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起來光鮮亮麗,其內部零件卻往往隱藏著很多看不見的有毒或有害物質,例如阻燃劑、PVC、聚氯乙烯,溴,以及鉛,汞,鎘,鉻等金屬物質。
兩個機構的研究人員將這幾十種手機的零部件用X線熒光光譜測定法進行檢測,對手機各個部件中化學物質含量進行測評,及綜合測評。最終的綜合測評結果顯示,有6種手機屬於“低風險”,其中包括蘋果最新推出的iPhone5;24種手機為“中等風險”;剩餘6種手機為“高風險”,包括諾基亞的N95和蘋果的iPhone 2G。
但值得注意的是,綜合測評表現良好並不意味著在其他標準測評中表現良好。例如三星Reclaim系列手機雖然整體風險性較低,但在砷含量這一項卻屬於高風險產品;而36種手機中,有24款手機在銅含量上都屬於高風險範疇。
被檢測的36種手機都是在過去5年中推出的,覆蓋了蘋果、三星、黑莓、LG、諾基亞、摩托羅拉、HTC等10種常見手機品牌。美國生態中心研究主管、HealthyStuff網站創始人傑夫·吉爾哈特解釋分析結果時說,即便是在此次研究中表現最好的手機也含有危險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和先天缺陷、學習障礙等健康問題有關。
專家指出,涉“毒”成分的高低往往與製造商所選用的材料、工藝設備、生產流程以及設計方案有關。
勿需“談毒色變”
“真的會有毒嗎,那我每天和這些重金屬打交道,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一聽說手機零部件有毒,不少消費者都憂心忡忡,尤其是一些家裡有小孩的家長尤甚。
業內人士表示,手機中所含的有毒或有害物質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在內部電子元件上,另一種在外部手機塑料外殼上。但也同時指出,儘管電子製造產業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能源、材料以及一些有毒物質,消費者尚不需“談毒色變”,因為這些物質在手機日常使用中不會輕易“釋放”。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大量廢棄手機在回收後因不合規地露天拆解、焚燒,對水、大氣、土壤造成的汙染。
“但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家長還是得留心,不要讓小孩舔舐或吞含手機表面,以免部分脫落或者沾有浮灰的工程塑料被吸入體內。”長期關注電子垃圾處理的綠色和平汙染防治項目經理馬天傑對記者說。
我國《電子信息產品汙染控制管理辦法》中指出,電子信息產品生產者、進口者應當對其投放市場的電子信息產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進行標註,標明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的名稱、含量、所在部件及其可否回收利用等。
國內一家智能手機企業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現在大多數品牌手機廠商的產品說明書中,都會將所含有的一些重金屬以及是否超標等信息予以告知,敢超“國標”的還是少數。
廢棄手機讓人擔心
傑夫·吉爾哈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們並不研究手機中的化學物質是否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該組織目前對手機影響健康的擔心還是電磁輻射問題;但他們希望藉此次研究呼籲業內和管理部門重視電子垃圾處理問題,因為廢棄手機得不到妥善處理,其中所含的危險化學物質對全球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可能存在更為長期的影響。
相關研究顯示,在這些電子垃圾中有大量的貴重金屬,一些非法拆解中心通過溶解和燃燒電路板,從中換取貴金屬盈利。但由於工序並不規範,露天焚燒的做法會導致重金屬進入地下水或者空氣中,造成汙染。