的限制(可自由活
发布于 2023-02-08 18:52
0评论
     患者,女,江苏人,60岁,由于头痛3个月,在当地,诊断发现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位于鼻腔、眼眶尖及颅底区域。肿瘤的上外方与视神经毗邻;外侧抵近中颅窝内侧,靠近颅底圆孔位置,与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关系密切;肿瘤上方抵入海绵窦,肿瘤上方可见颈内动脉与肿瘤相贴。如图1.      患者在当地就诊时被告知手术风险极大,可能造成神经、血管不可逆的损伤,手术时有生命危险,建议到上海求医。我接诊后考虑诊断
发布于 2023-01-30 05:12
0评论
   脑干位于脑的底部,是人类的生命中枢所在。该处被认为是生命的中枢。因为它功能极其重要,位置深在,以往无论采用何种手术入路,都难以到达,并且,手术风险极高,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手术禁区。近年来,国际上逐渐有采用经鼻内镜,以极微创的方式,即不开颅,切除该部位的肿瘤。近日,我们在跟踪国外最新进展,在神经外科的配合下,采用经鼻、斜坡,切除脑干处的巨大囊肿(约5X4X3cm)。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现
发布于 2023-01-30 05:4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